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班语言举世无双的建筑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建筑》中的第三节《举世无双的建筑师》。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世界著名建筑,了解建筑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情境,学习有关建筑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世界著名建筑的特点和故事,培养学生的建筑美学观念。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描述建筑,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建筑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对著名建筑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建筑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建筑美学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世界著名建筑图片、词汇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建筑名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以故事形式介绍一座著名建筑,如巴黎铁塔,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所学词汇描述建筑,并给出示例。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用词汇描述其他著名建筑,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举世无双的建筑师
2. 内容:世界著名建筑图片、重点词汇、表达方式示例。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描述你最喜欢的建筑,包括其名称、特点和你喜欢的原因。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建筑是长城。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全长约21,196公里。我喜欢长城的原因是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更多著名建筑,提高学生对建筑的了解和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著名建筑,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建筑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对著名建筑特点的理解。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设置和答案示例。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建筑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应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词汇,如“拱桥”、“塔楼”、“飞檐”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词汇接龙、看图说话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词汇,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对著名建筑特点的理解:教师应以故事形式介绍著名建筑,如故宫、埃菲尔铁塔等,讲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建筑的风格差异,提高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解析
1. 导入: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建筑图片,如世界奇迹建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一座著名建筑,如故宫,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例题讲解:给出具体示例,如“这座建筑有着金碧辉煌的屋顶,高耸入云的尖塔,它是……”,让学生模仿示例,学会运用所学词汇描述建筑。
4.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描述题目,如图片描述、口头描述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建筑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作业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题目,如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建筑,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建筑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参观当地著名建筑,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应注意语速适中,发音清晰,语调富有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强调重点内容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时间分配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 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实物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导入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是否涵盖了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点,内容是否充实且具有针对性。
2. 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教学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情境、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三、课堂氛围方面
1. 是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发表观点。
2. 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效果方面
1. 学生对建筑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著名建筑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