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建筑测量实训
方案报告书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2 0 1 6 年 5 月
一、 实训概述
实训名称: 控制测量实训
实训时间: 为期三周( 二零壹壹年 五 月十六日至二零壹壹年 六 月 五 日)
实训地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实训目的: 1、 根据控制测量课程所学知识, 加深对控制测量基本测量理论的理解。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经过实习, 熟悉并掌握三、 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 熟悉并掌握等级导线的作业程序及实测方法;
4、 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 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二、 测区基本情况
地理概况: 本测区位于二七区马寨经济开发区, 测量路线部分与公路相交, 车辆较多给测量工作带来不便, 南临的同兴街属集市繁华段在测量此段线路时需选择便利的时间段进行测量, 测区大部分地势平坦这对测量观测技术要求较低。
气候条件: 测量期间大部分时间以晴朗天气为主, 略有微风, 气候较干燥, 气温平均在25℃左右, 总体较适宜外业测量工作进行。
交通情况: 测区四面临路, 交通方便, 为外业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
施测已有成果及资料情况如下表:
控制测量已知点坐标
点号
X坐标( m)
Y坐标( m)
高程( m)
备注
A
42742.930
55647.540
165.568
B点高程需要自己测量, 因此水准测量要从A点开始, 并闭合至A点。
B
42868.548
55653.142
三、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控制点的布设: 按老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派出小组代表沿测区路线经过沟通协商, 根据施测区域情况选择通视效果良好, 地势平缓, 交通方便, 便于测量, 基础稳固, 便于保存的位置点作为控制点, 在共同选择的点上钉钉并以红漆编号作记。于此同时在每个点完成上述工作之后要做点之记的记录。
控制网的施测: 由已布设好控制点进行导线水平角观测, 并使用2″级全站仪进行测角及测距, 每站观测2个测回。一般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 则以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各测回之间构成一圆周, 例: 在第一测回完成之后, 第二测回仍以第一测回置零方向置零, 但此时无需读数记录, 在观测盘位至另一观测方向照准后开始读数记录数据。
数据记录及计算: 外业手簿的记录在专业表格中进行, 记录与计算参考相关技术指标。
控制网数据处理: 首先对外业数据进行严格检核, 检核无误后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出控制点的平面坐标, 最后由平差软件构成控制网布设的平差概略图、 精度分析表、 网形分析表, 分别如下:
四、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及其控制略图
1)精密水准测量
根据指导要求、 测区实际情况及已知数据等条件, 精密水准测量按二等水准施测, 水准网布设为闭合环。
精密水准测量施测过程中为消除或减弱各项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 遵循以下规定:
( 1) 工作开始前半小时, 将水准仪器于露天阴影下, 使仪器和空气温度一致。观测时用大白布伞遮蔽阳光, 迁站时用白绸罩罩住仪器, 以减少i角变化的影响。
( 2) 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 观测时须严格置平。
( 3) 在每一测站上, 仪器距前、 后水准尺的距离应尽可能相等, 这样就能够消除或减弱与距离有关的误差影响, 例如i角误差、 地球弯曲和折光差。
( 4) 观测时仪器三脚架的两腿应放置在平行于水准路线的方向, 另一腿则交替的在前进方向的左边和右边, 以消除交叉误差的影响。
( 5) 在相邻两测站上要变换观测程序, 即一站的观测程序为后一前一前一后, 另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每一测段要进行往、 返测, 往、 返测沿同一条路线, 采用同样的尺承, 以减弱仪器脚架和尺台升降的影响, 并可望在往、 返高差中数内得到进一步的减弱。
( 6) 为了消除折光误差的影响, 测段的往测和返测要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观测必须在日出后至少半小时开始, 日落前至少半小时结束, 中午前后约2.5消失内不得进行观测; 可根据地区季节及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的时间。观测时视线离地面要有一定的高度。
( 7) 一测段应设置偶数测站, 这样就能够消除一对水准标尺的零点不等差对高差的影响。
精度要求: 为保证成果精度, 严格遵照规范规定的各种限差, 参照相关技术指标。
水准观测方法: 由观测实际情况( 往返测水准架站数都为56站) 并按实训指导选择观测程序,往测为前—后—后-前, 返测为后—前—前—后。一个测站上在工作开始前, 先检查圆水准器( 或正交水准管) 安置是否正确; 然后操作人员面对后视水准标尺, 使仪器的两脚沿水准路线方向, 另一角在观测员左手一边, 先固定两角, 再调整另一脚的前后左右位置使圆水准器泡大致居中。最后用脚螺旋将圆水准器整置水平。当用下、 上视距丝照准水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取视距, 读记表尺分划的三位数和测微分划尺上的一位读数, 转动测微螺旋使楔形丝精确夹准水准标尺的基本分划, 读标尺分划线三位读数和测微分划尺的二位读数。读数时, 标尺分划线的三位数和测微分划尺的数字要连贯读出。
水准数据处理: 根据规范要求将所测数据经平差易软件处理, 并成果输出水准闭合差统计表, 如下:
1) 三角高程测量
由设定好的控制点眼控制线路在每个控制点上架仪器进行三角高程施测, 分别在照准方向点上架设的棱镜后读出其竖直角和测出水平距离并按照规范规定及时记录在薄, 经过对外业数据整理并经平差易软件的平差处理, 输出三角高程控制网闭合差统计表, 如下:
五、 施测技术依据及方法
施测技术依据:
(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 2)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1001—91)
( 3) 《控制测量规范》
观测的基本技术指标:
表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
测距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
相对闭合差( ″)
J2
J6
四等
9
1.5
2.5
18
≤1/80000
6
一
±5
≤1/35000
一级
4
0.5
5
15
≤1/30000
2
4
±10
≤1/15000
二级
2.4
0.25
8
15
≤1/14000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0.1
12
15
≤1/7000
1
2
±24
≤1/5000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型号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 ″)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
四等及以上
DJ1
1
6
9
6
DJ2
3
8
13
9
一级及以下
DJ2
一
12
18
12
DJ6
一
18
一
24
注: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 3°时, 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表3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测段、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与已知点联测
平地( mm)
山地( mm)
二等
2
一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5
一
三等
6
≤50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12
±4
DS3
双面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
±6
五等
15
一
DS3
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30
一
注: L为往返测段、 附和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 km) ; n为测站数。
表4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较差( m)
前后视累积差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m)
基本分划、 辅助分划或黑面、 红面读数较差( mm)
基本分划、 辅助分划或黑面、 红面所测高差较差( mm)
二等
DS1
50
1
3
0.5
0.5
0.7
三等
DS1
100
3
6
0.3
1.0
1.5
DS3
75
2.0
3.0
四等
DS3
100
5
10
0.2
3.0
5.0
六、 内业计算成果输出
平面控制网的计算成果( 见附表)
高程控制网的计算成果( 见附表)
七、 总结
经过这三周的实习, 不论是对小组成员操作仪器水平, 还是理论的认知都有着很大的拔高, 而且在实训中使每个经历过程的成员都深深的知道一个奋进、 团结的测量团体的组合是获得成效的源头, 只有每个团队成员之间互励共勉, 各尽其职, 通力协作才会有丰硕的成效。我们相信在以后参加工作此次实习经历将是每个成员非常值得享用的丰盛食粮。
/5/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