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做笔筒》教案人美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美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做笔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笔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习制作笔筒的基本方法,掌握简单的创意设计。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笔筒的用途、结构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掌握制作笔筒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创意设计。
难点:如何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使笔筒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样品笔筒、剪刀、胶水、彩纸、颜料、画笔、教学课件等。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样品笔筒,引导学生说出笔筒的用途和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
(1)了解笔筒的基本结构:底座、筒身、筒口。
(2)学习制作笔筒的方法:剪、折、粘、画。
(3)创意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如彩纸、颜料等,对笔筒进行装饰。
3. 实践环节:
(1)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制作笔筒。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相互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4. 例题讲解:
(1)展示创意笔筒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2)讲解制作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创意笔筒。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
1. 笔筒的基本结构:底座、筒身、筒口。
2. 制作笔筒的方法:剪、折、粘、画。
3. 创意设计: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创意笔筒。
2. 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创意,完成一个美观实用的笔筒。
3.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笔筒的制作方法和创意设计掌握情况良好,但在细节处理上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笔筒的其他用途,如收纳盒、花瓶等。
(2)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材料,如废旧物品、布料等,进行创意设计。
(3)组织学生参加笔筒制作比赛,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创意设计在实践环节的运用;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重点在于掌握制作笔筒的基本方法,包括剪、折、粘、画等技巧,以及学会简单的创意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灵活运用于实践,创作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笔筒。
1. 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详细的步骤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2. 对于难点部分,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基本方法应用于实际制作中。
二、创意设计在实践环节的运用
创意设计是本节课的核心,应着重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1. 在实践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所学知识与其他材料、技巧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笔筒。
三、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例题讲解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
1. 讲解时应注重深度,详细分析创意笔筒作品的制作过程、技巧运用和设计理念。
2. 同时,也要注重广度,涵盖不同风格、材料和技巧的笔筒制作案例,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
四、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作业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以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 作业题目应针对课堂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作业要求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 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笔筒制作的相关知识,提高创作水平。
3.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笔筒制作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亲切、生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关键环节,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强调重点和难点。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导入、新课内容学习、实践环节、例题讲解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2. 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创意。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以实物展示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要简洁明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提问和回答环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4. 实践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5.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6. 课后反思是否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是否制定了改进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