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录
前言 1
第1章 设计准备工作 2
1.1熟悉加工零件图 2
1.2加工零件图分析 3
第2章 结构方案设计 4
2.1 定位方案设计 4
2.1.1确定定位方案 4
2.1.2 选择定位元件, 设计定位装置 6
2.2 夹紧方案设计 8
2.2.1 确定夹紧方案 8
2.2.2 夹紧装置设计 9
2.3 导向装置设计 9
2.4 夹具体设计 10
第3章 夹具装配图的绘制 11
3.1 夹具总装图上应标注的尺寸及公差 11
3.2 夹具总装图应标注的技术条件 12
感想 12
参考文献 13
第1章 设计准备工作
1.1熟悉加工零件图
零件图应该无遗漏的给出加工零件的全部信息, 包括几何形状、 全部尺寸、 加工面的尺寸公差、 形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材料和热处理要求、 其它特殊技术要求等。
该加工零件如下图:
图1-1
已知该零件的材料为HT200, 加工Ф13H7孔( 其它工序已经加工完成) 。要求为该零件设计专用钻床夹具, 所用机床为立式钻床。
1.2加工零件图分析
该工序为加工Ф13H7孔, 该孔的公差等级为7级, 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夹具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加工精度, 特别是保证被加工工件加工面与定位面之间以及被加工表面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使用机床夹具后, 这种精度主要靠夹具和机床来保证, 不在依赖与工人的技术水平。所设计的夹具应有以下基本要求:
1) 保证工件精度要求 这是夹具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其关键是正确地定位方案、 夹紧方案、 刀具导向方式及合理确定夹具刀具技术要求。必要时应进行误差分析与计算。
2) 夹具结构方案应与生产纲领相适应 在大批量生产时应尽量采用快速、 高效夹具结构, 如多件夹紧、 联动结构等, 以缩短辅助时间; 对于中、 小批量生产, 则要求在满足夹具功能的前提下, 尽量使夹具结构简单、 制造方便, 以降低夹具制造成本。
3) 操作方便、 安全、 省力 如采用气动、 液压等夹紧装置, 以降低工人强度, 并可好地控制夹紧力。夹具操作位置应符合工人操作习惯, 必要时应有安全防护装置, 以确保使用安全。
4) 便于排屑 切屑积集在夹具中, 会破坏工件的正确定位; 切屑带来的大量热量会引起夹具和工件的热变形; 切屑的清理又会增加辅助时间。切屑积集严重时, 还会损伤刀具甚至引发工伤事故。故排屑问题在夹具设计中必须给以充分注意, 在设计高效机床和自动线夹具是尤为重要。
5) 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设计的夹具要便于制造、 检验、 装配、 调整、 维修等。
第2章 结构方案设计
2.1 定位方案设计
2.1.1确定定位方案
定位是指确定工件在机床( 工作台) 上或夹具占有正确的位置的过程, 一般能够理解为工件相对于切削刀具或磨具的一定位置, 以保证加工尺寸和形位精度的要求。
确定定位方案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按照工件要求确定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 决不允许欠定位。
2) 当发生重复定位时应根据其对加工是否产生有害影响, 判断其属于可用重复定位还是属于不可用重复定位。不可用重复定位也是不允许的。
3) 大型、 重型零件等不易搬运的工件采用孔销配合等定位方式时, 可采用预定位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在考虑到以上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零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定位方案:
工件以半圆端面, 底面, 侧面为定位基准。端面定位为定位板二, 侧面定位是地板的凸台, 底面定位元件是底板。端面定位限制三个自由度, 底板限制三个自由度。显然此方案满足”六点定位原理”的要求。
下图为定位方案图:
图2-1
2.1.2 选择定位元件, 设计定位装置
定位方案一旦确定, 接着就应该选择或设计相应的定位元件来体现定位方案。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是经过工件上的定位基准表面与夹具的定位元件的工作表面接触或配合来实现的, 因此设计中选用的定位方法与定位元件的具体结构应与工件的定位基准表面相适应。
工件上被选作定位基准表面的常有平面、 圆柱面、 及它们的组合。当工件以平面定位时, 常见支撑钉或支撑板作为定位元件; 当工件以圆柱孔定位时, 常见定位销( 圆柱销) 、 定位心轴以及圆锥销等作为定位元件;
为了更好的选择定位元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定位元件( 机构) 设计和布置应保证工件定位稳定, 并有足够的刚度。
2) 定位元件的材料和技术条件应确保定位精度的稳定性和使用的持久性。
3) 多数定位元件已标准化, 选择标准件或标准结构可简化夹具的设计制造成本。
根据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和定位方案分析: 设计出端面定位元件如下图
根据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和定位方案分析:
根据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和定位方案分析设计出底板的图纸如下图:
2.2 夹紧方案设计
2.2.1 确定夹紧方案
在机械加工中, 工件的定位和夹紧是相互联系非常密切的两个工作过程。工件定位后, 必须采用一定的装置把工件压紧夹牢在定位元件上。从而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 不会由于切削力、 工件重力、 离心力或惯性力等的作用而发生位置变化或产生振动,以保证加工精度,避免机床、 刀具的损坏和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因此为了确定比较合理的夹紧方案, 按如下步骤设计夹紧方案( 应该注意的问题) :
1) 根据工件的形状、 大小、 加工要求、 定位装置的结构和布置情况等, 确定夹紧点与作用方向。
2) 分析工件的受力情况, 运用类比、 试验或估算等方法, 确定所需夹紧力的大小。
3) 按所需夹紧力, 并根据生产批量, 选择或设计夹紧装置。
4) 在设计时, 尽可能采用已有的、 可靠的夹紧方式, 这样能够免除复杂的设计计算, 加快设计过程。
在考虑到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夹紧方案, 夹紧方案的确定, 其实就是夹紧力的确定。夹紧力的确定就是确定夹紧力的方向、 作用点和大小三个要素。在进行这项工作时, 必须结合定位装置的结构形式和布置方式, 并分析工件的结构特点、 加工要求及其它作用于工件上的外力情况, 在此基础上确定夹紧力的方向、 作用点和大小。
结合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 在充分考虑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加工零件的夹紧方案如下图:
要加工零件的夹紧方案示意图
图2-4
2.2.2 夹紧装置设计
夹紧装置除要求能将工件夹紧压牢之外, 还对工件的加工质量、 生产率、 生产成本及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均有较大影响。因此, 在设计夹紧装置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在夹紧过程中应能保持工件定位时所获得的正确位置。
2) 夹紧力大小适当。夹紧机构应能保证在加工过程中工件不产生松动或振动, 同时又要避免工件产生不适当的变形和表面损伤。
3) 夹紧装置应具有良好的自锁性能, 以保证在源动力波动或消失后, 仍能保持夹紧状态。
4) 夹紧装置的操作应当方便、 安全、 省力、 迅速, 符合操作习惯。
5) 夹紧装置的复杂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应与生产批量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结构设计应力求简单、 紧凑, 并尽量采用标准化元件。
在考虑到以上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加工零件的具体情况和夹紧方案分析设计出夹紧装置如下图:
液压夹紧结构示意图
图2-5
2.3 对刀导向装置设计
此次设计是钻床夹具设计, 主要用于孔加工。
1.钻套的设计
钻套是引导刀具的元件, 用以保证被加工孔的位置精度, 并防止加工过程中刀具的偏斜。经过对加工零件图分析可知, 所加工的是一个Ф13H7的孔, 适宜采用标准钻套, 根据加工条件设计出如下图所示的可换钻套:
此次加工零件所用可换钻套
图2-6
2.钻模板设计
钻模板用于安装钻套在钻模上的位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 以防止由于刀具变形而影响钻套的位置精度和导向精度。所加工的是Ф13H7的孔, 相对于底面有垂直度和平行度位置要求, 位置精度要求较高, 因此考虑到零件的具体要求和夹具的具体情况, 所设计的钻模板如下图所示:
加工零件所用的钻模板
图2-7
2.4 夹具体设计
夹具体是整个夹具的基体和骨架, 组成夹具的各个零件、 机构等都要安装在上面。夹具体的类型分为铸造夹具体( a) 、 焊接夹具体( b) 、 锻造夹具体( c) 和装配夹具体(d)。如下图所示:
( a) ( b) ( c) (d)
夹具体类型
图2-8
经过对夹具上各组成件的分布情况、 零件的形状、 尺寸以及加工性质的考虑, 我选择铸造夹具体, 铸造夹具体优点是可铸造出各种复杂形状, 工艺性好, 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 刚度和抗振型。基于以上分析, 设计出本夹具的夹具体如下图所示:
所设计夹具的夹具体
图2-10
第3章 夹具装配图的绘制
夹具装配图的绘制, 是在夹具结构方案草图经过老师审定之后进行的。
夹具的总装配图应按国家制图标准绘制, 绘图比例尽量采用1: 1。主视图应按操作者的视线方向绘制, 总装配图应将夹具的工作原理、 各种装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表示清楚。在完整地表示出夹具工作原理和构造的基础上, 视图的数量尽可能少。
应先用细双点画线将工件的外形轮廓、 定位基面、 夹紧表面及加工表面绘制在各个视图的合适的位置上,然后依次绘出定位装置、 夹紧装置、 其它装置和夹具体。在夹具总装配图上工件能够看做透明体, 不遮挡后面的线条。
3.1 夹具总装图上应标注的尺寸及公差
1) 夹具的最大轮廓尺寸为270 mm ×120 mm×91 mm。
2) 快换钻套与钻模板的配合尺寸为Ф29F7/k6。
3) 快换钻套与刀具的配合尺寸为Ф13F7/k6。
4) 所要钻的Ф13H7孔轴线与定位端面的位置尺寸为50±0.15mm。
图3-1
感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 课程设计基本完成。想想这段难忘的岁月, 从最初的茫然, 到慢慢的进入状态, 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 整个设计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示。遇到困难, 我会觉得无从下手, 不知从何写起; 当困难解决了, 我会觉得豁然开朗, 思路打开了; 当设计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后, 基本成形的时候, 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课程设计是一个过程, 需要不断的进行精心的修改, 不断地去整理各方面的资料, 不断的想出新的创意, 认真总结。历经了这么久的努力, 课程设计终要落下帷幕。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感动和收获。
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它只是对这半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 可是经过这次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它不但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 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经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 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 什么东西都懂, 有点眼高手低。经过这次实践, 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赵雪松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
2. 王先逵 《机械制造工艺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6
3. 何铭新 《机械制图》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4. 贾振元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
5. 罗珍妮 《AutoCAD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8
6.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8
7. 王红军 《机械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说明》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夹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班级:机制1206班
指导老师:杨淑华
学号:
姓名:侯思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