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玉雕湾转换层施工方案模板.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1133091 上传时间:2025-07-0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44K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雕湾转换层施工方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玉雕湾转换层施工方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雕湾转换层施工方案 49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玉雕湾一期工程 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单位: 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章) 二00一二年十月十日 目 录 一.转换层工程概况............................…………….……………4 1设计概况………………………………………………….….4 2转换层框支柱概况……………………………………….….4 3转换层框支梁概况…………………………………..…...….4 4转换层结构板概况…………………………………….…….4 5转换层砼概况………………………………….………....….4 二.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传递方式 .........................…...…...5 三.施工部署 ……………………….……….....................….....5 1.施工组织..........................…………..........................…….….5 2.模板及支撑方案......…………………......……………….….5 3.混凝土浇筑方案..............…………………..............…….….5 4.施工进度安排…………………………………………….….5 5.施工顺序....................……………………….....................….5 四. 模板及支撑系统计算条件……….....................…………....5 1模板支撑及构造参数………….......…………………….….6 2荷载参数………………………………..........…………...…6 3材料参数………………...............………………….….........6 4粱底模板参数………………………….…………..…….….6 5粱侧模板参数……………………………………….….…...6 五.粱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6 1.粱侧模板荷载……........................…………………........….6 2.粱侧模板的计算……………………………………………7 3.粱侧模板内外楞的计算....………………………..….....….8 4.穿粱螺栓的计算..…………………………………..…....…11 5.粱底模板的计算………………………..…………………..12 6.粱底支撑的计算………………………………………...….13 7.立杆的稳定计算………………………………………...….17 8.粱模板高支撑架的构造及施工要求…………………...….20 六.主要施工方法.…………………...................………...........21 1.支撑系统工程............……………….......………………….21 2.模板工程...…………………………………………...…..…22 3.钢筋工程............……………...…………………............….25 4.混凝土工程…………………..…………………………......28 七. 有关技术及安全措施…………..…..................................…30 1.保证质量措施………………..…………………………......30 2.保证安全措施………………..…………………………......31 玉雕湾一期工程 结构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 1. 转换层结构概况 玉雕湾一期高层工程(1#~5#楼)转换层层高(5.1m), 框支柱、 框支梁、 框架梁的截面较大, 楼层板厚度(0.18m)较厚, 对模板制安、 钢筋制绑及砼浇捣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为保证工程质量,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此特编制该方案以指导该工程转换层安全顺利施工! 1.1 设计概况: 玉雕湾一期高层工程(1~5#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 该工程转换层均设在主体结构四层, 在一层上下部的柱截面尺寸、 位置均作了较大的变化, 在一层上部的大部分柱均为框支柱。 1.2 转换层框支柱概况: 分别设有矩形、 长方形、 及工字形等极不规则的形状, 对模板的支设、 安装及加固造成极大的困难。 框支柱的柱身断面尺寸较大, 钢筋布置较密。 框支柱钢筋全部为三级钢, 钢筋直径为20~25。 1.3 转换层框支梁概况: 框支梁截面尺寸分别有600×1600、 500×1500、 700×1800、 800×1800, 最大尺 寸为900× 。 框支梁跨度一般在5m、 6m、 7m……等, 最大跨度为7.8m。 框支梁钢筋全部为三级钢, 钢筋直径为20~25。 框支梁底筋大部分只有一排, 大梁配筋均为两排, 梁底部最大配筋为20根25钢筋。 框支梁面筋除部分一般梁只有一排外, 其余大梁配筋均为两排。 框支梁腰筋间距均为200mm。 1.4 转换层结构板概况: 转换层结构板100、 120、 大部分为180。 转换层结构板底、 面配筋均为Φ12@150。 1.5 转换层砼概况: 框支柱砼强度C45, 框架柱、 梁板砼强度C40, 砼强度不统一, 浇捣难度较大。 梁、 柱钢筋多而密, 梁截面相对较大。 转换层层高为5.1M, 相对较高,给柱砼的浇捣带来较大困难。 2. 转换层自重, 施工荷载传递方式 转换层自重和施工荷载经过模板传向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传向下层楼面结构, 设钢筋砼自重为q0, 模板支撑重量为q1, 按三层楼盖承接荷载, 则每层楼盖承接荷载为( q0+q1) /n=( q0+q1) /3, 因此, 1/3部份荷载经过7.78m层楼面结构传递于框架柱、 墙上,另2/3部份荷载则经过下层支撑架传向3.88m层的楼面结构, 1/3部份荷载经过3.88m层楼面结构传递于框架柱、 墙上, 剩余1/3部份荷载则经过下层支撑架传向0.02m层的楼面结构, 再传递于柱、 墙上然后最终经过柱墙传给基础,基础传递给地基持力层。而支撑承接荷载为逐层递减,本层为q0+q1,下层为(1-1/n)( q0+q1)=( q0+q1) /3, n为参加承接荷载的楼层数(n=3)。 3. 施工部署 3.1 施工组织 ( 1) 管理层:由项目技术负责人( 总工) 总负责, 下设施工负责人( 生产经理) 一名, 钢筋工长( 刘军) 一名,模板工长( 懂安保) 一名, 砼工长( 刘胜利) 一名, 质量员一名( 史代保) , 安全员一名( 徐斌) 。 ( 2) 作业层:选择技术熟练的工人组成一个木工班组长( 李军, 30人), 一个钢筋 班(组长王辉, 30人),一个砼班(组长刘胜利, 10 人), 一个焊工组(组长张建设, 5人)明确二名电工, 一名水工, 三名焊工专门配合施工, 一个水电预埋班(组长张志刚, 6 人) 3.2 模板及支撑方案 ( 1) 梁、 柱、 墙均采用组合钢模、 板采用18MM厚竹胶板。 ( 2) 梁高大于700mm 时必须设对拉丝杆拉双冒紧固, 板底模下设支承木枋平铺(@200一道)。 ( 3) 支撑架采用Φ48 钢管搭设, 搭设方法见支撑系统工程。在转换层结构未达到80%强度前, 下层结构支撑架必须保留。保证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由三层楼面体系分担。 3.3 砼浇筑方案 ( 1) 转换层施工中砼采取一次性浇筑方案, 任何位置任何情况不得留设施工缝, 如遇到意外情况, 须经总监、 项目总工同意后方可施工。 ( 2) 砼采用当地恒基商品砼浇筑, 采用一台砼输送泵(备用一台)同时浇筑, 从西向东平行推移浇筑砼。 3.4 施工进度安排 转换层进度安排为25天。其中: 搭架、 支模10天, 钢筋机械连接加工, 安装绑扎及焊接13天, 验收1天, 预埋及其它穿插施工不排时间, 砼浇筑20小时。 3.5 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支撑系统及满堂架→柱绑扎钢筋→粱底模→粱钢筋绑扎→钢筋验收→粱侧模板加固→板底模→板筋→总验收→浇筑砼→养护→模板拆除。 4. 支撑系统及模板计算条件 4.1.模板支撑及构造参数 梁截面宽度 B(m):0.90; 梁截面高度 D(m):2.00; 混凝土板厚度(mm):180.00; 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La(m):0.90; 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a(m):0.10; 立杆步距h(m):1.20; 板底承重立杆横向间距或排距Lb(m):0.90; 梁支撑架搭设高度H(m): 5.10; 梁两侧立柱间距(m):1.20; 承重架支设:多根承重立杆, 钢管支撑垂直梁截面; 梁底增加承重立杆根数:2;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3; 扣件连接方式:双扣件, 考虑扣件质量及保养情况, 取扣件抗滑承载力折减系数:0.80; 4.2.荷载参数 模板自重(kN/m2):0.35; 钢筋自重(kN/m3):1.50;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2.5;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kN/m2):18.0; 倾倒混凝土侧压力(kN/m2):2.0; 振捣混凝土荷载标准值(kN/m2):2.0; 4.3.材料参数 木材品种: 柏木; 木材弹性模量E(N/mm2): 10000.0; 木材抗弯强度设计值fm(N/mm2): 17.0; 木材抗剪强度设计值fv(N/mm2): 1.7; 面板类型: 胶合面板; 面板弹性模量E(N/mm2): 9500.0;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m(N/mm2): 13.0; 4.4.梁底模板参数 梁底纵向支撑根数: 18; 面板厚度(mm): 18.0; 4.5.梁侧模板参数 次楞间距(mm): 350 , 主楞竖向根数: 4; 主楞间距为: 200mm, 220mm, 230mm; 穿梁螺栓水平间距(mm): 500; 穿梁螺栓直径(mm): M14; 主楞龙骨材料: 木楞,, 宽度100mm, 高度100mm; 主楞合并根数: 2; 次楞龙骨材料: 木楞, 宽度50mm, 高度100mm; 5.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5.1.梁侧模板荷载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其中 γ --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 取24.000kN/m3; t -- 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可按现场实际值取, 输入0时系统按200/(T+15)计算, 得5.714h; T --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取20.000℃; V -- 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取1.500m/h; H -- 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 取0.750m; β1--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 取1.200; β2-- 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 取1.150。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计算的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F; 分别计算得 50.994 kN/m2、 18.000 kN/m2, 取较小值18.000 kN/m2作为本工程计算荷载。 5.2梁侧模板面板的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面板计算简图(单位: mm) 5.2.1.强度计算 跨中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W -- 面板的净截面抵抗矩, W = 100×2.1×2.1/6=73.5cm3; M -- 面板的最大弯距(N.mm); σ -- 面板的弯曲应力计算值(N/mm2) [f] --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按以下公式计算面板跨中弯矩: 其中 , q -- 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 包括: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设计值: q1= 1.2×1×18×0.9=19.44kN/m; 倾倒混凝土侧压力设计值: q2= 1.4×1×2×0.9=2.52kN/m; q = q1+q2 = 19.440+2.520 = 21.960 kN/m; 计算跨度(内楞间距): l = 350mm; 面板的最大弯距 M= 0.125×21.96×3502 = 3.36×105N.mm; 经计算得到, 面板的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 3.36×105 / 7.35×104=4.575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 = 13N/mm2; 面板的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4.575N/mm2 小于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13N/mm2, 满足要求! 5.2.2.挠度验算 q--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线荷载标准值: q=21.96N/mm; l--计算跨度(内楞间距): l = 350mm; E--面板材质的弹性模量: E = 9500N/mm2; I--面板的截面惯性矩: I = 100×1.8×1.8×1.8/12=48.6cm4;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 5×21.96×3504/(384×9500×4.86×105) = 0.929 mm; 面板的最大容许挠度值:[ω] = l/250 =350/250 = 1.4mm;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0.929mm 小于 面板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1.4mm, 满足要求! 5.3梁侧模板内外楞的计算 5.3.1.内楞计算 内楞(木或钢)直接承受模板传递的荷载, 按照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本工程中, 龙骨采用木楞, 截面宽度50mm, 截面高度100mm, 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5×102×1/6 = 83.33cm3; I = 5×103×1/12 = 416.67cm4; 内楞计算简图 ( 1) .内楞强度验算 强度验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σ -- 内楞弯曲应力计算值(N/mm2); M -- 内楞的最大弯距(N.mm); W -- 内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 内楞的强度设计值(N/mm2)。 按以下公式计算内楞跨中弯矩: 其中, 作用在内楞的荷载, q = (1.2×18×0.9+1.4×2×0.9)×1=21.96kN/m; 内楞计算跨度(外楞间距): l = 217mm; 内楞的最大弯距: M=0.101×21.96×216.672= 1.04×105N.mm; 最大支座力:R=1.1×21.96×0.217=8.455 kN; 经计算得到, 内楞的最大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 1.04×105/8.33×104 = 1.249 N/mm2; 内楞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 = 17N/mm2; 内楞最大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 1.249 N/mm2 小于 内楞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17N/mm2, 满足要求! ( 2) .内楞的挠度验算 其中 l--计算跨度(外楞间距): l = 500mm; q--作用在模板上的侧压力线荷载标准值: q=21.96 N/mm; E -- 内楞的弹性模量: 10000N/mm2; I -- 内楞的截面惯性矩: I = 4.17×106mm4; 内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 0.677×21.96×5004/(100×10000×4.17×106) = 0.223 mm; 内楞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 = 500/250=2mm; 内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0.223mm 小于 内楞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2mm, 满足要求! 5.3.2.外楞计算 外楞(木或钢)承受内楞传递的集中力, 取内楞的最大支座力8.455kN,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本工程中, 外龙骨采用2根木楞, 截面宽度100mm, 截面高度100mm, 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10×102×2/6 = 333.33cm3; I = 10×103×2/12 = 1666.67cm4; ( 1) .外楞抗弯强度验算 其中 σ -- 外楞受弯应力计算值(N/mm2) M -- 外楞的最大弯距(N.mm); W -- 外楞的净截面抵抗矩; [f] --外楞的强度设计值(N/mm2)。 根据三跨连续梁算法求得最大的弯矩为M=F×a=3.843 kN.m; 其中, F=1/4×q×h=10.98, h为梁高为2m, a为次楞间距为350mm; 经计算得到, 外楞的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 3.84×106/3.33×105 = 11.529 N/mm2; 外楞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 = 17N/mm2; 外楞的受弯应力计算值 σ =11.529N/mm2 小于 外楞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17N/mm2, 满足要求! ( 2) .外楞的挠度验算 其中E-外楞的弹性模量: 10000N/mm2; F--作用在外楞上的集中力标准值: F=10.98kN; l--计算跨度: l=700mm; I-外楞的截面惯性矩: I=16666666.667mm4; 外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10980.000×700.003/(100×10000.000×16666666.667)=0.226mm; 根据连续梁计算得到外楞的最大挠度为0.226 mm 外楞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 = 700/250=2.8mm; 外楞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0.226mm 小于 外楞的最大容许挠度值 [ω]=2.8mm, 满足要求! 5.4穿梁螺栓的计算 验算公式如下: 其中 N -- 穿梁螺栓所受的拉力; A --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 (mm2); f -- 穿梁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取170 N/mm2; 查表得: 穿梁螺栓的直径: 14 mm; 穿梁螺栓有效直径: 11.55 mm; 穿梁螺栓有效面积: A= 105 mm2; 穿梁螺栓所受的最大拉力: N =(1.2×18+1.4×2)×0.5×1.35 =16.47 kN。 穿梁螺栓最大容许拉力值: [N] = 170×105/1000 = 17.85 kN; 穿梁螺栓所受的最大拉力 N=16.47kN 小于 穿梁螺栓最大容许拉力值 [N]=17.85kN, 满足要求! 5.5梁底模板计算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挠度。计算的原则是按照模板底支撑的间距和模板面的大小,按支撑在底撑上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强度验算要考虑模板结构自重荷载、 新浇混凝土自重荷载、 钢筋自重荷载和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挠度验算只考虑模板结构自重、 新浇混凝土自重、 钢筋自重荷载。 本算例中,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900×18×18/6 = 4.86×104mm3; I = 900×18×18×18/12 = 4.37×105mm4; 5.5.1.抗弯强度验算 按以下公式进行面板抗弯强度验算: 其中, σ -- 梁底模板的弯曲应力计算值(N/mm2); M -- 计算的最大弯矩 (kN.m); l--计算跨度(梁底支撑间距): l =52.94mm; q -- 作用在梁底模板的均布荷载设计值(kN/m); 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荷载设计值: q1: 1.2×( 24.00+1.50) ×0.90×2.00×0.90=49.57kN/m; 模板结构自重荷载: q2:1.2×0.35×0.90×0.90=0.34kN/m;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 q3: 1.4×2.00×0.90×0.90=2.27kN/m; q = q1 + q2 + q3=49.57+0.34+2.27=52.18kN/m; 跨中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max = 0.10×52.18×0.0532=0.015kN.m; σ =0.015×106/4.86×104=0.301N/mm2; 梁底模面板计算应力 σ =0.301 N/mm2 小于 梁底模面板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13N/mm2, 满足要求! 5.5.2.挠度验算 根据《建筑施工计算手册》刚度验算采用标准荷载, 同时不考虑振动荷载作用。 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q--作用在模板上的压力线荷载: q =( (24.0+1.50)×2.000+0.35) ×0.90= 46.22KN/m; l--计算跨度(梁底支撑间距): l =52.94mm; E--面板的弹性模量: E = 9500.0N/mm2; 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值:[ω] =52.94/250 = 0.212mm;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 0.677×46.215×52.94/(100×9500×4.37×105)=0.001mm; 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0.001mm 小于 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值:[ω] = 52.9 / 250 = 0.212mm, 满足要求! 5.6梁底支撑的计算 本工程梁底支撑采用钢管。 强度及抗剪验算要考虑模板结构自重荷载、 新浇混凝土自重荷载、 钢筋自重荷载和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挠度验算只考虑模板结构自重、 新浇混凝土自重、 钢筋自重荷载。 5.6.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梁自重(kN/m): q1 = (24+1.5)×2×0.053=2.7 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2 = 0.35×0.053×(2×2+0.9)/ 0.9=0.101 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 经计算得到, 活荷载标准值 P1= (2.5+2)×0.053=0.238 kN/m; 5.6.2.钢管的支撑力验算 静荷载设计值 q = 1.2×2.7+1.2×0.101=3.361 kN/m; 活荷载设计值 P = 1.4×0.238=0.334 kN/m; 钢管计算简图 钢管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本算例中, 钢管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4.49cm3 I=10.78cm4 钢管强度验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设计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 计算公式如下: 线荷载设计值 q = 3.361+0.334=3.695 kN/m; 最大弯距 M =0.1ql2= 0.1×3.695×0.9×0.9= 0.299 kN.m; 最大应力 σ= M / W = 0.299×106/4490 = 66.651 N/mm2; 抗弯强度设计值 [f]=205 N/mm2; 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 66.651 N/mm2 小于 钢管抗弯强度设计值 205 N/mm2,满足要求! 钢管抗剪验算: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其中最大剪力: V = 0.6×3.361×0.9 = 1.815 kN; 钢管的截面面积矩查表得 A = 424.000 mm2; 钢管受剪应力计算值 τ =2×1814.972/424.000 = 8.561 N/mm2; 钢管抗剪强度设计值 [τ] = 120 N/mm2; 钢管的受剪应力计算值 8.561 N/mm2 小于 钢管抗剪强度设计值 120 N/mm2,满足要求! 钢管挠度验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挠度和, 计算公式如下: q = 2.700 + 0.101 = 2.801 kN/m; 钢管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0.677×2.801×9004 /(100×206000×10.78×104)=0.56mm; 钢管的最大允许挠度 [ω]=0.900×1000/250=3.600 mm; 钢管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ω= 0.56 mm 小于 钢管的最大允许挠度 [ω]=3.6 mm, 满足要求! 5.6.3.支撑托梁的强度验算 支撑托梁按照简支梁的计算如下 荷载计算公式如下: (1)钢筋混凝土梁自重(kN/m2): q1 = (24.000+1.500)×2.000= 51.000 kN/m2; (2)模板的自重(kN/m2): q2 = 0.350 kN/m2;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2): q3= (2.500+2.000)=4.500 kN/m2; q = 1.2×(51.000 + 0.350 )+ 1.4×4.500 = 67.920 kN/m2; 梁底支撑根数为 n, 立杆梁跨度方向间距为a, 梁宽为b, 梁高为h,梁底支撑传递给托梁的集中力为P, 梁侧模板传给托梁的集中力为N 。 当n=2时: 当n>2时: 计算简图(kN) 变形图(mm) 弯矩图(kN.m) 经过连续梁的计算得到: 支座反力 RA = RB=4.73 kN, 中间支座最大反力Rmax=23.534; 最大弯矩 Mmax=0.868 kN.m; 最大挠度计算值 Vmax=0.664 mm; 最大应力 σ=0.868×106/4490=193.337 N/mm2; 支撑抗弯设计强度 [f]=205 N/mm2; 支撑托梁的最大应力计算值 193.337 N/mm2 小于 支撑托梁的抗弯设计强度 205 N/mm2,满足要求! 5.7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5.7.1.梁两侧立杆稳定性验算: 其中 N --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 它包括: 水平钢管的最大支座反力: N1 =4.73 kN ; 脚手架钢管的自重: N2 = 1.2×0.149×5.1=0.911 kN; N =4.73+0.911=5.641 kN; φ--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 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 i --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 (cm): i = 1.59; A -- 立杆净截面面积 (cm2): A = 4.24; W -- 立杆净截面抵抗矩(cm3): W = 4.49; σ -- 钢管立杆轴心受压应力计算值 ( N/mm2); [f] --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 N/mm2; lo -- 计算长度 (m); 如果完全参照《扣件式规范》不考虑高支撑架, 按下式计算 lo = k1uh (1) k1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取值为: 1.155 ; u -- 计算长度系数, 参照《扣件式规范》表5.3.3, u =1.7; 上式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uh = 1.155×1.7×1.2 = 2.356 m; Lo/i = 2356.2 / 15.9 = 148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316 ;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 σ=5641.299/(0.316×424) = 42.104 N/mm2; 钢管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 42.104 N/mm2 小于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f] = 205 N/mm2, 满足要求! 如果考虑到高支撑架的安全因素, 适宜由下式计算 lo = k1k2(h+2a) (2) k1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照表1取值1.185; k2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h+2a = 1.4 按照表2取值1.007 ; 上式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k2(h+2a) = 1.185×1.007×(1.2+0.1×2) = 1.671 m; Lo/i = 1670.613 / 15.9 = 105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551 ;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 σ=5641.299/(0.551×424) = 24.147 N/mm2; 钢管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 24.147 N/mm2 小于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f] = 205 N/mm2, 满足要求! 2.梁底受力最大的支撑立杆稳定性验算: 其中 N --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 它包括: 梁底支撑最大支座反力: N1 =23.534 kN ; 脚手架钢管的自重: N2 = 1.2×0.149×(5.1-2)=0.911 kN; N =23.534+0.911=24.087 kN; φ--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 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 i --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 (cm): i = 1.59; A -- 立杆净截面面积 (cm2): A = 4.24; W -- 立杆净截面抵抗矩(cm3): W = 4.49; σ -- 钢管立杆轴心受压应力计算值 ( N/mm2); [f] --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 N/mm2; lo -- 计算长度 (m); 如果完全参照《扣件式规范》不考虑高支撑架, 按下式计算 lo = k1uh (1) k1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取值为: 1.185 ; u -- 计算长度系数, 参照《扣件式规范》表5.3.3, u =1.7; 上式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uh = 1.185×1.7×1.2 = 2.417 m; Lo/i = 2417.4 / 15.9 = 152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301 ;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 σ=24087.477/(0.301×424) = 188.738 N/mm2; 钢管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 188.738 N/mm2 小于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f] = 205 N/mm2, 满足要求! 如果考虑到高支撑架的安全因素, 适宜由下式计算 lo = k1k2(h+2a) (2) k1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照表1取值1.185; k2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h+2a = 1.4 按照表2取值1.007 ; 上式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k2(h+2a) = 1.185×1.007×(1.2+0.1×2) = 1.671 m; Lo/i = 1670.613 / 15.9 = 105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551 ;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 σ=24087.477/(0.551×424) = 103.104 N/mm2; 钢管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 103.104 N/mm2 小于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f] = 205 N/mm2, 满足要求! 模板承重架应尽量利用剪力墙或柱作为连接连墙件, 否则存在安全隐患。 以上表参照 杜荣军: 《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 5.8 梁模板高支撑架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除了要遵守《扣件架规范》的相关要求外, 还要考虑以下内容 5.8.1.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a.梁板模板高支撑架能够根据设计荷载采用单立杆或双立杆; b.立杆之间必须按步距满设双向水平杆, 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 c.梁和楼板荷载相差较大时, 能够采用不同的立杆间距, 但只宜在一个方向变距、 而另一个方向不变。 5.8.2.立杆步距的设计: a.当架体构造荷载在立杆不同高度轴力变化不大时, 能够采用等步距设置; b.当中部有加强层或支架很高, 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 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 但变化不要过多; c.高支撑架步距以0.9--1.5m为宜, 不宜超过1.5m。 5.8.3.整体性构造层的设计: a.当支撑架高度≥20m或横向高宽比≥6时, 需要设置整体性单或双水平加强层; b.单水平加强层能够每4--6米沿水平结构层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