资源描述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2.计算:(1)5×(―6); (2)(―6)×5; (3)[3×(―4)×(―5); (4)3×(―4)×(―5)];
二、讲授新课:
1、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10) ××0.1×6 = ;
(―10) ××(―0.1)×6 = ; (―10) ××(―0.1)×( ―6 )= 。
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
的关系吗?再试一试: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希望由学生观察、总结得出!
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
试一试: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例1:计算: (1) ; (2)
解:(1) 原式== 8+3=11; (先乘后加)
(2)原式= (先定符号)
= (后定值)
例2:计算: P31 例3
4.课堂练习: 课本:P32-----1, 2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课外作业: 课本:P37:2
1.4.1 有理数的乘法
运算律和法则:…… 例1.…………… 例2.………… …………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