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班语言儿歌《圆圆圆》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语言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儿歌》,详细内容为学习儿歌《圆圆圆》。这首儿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培养幼儿对圆形的认知和对语言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掌握儿歌《圆圆圆》的内容,能熟练朗读。
2. 培养幼儿对圆形物体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对生活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儿歌中的圆形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儿歌,运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课件、图片、实物(如圆形玩具、水果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
2. 例题讲解(10分钟)
讲解儿歌《圆圆圆》的内容,逐句解释,让幼儿理解并朗读。如:“圆圆太阳挂天空,照得大地亮堂堂。圆圆的月亮,晚上出来玩。圆圆的苹果,甜又甜。”
3. 随堂练习(10分钟)
让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儿歌朗读(5分钟)
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儿歌,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5. 创意绘画(15分钟)
让幼儿用画笔和彩色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圆形物体,发挥想象力。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
1. 儿歌《圆圆圆》的歌词。
2. 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图片。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用画笔记录下来,并写一句描述这个物体的话。
示例答案:
我找到了一个圆形的球,它是红色的,滚动起来真有趣!
2. 作业要求:完成一幅以圆形物体为主题的画,并附上简短的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儿歌《圆圆圆》让幼儿对圆形物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圆形物体时,部分幼儿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和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儿歌中的圆形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创意绘画等环节。
3. 作业设计中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利用实物展示和图片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圆形物体,如球、苹果、硬币等,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形成对圆形的直观认识。
2. 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圆形物体,引导幼儿关注物体的特点。如:“这个苹果是圆圆的,就像一个漂亮的小球。”
3. 结合儿歌《圆圆圆》的歌词,让幼儿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圆形物体的印象。
二、教学过程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
(1)展示课件中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中的圆形物体。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圆形物体。
2. 例题讲解
此环节的关键是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并能熟练朗读。教师可以:
(1)逐句解释儿歌中的歌词,让幼儿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儿歌,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3. 随堂练习
此环节的关键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
(1)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
(2)鼓励幼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物体。
4. 创意绘画
此环节的关键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
(1)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彩色笔等。
(2)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圆形物体,并分享创作过程。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作业题目
此环节的关键是让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教师可以: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作业题目,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要求幼儿用画笔记录下观察到的物体,并写一句描述。
2. 作业答案示例
我找到了一个圆形的气球,它是红色的,飘在空中像一个小红球。我在气球旁边画了一个小朋友,他正在伸手去抓气球。这个场景让我感到非常快乐!
通过这个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作业的完整性、生动性和创意性。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儿歌时,注意语调生动、富有节奏感,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提问时,语调要亲切、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待。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时间充足,让幼儿充分观察和表达。
2. 例题讲解:10分钟。控制好讲解节奏,确保幼儿能跟上教学进度。
3. 随堂练习:10分钟。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分享。
4. 儿歌朗读:5分钟。保证时间充足,让幼儿熟练掌握儿歌。
5. 创意绘画:15分钟。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关注教学重点。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对幼儿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课件、图片和实物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发现。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特点,能否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3.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幼儿的充分练习和发挥?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幼儿的回答是否得到充分的肯定?
5.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6.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否让幼儿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通过反思,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同时,注重与幼儿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