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屏幕。(出示多媒体课件)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老师检查认字情况。
4.指导学生书写。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5.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全诗。本文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的。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观看课件,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
2.学生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并标出小节。
2.一边读课文,一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读课文,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第1节。
全班齐读第1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课文中把“原始森林”比作“摇篮”,生动地说明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摇篮”中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
2. 小组内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
(2)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还会在森林里做什么?他们会在森林里留下什么?你如果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受?
3.学习第4节。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一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小组合作学习第2、3节。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
1.总结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说说为了保护“祖先的摇篮”,我们可以怎么做?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1节,想象“祖先的摇篮”的样子,体会“摇篮”的大。
2.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发挥想象,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认真听同学读最后一节诗,感受诗人那美好又遥远的回忆。体会诗人对人类祖先摇篮的赞美、向往之情。
1.通读全诗,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意。
2.和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