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课 添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剪、画、贴)能力,掌握图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使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画、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添加。
2、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片情境添加内容,学习简单的添画方法。
难点:使内容与环境尽可能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六、材料准备
风景图片一张(可以使用旧挂历)、剪子、胶水、彩色笔。
七、教学过程
1、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
了解图片内容,为添画做铺垫。
(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3、教师讲解,出示课题----添画
4、出示图片,组织同学分析画面情境,讨论问题:
(1) 如果以这幅画为背景添画,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 你认为根据画面情境添画,应该注意什么?
5、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学习如何使添画内容与图片情境相统一,解决教学重点。
6、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 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 说一说制作方法。
7、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图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8、作业:
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老师辅导要点:
(1) 能否巧妙图片。
(2) 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 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 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9、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布置、展示作品。
10、通过本课教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第2课 吃虫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绘画、制作。
3、情感目标: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草吃虫的情景。
难点:画面表达清晰,有遮挡关系,具有情趣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五、材料准备:课件、吃虫草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见过吃虫子的草吗?生答
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吃虫子的?(教师出示课件:放录像学生观看,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狸藻捕虫的情景。)
(二)、新授:
1.看了这些吃虫草捕虫子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吃虫草图片和它的名称,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
2.如果你是一株吃虫草,你会怎样吃掉小虫子?请同学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现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你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的?(生答)
4.我们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吸引小虫子的(出示课件:吃虫草各种形态、不同色彩的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总结并板书:形状:奇特、颜色:鲜艳、气味:芬芳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的画。让学生了解表现吃虫草不同的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制作:
1.教师示范:
这么多漂亮的吃虫草,我也想做一个(教师拿出纸盒用彩色纸装饰成吃虫草,贴在准备好的吃虫草画中。)我将它种在吃虫草丛中,让它多吸引小虫子,为我们的庄家多消灭害虫。
2.你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株漂亮的吃虫草呢?
3.学生创作
看谁制作的吃虫草能将老师这里的小虫子吸引过去。
作业提示: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的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可自己表现,也可以小组合作。
要求: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四、展示作业:
请各组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吃虫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其他同学对他的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给设计有创意的作品贴小虫子,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创作。)
第3课 认识身边的树
一、教学目标
了解校园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搜集有关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树木的外形对比,找出树的不同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树的不同特征。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加深对树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难点: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材料准备
图片、课件、彩笔、油画棒、颜料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1)让学生看一段录像,观察各种树木的成长过程。
提出问题: ① 你看到了什么? ② 你能讲出它们的名字吗?
③ 它们的生长有什么不同吗? ④ 你们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3、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①你都认识哪些树? ②这些树的生长特点? ③ 树的各部分都有哪些作用?
(2)出示课件。 带领学生观察分析。
解决的问题:
①“树”大体可分为几大部分。
②在表现不同树种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
③同一种树,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姿态也不同。
(3)教师展示各种绘画。
提出问题:
画面在构图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4、室外写生
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辅导。
学生散开,自由观察、写生。
5、小结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
学生评价:先自评,再大家评,在评论时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树的知识。
6、延展
(1)课件:画家笔下的树
(2)录像:我国其他地区有名的树种。
七、教学后记:
第4课 绘画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课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五、材料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课
(1)画线游戏。
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
(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
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
(4)想象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
(5)看书第4页、第5页,讨论:
① 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
② 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③ 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 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 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辅导要点:
① 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 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 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5、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第5课 纸盒变家具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感受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发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展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五、材料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大小商品的包装盒、彩色纸、剪子、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1、小组研究:展示家具图片
(1)请学生认一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铁、玻璃……
(2)你们收集了什么样子的家具?它们最有特点的地方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继续欣赏不同造型的同类家具。例如多种造型的椅子,说说椅背有哪些造型?椅面有哪些形状?椅腿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出和它们不一样的造型吗?
2、探究纸盒家具
(1)请大家猜猜这里有什么?(学生猜)快快打开看看!(哇!分小组说说:是用纸盒变成的椅子、床、柜子、书架……)
(2)现在请小组同学来研究一下,你们面前的家具是用哪些形状的纸盒制作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分小组研究,可拆开分析。(小组教具:铁丝椅子和药盒写字台;纸盒椅子和光盘桌子;牙膏盒沙发;酸奶瓶桌子。)
(3)分组介绍,总结制作方法。
课件展示制作方法:挖、刻、折、剪、装饰粘贴、插、组合。
3、分小组研究创作
(1) 请各小组选择一套家具,全组分工合作完成。
(2)小组研究讨论:分别说说家具各部分的形状?选择适合的纸盒,想想用什么方法制作家具?展示图片提出思考问题:你还能想出和作者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吗?
(3) 学生讨论交流。
(4)你认为制作纸盒家具都应该注意什么?
(5)欣赏多种纸盒家具的作品,例如椅子的多种制作方法。
4、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对比欣赏,了解家具文化。
(1)现在的家具和古代的家具有哪些地方不同?
用途功能多,造型简洁、色彩多样。
(2)文化介绍:家具的产生,家具材料的多样性,不同年代、国家家具的风格。
(3)提出作业要求:各小组制作出一套造型新颖、漂亮的家具,并将它们布置在你们的“新家”中。
5、学生制作
6、展评
第6课 节节虫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节节虫的基本制作方法。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知道节节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节肢动物的知识,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难点: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六、材料准备
彩色纸、广告纸、饮料瓶、纸杯、酸奶杯、果冻盒、胶卷外壳、发卷、卫生卷纸芯等。 剪子、胶水或强力胶、刻刀、细绳、小饰物。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组织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出示课题――节节虫
(1)书中作品为什么叫节节虫?
(2) 自然界中有哪些昆虫似书中的节节虫?
3、看相关资料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标本等。
讨论内容:
(1) 结合资料谈谈节节虫的制作要点:有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节节虫的主要结构:
头部、身体……
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的,由粗变细,头上有触角爬行……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可以用来制作节节虫吗?
4、组织学生欣赏作品
(1)作品利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哪些地方有创新表现?
5、提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个富有想像力的节节虫。
采取合作或个人完成的形式。
6、完成作业
教师辅导要点:
设计构思新颖;
灵活巧妙使用材料;
制作精美细致。
7、组织展示作品、参观作品,讲评作品。
八、教学后记 :
第7课 吊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让沉重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制作吊饰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道吊饰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吊饰的结构和基本制作方法;学习吊饰的装饰方法,能利用纸材制作平面或立体的吊饰。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记忆生活中吊饰的种类,了解吊饰的结构,掌握制作方法设计吊饰。
难点:造型的新颖美观。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六、材料准备
彩色纸、剪子、刻刀、胶水。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激发制作兴趣。
2、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讲授新课。
问题:
①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吊饰? ②说一说吊饰的样子。
③为什么要挂吊饰。 ④分析结构。 ⑤为什么叫吊饰?
(2)以一个吊饰为例分析: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吊饰――用来装饰环境并能悬挂的饰物。
①主体部分可以设计什么形状?你有什么创新设计?
②在什么部位装饰效果最好?说说装饰内容和怎样装饰。
③你能设计几种悬挂方法?
(主体部分:吊饰的主体形状,有平面的、立体的。装饰部分:吊饰的关键部位,使吊饰美观漂亮。悬挂部分:吊饰的悬挂部位。)
(3)看教材第12、13页,分析了解制作过程。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展品。
讨论:准备制作什么样的吊饰,确定小组合作内容。
(5)播放课件或相关资料,启发创新设计,学习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完成作业
(1)确定制作方案: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主体、装饰、悬挂部分的具体设计,进行分工。
(2)教师辅导要点:
主体形象设计新颖美观;
装饰部分特点突出;
创新使用材料。
4、展示作品
集体布置教室,请各小组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
观看作品,评价作品。
第8课 洗澡
教学目标 :
1、通过回忆观察,抓住洗澡时的动态,场景等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场景。
2、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
3、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4、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洗澡的特点大胆想象。
2、各种方法,突出洗澡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感悟 畅想
1、观察,说一说自己洗澡的趣事。
2、作出洗澡的动作,问:老师在做什么?
3、观察,讨论,交流。
观看,分析动物洗澡的录像片。
4、欣赏范画,谈感受。
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洗澡?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表现洗澡情节。
5、思考如何表现。
要求:
( 1 )先体验洗澡时的情绪,选择表现方式。
( 2 )再用不同方式对主题进行表现。
三、体验 表现 创新
1、自由组合,完成作品。
2、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由,快乐,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1)结合成小组。
(2)根据大家的特长,爱好选择表现方式。
(3)筹备,完成。
3. 巡视,及时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
2、展示,表演。
3、组织活动,营造气氛。
五、课后小结。
让学生能学会简单的评述,并相互起到推动作用。
用一两句话对同学的作品发表看法。
第9课 假如我是巨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根据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每一个孩子都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可以说,幻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是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在不断的梦想中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之以往;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更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难点: 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材料准备
1、学生用具:学生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
2、 资料:有关巨人的童话故事及卡通片光盘、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海上的风浪打翻了一艘轮船,水手格列佛河漂流到了一个神奇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你们知道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吗?
2、欣赏
卡通片《小人国》片断。
引导学生观察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遇,及小人国景物与格列佛的对比。
3、想象
(1)你们想像格列佛一样成为巨人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现代的小人国,让你们每个人都成为巨人。
板书课题:假如我是巨人
(2)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一个“巨人”和小人国城门。学生设想在小人国的各种场面组织在一个画面中,讲给同学们听。学生操作时,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各种景物。
(3)小组讨论:
把你在小人国里和别人不一样的奇遇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们小组同学认为最有创意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欣赏学生作品
分析教材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
5、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想象你成为巨人的奇遇,并把它画下来,要注意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6、展示评价
自评: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互评:说出你喜欢的其他同学的作品给你的感受。
八、教学后记
第10课 头饰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用彩色纸经过设计,加工制作头饰是十分适宜低、中年级学生的一项活动。在语文、音乐的情景教学中,在节日的联欢会上,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头饰会为教学及活动增光添彩。本课教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
二、教学目标
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戴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
六、材料准备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色笔、剪子、胶水。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1)看一段录像:观察人们头上带的饰物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头饰设计
3、讲授新课
(1)观察分析(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供资料)
①你知道古代人们戴什么样的头饰吗?
②说一说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
③说一说戏剧中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
④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头饰?
(2)组内研究讨论。(出示头饰作品)
①从外形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
②从图案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
③从颜色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
④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
(3)分析研究
① 每组挑选一件你们认为最有特点的头饰介绍给大家。
② 研究这些头饰是怎么做的?可以动手拆开来进行研究。
4、学生制作
(1)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制作?
(2)想一想你将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头饰?
(3)动手进行制作。
5、教师辅导
在造型上、材料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更新奇的头饰。
6、展示作品
想一想你的头饰可以有几种戴法?
8、课后拓展
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头饰?
第11课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一、教材分析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一课旨在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中的动物,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艺术家们对动物形象的艺术处理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并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以动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寄托了人类(艺术家)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了解民俗文化、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辨别青铜、雕塑、泥塑、中国画、儿童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知道很多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是艺术家在色彩、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夸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动物的特征,以及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学习描述不同形式的作品,能抓住作品在色彩、造型、材质上的特征,正确表达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各种美术表现形式,能从色彩、造型、材质、呈现方式方面进行描述。2、了解艺术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夸张、变形手法。3、初步了解动物在民间艺术中的寓意。
难点: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此感受加以描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六、材料准备
有关动物的图片,以动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上节课的动物头饰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老师在动物园里给几种动物拍了照片,你们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书中六种艺术作品的动物原型。
(看课件,认识马、牛、狮、鸡、猴的自然形象。)
(2)“后来我又在工艺美术商店里找到它们,你们看!”
出示课件:六种动物的艺术形象。
(3)点击鼠标,出示课题: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2、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动物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对比。
①设问: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对比。
②配合学生汇报的小组讨论情况出示课件。
小结:艺术作品中动物特点是造型夸张、外形简洁、图案漂亮、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2)帮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①设问:比较一下艺术家的作品在表现方法、材料上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马和艺术作品中的马。
②设问:艺术家们是怎样表现动物的?
看课件,认识中国画、版画、卡通画、剪纸、青铜器、黑陶、彩陶、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
自由发言,相互启发。(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和实物资料、教材中的作品及课件中的作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3)启发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以不同感受。
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不同艺术形式的狮子。
① 设问: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同一种动物,它们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② 设问:这些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什么用处?
通过分析、比较,谈艺术品中的动物具有功能性特点,如装饰环境,传递感情,镇宅辟邪等。
(4)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在艺术作品的交融。
① 出示课件: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片的艺术作品。(将作品中的人物去掉,与原作对比)
② 出示课件:寄托人的情感的艺术作品。
3、实践活动
和学生一起表演。
① 用头饰、面具,以及自己带来的各种动物的装饰物,道具等对自己进行装扮。
② 以小组为单位,摆六组动物造型;要突出动物的体态和神态,还可以有情节。
4、课堂小结
① 用摄像头给学生拍照,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② 小结:人借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传递情感,抒发感情。动物是人的好朋友。
欣赏自己和其它同学的动物造型,体会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带来的乐趣。
第12课 和妈妈在一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情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七、教学过程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1)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
(2)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3)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3、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讨论: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可以用尺子压出。
4、提问:如何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
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妈妈的背上……
5、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互相评价。
6、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资料:你今天制作的动物喜欢在哪儿生活?它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
八、教学后记
第13课 怪兽
教学目的:
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
2.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的设计能力。
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思维空间,大胆想象晕运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本课的形象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导入
1、引导讨论,创造讨论气氛。
①、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兔、老虎……)
②、说说没见过的动物。
(如龙、恐龙、太空怪兽……)
③、再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它们身体庞大、样子凶猛……)
2、小结,揭示课题。
这些怪兽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怪兽形象。
三、新授
1. 图片展示书中的怪兽
看完图片总结:怪兽并不是人们没根据、没头脑的乱想,它总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有其他动物的影子,这里的怪兽运用了拼装组合的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形象。
2、出示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①、这个怪兽叫什么?
②、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3、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4、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想一想,龙生活在什么地方?
这些动物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所以龙也会在水里游,也会在地上跑,它还会在天上腾云驾雾呢!
除了龙之外,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吉祥的怪兽?
(生:凤凰、麒麟、辟邪)
原来怪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如果让你来创造一个怪兽形象,能不能让大家更惊奇?好好想一想,大胆试试看。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受真实物象局限。
2、创造出来的怪兽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
第14课 我的收藏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布局与类型;自己制作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
二、重点难点
重点:收藏卡的整体设计与美化,使学生设计出分类新颖、装饰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作品。
难点:选材与布局的设计。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品的情感,对艺术鉴赏活动的兴趣。
五、材料准备
收藏品、绘画用具、剪刀、胶棒、尺子、设计用草稿纸。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
2、展示交流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名式各样的卡片,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卡片。
(2)节日贺卡设计精美,有漂亮的图案;数据记录卡,采用表格形式简单清晰;服装品牌卡颜色鲜艳,设计大方……
这些各式各样的卡片有不同的用途,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3、欣赏讨论
教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收藏爱好者使用的卡片――收藏卡。收藏卡是一种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法自行设计制作。
讨论:
(1)你能从这些收藏卡中,知道这些同学都收藏了哪些物品吗?
(2)谁也有收藏喜爱物品的习惯?你都收藏了哪些物品?
(3)大家想不想也为自己的收藏品制作一张收藏卡呢?
4、作业要求
每人为自己的藏品制作收藏卡,要求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并有一定装饰性。
积极参与活动内容,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创造,精心制作。
5、展示交流
游戏:组织同学将收藏卡与藏品的顺序打乱,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件藏品和一张卡,但不一定是配套的。
规则:随意请一名同学展示收藏卡并大声朗读内容,有相应藏品的同学立即举起手中藏品。能使同学从外观及内容等方面迅速甄别的收藏卡可以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选材奖、最佳设计奖、最佳组合奖……
6、拓展成果
(1)你对自己制作的收藏卡满意吗?有什么改进意见?
(2)你喜欢谁制作的收藏卡?为什么?
(3)你觉得收藏活动有趣吗?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你今后还想继续进行收藏活动吗?
第15课 做笔筒
一、教材分析
在我国古代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笔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也有用玉、石、竹、木雕刻而成的。 本课学生的笔筒作品,大多彩塑料瓶设计和制作的。利用废旧瓶子剪去瓶口后变成筒状,再美化,装饰成笔筒,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会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利用塑料瓶做笔筒,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塑料瓶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装饰实用的笔筒。
难点: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六、材料准备
塑料瓶、彩色纸、双面胶、剪子、即时贴。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猜一猜这里面藏着一件什么宝物?
3、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做笔筒
请把你们带来的笔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可以看出生活中的笔筒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特点。你最想要了解生活中笔筒的什么特征?
(2)分析研究。(图片和课件同时出现)
① 分成四个小组研究生活中的笔筒都有哪些特点?(结合图片和自己带来的笔筒进行研究)
第一组研究笔筒的外形。 第二组研究笔筒的内部构造。
第三组研究笔筒的颜色、图案。 第四组研究笔筒的用途。
②研究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
A 看一看桌上摆放的这些笔筒是用什么做的?
B 想一想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有什么好处?
C 小组研究一下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笔筒有什么特点?怎么做的?最后每组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笔筒介绍给大家。
D 拿出一个大个的笔筒,让学生进行研究:想一想怎么使剪刀、胶棒、尺子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笔,摆放在里面不会很乱,拿起来还很方便?
③拿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这个废旧材料能做成什么样子的笔筒?
4、布置作业
(1)可以做一个很有特点的笔筒,也可以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笔筒。
(2)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5、展示作品
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或你们的作品。
6、拓展
(1)了解一些古代笔筒的文化。
(2)想一想用废旧材料还能做成什么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
八、教学后记 :
第16课 画夜景
一、教学目标
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到颜色有深浅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颜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摩顶放踵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
难点: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材料准备
课件、彩笔、油画棒、颜料、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棒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授新课
(1)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夜色”图片介绍给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