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技术协议及验收标准
1.1. 电气柜接线标准
1.1.1. 电缆通用标准
l 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电线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l 电缆能够使用多芯导线;
l 电缆必须具有足够的长度而且能够使元件间快速进行更换且工作不受影响;
l 只有柔韧的电缆才能够使用在设备上;
l 需要外部敷设的导线或柔性电缆必须有保护软管( 如: 波纹管) , 不能外露;
l 所有的元器件必须以便于维护的方式进行连接;
l 接线端子必须用绝缘盖罩进行保护, 柜内不得有裸露的带电导体;
l 在应用于操作且需要移动的场合, 外露的电缆必须是具有适宜的柔韧性而且具有适当的长环以便承受过分的弯曲和拖曳;
l 导线的颜色标准( 可根据小鸭精工规定修定)
表1-5导线颜色标准
主电路
控制电路
地线
交流:
R相: 黄色
S相: 绿色
T相: 红色
中线: 黑色
直流: 黑色( 作+/-标记)
交流控制:
火线: 红色
零线: 白色
直流控制+: 蓝色
直流控制0V: 蓝白色
黄色+绿色
l 如果导线的截面积较大, 无法获得相应颜色导线, 能够使用黑色电缆代替, 但必须用相应彩色软管作出标记。
l 导线的横截面积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必须满足设备和电气元件正常稳定运转。
l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的负荷计算电流;
l 从变压器低压侧母线至用电设备受电端的线路电压损失, 一般不超过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的5%
1.1.2. 柜内导线标准
l PLC的备用I/O点必须用导线从接线端子连接到相应的PLC模块上;
l 在控制柜里使用的电缆槽必须具有20%的额外空间用于备用;
l 电气元件布置有规律, 导线都走布线槽, 使柜内整齐。
l 在控制面柜内中间部分的接线槽内, 必须准备20%的备用线缆, 而且线缆必须予以编号( 备用***) ;
1.1.3. 接线端子及连接
l 所有接线端子与其导线的连接必须使用压线钳夹紧, 不允许焊接连接;
l 在带有螺丝夹紧的元件, 为保护导线, 不允许元件上的接点和导线直接接触, 必须采用端子接线的形式;
l 在端子排的每一侧, 每个端子接头只能够连接一根导线;
l 给端子排端子加以编号, 从左到右递增;
l 在电缆槽内不能够布置端子接头或进行任何导线连接;
l 接线端子的使用标准
表1-6 接线端子使用标准
目的
形式
控制柜外部元件
( 极限开关, 电磁铁, 电机电源等)
控制柜内部元件
( 电磁铁开关, NFB)
控制柜内部的控制元件
1.2. 电气柜型式标准
1.2.1. 颜色防护
控制柜外表颜色: 喷塑工艺处理, 颜色按指定颜色
控制柜内表颜色: 指定颜色
防护等级: IP54
1.2.2. 主控柜型式标准
主控柜型式如图所示:
图1-1 主控柜实物图
图1-2 电气控制柜型式1
图1-3 电气控制柜型式2
图1-4 电气控制柜型式3( 含侧面)
l 标注, 控制柜所控制设备名称, 以及控制柜编号;
l 标注, 控制柜内所安装主要电气元件名称;
l 控制柜内可选装温度显示计。
l 机运设备上附带安装的控制箱要符号安全操作要求规定。
1.2.3. 控制柜门
l 柜门必须用拉杆同时锁住门的上下两端;
l 门内侧装有金属盒子用来保存设备文件;
l 主开关柜柜门, 在主开关位置设置机械锁扣装置, 在主开关合上时, 门不能打开, 若强制打开, 主开关将断开, 可是若用螺丝刀在外面转动锁扣装置, 则能够在主开关合上时仍能打开柜门。
1.2.4. 主控柜标识
l 在电柜门上部便于观察的明显位置, 用永久标识方式( 铝制、 铆接) 标注电控柜所控制设备名称;
l 采用同上一样的方式, 在每个控制柜的柜门上部标注该控制柜内安装的主要元气件, 如, PLC、 低压配电柜、 变频器, 等。
l 控制柜内的安装面板要被制造的足够大, 需留有20%的进一步扩大空间;
l 在每一个控制柜内需安装220V的插座;
l 在控制柜内连接电压高于36V元件的接点必须用绝缘防护盖板进行保护, 防止被接触, 防护盖必须是不用任何工具就能够被拆卸;
l 设备的动力配电柜门上部需安装电源指示灯。
l 交流控制电源必须经过隔离变压器输出;
1.2.5. 操作站型式标准
操作站型式如图所示:
图1-5 操作站型式
l 注, 操作站所控制设备名称, 以及操作站编号;
l 标注, 操作站内所安装主要电气元件名称;
l 机运设备上附带安装的操作站要符号安全操作要求规定。
l 在操作站上部便于观察的明显位置, 用永久标识方式( 铝制、 铆接) 标注电控柜所控制设备名称;
l 操作站上必须在左侧布置操作按钮, 右侧布置急停按钮。
l 操作站上必须布置手动/自动切换
l 操作站上必须布置电源指示等
l 操作站内的安装面板要被制造的足够大, 需留有20%的进一步扩大空间;
l 在操作站内连接电压高于36V元件的接点必须用绝缘防护盖板进行保护, 防止被接触, 防护盖必须是不用任何工具就能够被拆卸;
注: 有关电气柜的具体型号, 依照JMC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本着同一项目中电气柜型号严格分类统一的原则, 各供应商应按照JMC工程师的意见进行电气柜类型的选择。
1.3. 空气调节器
l 在控制柜门的前面或侧面安装空气调节器;
l 必须使用迂回型内吹风空气调节器, 空调应为自蒸发型;
l 为了显示内部的温度, 在控制柜的前部安装一个数字式温度计, 如果空气调节器本身带有可显示温度计, 则不需要其它形式的温度计;
l 必须考虑空调的容量, 使其与控制柜的空间和散发热量值相匹配, 并保证柜内电气元件的正常稳定运转;
l 空气调节器的选择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并得到工程师确认。
1.4. 照明系统
l 照明系统主要是为控制柜提供照明, 门开则通, 门关则断, 其光源应为节能型;
l 照明设备和控制柜内插座的接线是从设备照明电路里连接;
l 允许的工作电压是交流 110V / 220V。
l 照明设备和电源插座是单独由电路自动断路器进行保护的, 电源来自主电源开关( NFB) 的进线端( 上端) ;
1.5. 防护装置的电气保护
l 用于防止人不小心进入设备危险区域的可移动式的防护装置( 防护罩, 挡板, 防护门) 必须采用机械开关进行联锁控制;
l 如果打开防护装置, 那么整个设备或危险区域( 生产线比较长时) 必须采用紧停开关切断动力电源;
l 在工作循环期间, 当打开防护设施时如果会出现可能损坏设备的情况, 那么防护装置必须进行机-电联锁;
1.6. 安装布线标准
1.6.1. 柜外电缆标准
l 使用插头型接头或中继线盒以便能够容易地更换硬开关( 极限开关, 接近开关, 摄像开关, 等等) 的电缆( 距开关1.5米) ;
l 电源导线和电机电缆必须用波纹管予以保护;
l 由控制柜到设备各部位的控制电缆必须布置在电缆槽内;
1.6.2. 电缆安装
l 在主控制柜中,辅助控制柜,主要连接盒和辅助的连接盒首选多芯电缆连接现场机械以及需连接的单体设备
l 所有的多芯电缆必须单独唯一编号而且贴上起始点和终止的目的地
l 所有的电缆应按照制造厂商的规范正确安装,如有特殊情况根据实际但必须符合国家安装规范
l 多芯电缆应完全安装在管道或桥架中.单芯电缆,必须安装在电线护套或者导管中
l 电缆安装在护套和导管中,安装完后电缆槽最多只能用70%
l 所有电缆用柔性电缆,不允许用坚硬的导体.而且所有电缆用铜芯的
l 动力和控制信号不能够用同一根多芯电缆,特殊设备专门这样设计的除外.
l 如果电缆和水管或蒸汽管交叉或并行布线则电缆线要在这两个管子上方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距离。( 并行1米, 交叉为0.5米)
l 所有最小尺寸的控制电缆进入或离开控制柜如果是单根控制电缆则截面积最小为1.5mm²,如果是多芯电缆则截面积最小为10mm²。最小尺寸的动力电缆离开或进入控制柜截面积最小为2.5mm².
l 所有电缆应该整洁地走线而且固定电缆。
l 24V DC网络电缆的安装,电压压降不允许超过10%。
1.6.3. 线槽标准
l 走线槽基本上是顶置型安装, 架空走线;
l 信号电缆和电力电缆必须分隔开布置。
1.6.4. 电缆布置
l 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在电缆间传输的电压不会引起任何相互干扰;
l 连接导线的长度是以能够便于更换元件的方式给以确定;
l 在导线是多于5股导线束的情况下, 为了便于更换和修理至少要提供20%的备用导线,
不考虑电力电缆。
1.6.5. 接线端子及连接
l 所有接线端子与其导线的连接必须使用压线钳夹紧, 不允许焊接连接;
l 在带有螺丝夹紧的元件, 为保护导线, 不允许元件上的接点和导线直接接触, 必须采用端子接线的形式;
l 在端子排的每一侧, 每个端子接头只能够连接一根导线;
l 给端子排端子加以编号, 从左到右递增;
l 在电缆槽内不能够布置端子接头或进行任何导线连接;
1.6.6. 接地标准
l 控制柜门和控制柜间的连接;
l 每个电缆走线槽间的连接;
l 接地用柔性电缆是专用电缆, 应具有适应接地电流的能力。
1.6.7. 电缆在排管内敷设
l 电缆在排管内的敷设, 应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裸铠装电缆。
l 电缆排管应一次留足备用管孔数, 但电缆数量不宜超过12根。当无法预计发展情况时,
可留1~2个备用孔。
l 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10t/m2时或排管经过铁路及遇有类似情况时, 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l 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但穿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90mm; 穿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75mm。
l 缆排管的敷设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排管安装时, 应有倾向入孔井侧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 并在入孔井内设集水坑, 以便集中排水;
二、 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应小于0.7m, 在人行道下面时不应小于0.5m;
三、 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 并应铺设厚度不小于60mm的混凝土垫层。
l 排管可采用混凝土管、 陶土管或塑料管。
l 在转角、 分支或变更敷设方式改为直埋或电缆沟敷设时, 应设电缆入孔井。在直线段上, 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入孔井, 入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l 电缆入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8m, 其上部入孔的直径不应小于0.7m。
1.6.8. 电缆桥架
l 电缆桥架应单独支撑固定。
l 所有电缆桥架应是柔性的由连接、 固定、 'T'型等单独的部分组装成的而且这些部件不能够在现场生产。
l 所有的尖锐的边缘不允许存在。
l 桥架应接地良好。当电缆桥架安装在暴露或者人有可能走到的地方应该用铁板保护起来而且增加支撑防止被破坏.
1.7. 设备标识
l 所有的电气元件必须做出标记, 用汉语或英语书写;
l 标记符号不能够安装在元件上, 而且在更换元件时符号不能被覆盖或丢失;
l 标记必须是永久的, 便于识别的;
l 所有的电控柜外部的电气传感和执行元件等( 如, 接近开关、 光电开关、 电磁阀、 电机等) 应用永久标牌标明控制功能及图纸标号( 如”举升 Y0078”) , 必须以镶嵌的方式铆接到能明确标识该元器件的位置( 注意不能镶嵌到元器件上) , 便于维修查找。
l 备用电缆应注明”备用****”;
l 接线端子上的标记应与电路图中的标记相同。
1.8. 其它
l 照明配电箱的主N.F.B( 无熔丝开关) 必须是漏电保护型的;
l 生产线设备上所使用的接线端子盒防护等级为IP54, 且开口盖必须铰接;
l 警惕性的警告标识符号必须配属在电气柜和接线端子盒上;
l 在复位按钮上必须装有安全防护盖, 以防误操作;
l 在电气布线管道中电源线和控制线必须分隔开;
l 标识管的尺寸必须是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