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溆浦县小江口乡中心小学 夏代贤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科技的进步和教改的深入,多媒体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将深入课堂,改变现代教学的面貌。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枯燥的知识传授将变成生动有趣的主动探索。
【关 键 词】多媒体 直观 形象 生动 有趣
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迅速发展,他一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光、形、声等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从而获得很多老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课堂中最适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导教学的莫过于几何知识的教学。这是由于几何学科的特性、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几何知识的学科性特征和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
小学几何教学是指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所包含的几何知识教学。小学几何知识属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范畴。欧氏几何在科学上和教育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空间观念培养的绝好材料,在小学教学里,至今都找不到能取代他的别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几何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他对学习者的空间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只觉得有一时性、指向性水平有限;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这些心理特点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体现直观性、趣味性。而现行的小学教材的几何部分内容的叙述有比较简单、抽象,加之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将几何中的各种图形关系生动表现出来。这些因素都阻碍着小学生对几何形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识别与再现,影响着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的形成和想象力的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首先,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和几何计算方法的掌握。
其次,多媒体技术具有动态性,有利于小学生集合概念的形成,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而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又可以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得以提高。
第三,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几何的操作活动实现了对普通操作活动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提高了小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其大信息量、大容量性,为数学课堂节约了空间和时间,老师不必再在黑板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各种图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把多媒体技术与几何教学进行恰当的整合,在小学鸡和教学中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又是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几何的兴趣,让小学生乐于学习几何,那几何知识的学习便不再是个难题了。
那么,几何课堂中到底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呢
一、化静为动,感知几何概念的形成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是图形说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乐学几何。
人们只有清楚的观察道是无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深入地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丰富的表象中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何概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很多几何概念都是动态的的发生概念。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动态的课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香油射出一束光线,是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亮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④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它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的动态教学过程,讲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地几何概念。
再比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以下程序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等),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揭示用动画揭示圆的形成:一匹马绕着木桩跑一圈,吗跑动的轨迹就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从而基本建立了圆的概念。电脑展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画图。④电脑动态展示圆的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既相互关系。这样下来,学生对圆的认识从表象到概念的形成这个难于理解的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以上的实例 可以说明,在集合概念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准确的理解、掌握了抽象的几何概念。
二、情境再现,突破几何知识难点
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进行教学,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将课堂中或者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演示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几何知识中的奥妙,达到突破几何学习难点的目的。
由于课堂空间和实践的限制,甚至是几何知识本身的特点,有一部分几何操作活动无法在课堂得以实现,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往往又难于理解,这是,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些数学虚拟实验,让小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来获得更多的理解。如教学圆面积公式,以往是通过教具的演示,把圆割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平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这样一个软件程序: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用红色、蓝色分别表示两个半圆。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再将没个小扇形在伴有悦耳的音乐声中分别“飞”出来,排列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依次进行16、32、64……等份的方法割补(这在实际当中几乎是无法用手操作的完成的),使学生能直观的看出等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分别闪烁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学生看清楚了“化圆为方”的虚拟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省力。
又如“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在教学了新知识后,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可设计这样一个软件程序:屏幕显示出一辆装有方形车轮的汽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只见乘客被颠簸的一上一下,引导学生讨论,得到:因为车轮释放的,有棱角,所以行进起来会颠簸。难道坐在没有棱角的车轮的车子上就不会颠簸吗?这是,屏幕又出现一只装有椭圆形车轮的车子,伴着模拟的声音前进,仍见乘客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到:因为在一个椭圆里,轴心离地面的距离不同,所以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上下颠簸。最后引导学生看屏幕:乘客坐在一辆装有圆形车轮的车子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衡的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的揭示出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情景再现”,学生可以毫不费力的理解几何知识当中的难点。
这些“情景再现”实验,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几何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再现,在观察中理解,相对于只依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的给小学生讲几何的难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因材施教,建立几何题库
利用CAI课件及网络环境,建立几何题库,及时练习,及时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巩固对几何知识的掌握,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训练,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减负增效在几何教学中变得现实。
传统的习题练习反馈模式是所有学生,同时练同样练,教师只能从对个体的检查中发现问题,费时费力,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教学教研组或学校为单位,以网络、课件等为媒体建立几何题库。将习题训练与多媒体、网络和CAI课件有机结合,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可以从课件习题库或网络资源中,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练习。发挥多媒体电脑及网络的智能优势,实现人机对话,及时训练,当场反馈。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交流几何题目的解答,还可以采集不同几何题目在网上交流切磋,拓宽知识,活跃思维。通过几何题库的建立,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适量、适时、适当的训练,巩固对几何知识的掌握。几何题库的建立,也为教师节约了大量编制习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减负增效的口号事件在几何教学中。
总之,多媒体技术可以灵活的渗透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几何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到几何知识,从而发挥几何知识思维训练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策略,刚重要的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几何教学,营造了一种探究式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