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专心致志地听讲
B.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C.考试的时候与同学商量答案
2.中秋节是我们全家人团圆的节日,爸爸也从外地赶回来了。我们当地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都围坐在院子里( )。
A.吃月饼赏月亮
B.吃蛋糕赏月亮
C.吃汤圆赏月亮
3.上课时我们怎么做?( )
A.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B.想回答问题就大声喊:“我会,叫我”
C.想下课玩什么游戏
4.在( )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A.1945
B.1949
C.1954
5.当有班级活动时,我们应该( )。
A.不理睬
B.发挥各人的长处
C.让班长一个人完成
6.值日生不应该( )。
A.打扫卫生
B.擦黑板
C.想管谁就管谁
7.同学之间应该( )。
A.相互关心
B.互不往来
C.相互攀比
8.今天我值日,看到同学上下楼梯没有靠右行走,应该怎么做?( )
A.不说不管,放过他们这一回
B.上前好好劝说
9.下面不属于学校公物的是( )。
A.篮球架
B.我们用的桌椅
C.云云的橡皮
10.值日时,你捡到一支钢笔,你会( )。
A.送给好朋友
B.留下自己用
C.交给老师
二.填空题(共10题,共22分)
1.我家在山脚下,村前还一条( )的小河。
2.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 )。
3.在校园里遇到老师,应该说一声( )。
4.在我心中,( )是最美的地方。
5.夏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好,( )、( )的暑假!
6.雨声小了,可以听得见小鸟的( )。
7.每个人都要时刻保持自己座位周围的( )。
8.秋游时,我会把( )整理好带走。
9.要让每一个来上课的老师都有( )的讲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升国旗时要肃立。 ( )
2.下课了,我们可以在桌椅间追逐打闹。 ( )
3.不排队,没秩序。 ( )
4.上课铃响,不回教室。( )
5.《马头琴的传说》讲的是苏和救了一匹受伤的小白马的故事。 ( )
6.教室里的电风扇、桌椅都属于公物。 ( )
7.美丽的家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
8.国歌响起要肃立。 ( )
9.小莉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 ( )
10.每一个值日生都应该认真做好值日工作。 ( )
四.连线题(共1题,共4分)
1.连线题。
我国的国名 我国的首都
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国旗 我国的国庆节
北京 五星红红旗
五.填表题(共1题,共6分)
1.小调查。
六.简答题(共5题,共36分)
1.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
2.今年的国庆节你准备怎么过?
3.对于班级规则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收集一下。
4.“植物角”建立后,你认为每天需要对它做什么事情?
5.小明说:“下课了,不让在教室跑,也不让在教室叫,太不自由了。”你觉得他说的对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七.材料题(共1题,共5分)
1.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是谁呢?带给你怎样的温暖?结合书中内容写一写。(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八.综合题(共1题,共10分)
1.添花瓣。(动动脑筋,添上几朵花瓣,使文明之花朵朵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B
5.B
6.C
7.A
8.B
9.C
10.C
二.填空题
1.弯弯
2.重阳节
3.老师好
4.家乡
5.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答案不唯一)
6.叫声
7.整洁
8.垃圾
9.整洁
10.义勇军进行曲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连线题
1.如图;
五.填表题
1.清洁工;辛勤工作,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整洁;实地调查(答案合理即可)
六.简答题
1.购物时,要排队结账;乘坐公交车时,要排队上车。
2.今年的国庆节我打算和父母一起去旅游。
3.对于已经制定好的班规,我们要遵守,对于制定好的班规,但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内容,我们也应遵守,但一定经过相应的程序纠正过来,对于未形成的班规,我们要经过集体的讨论成为我们共同的准则。
4.我们每天都要观察植物角中的小植物们,是否需要浇水,是否需要松土,如果它们有需要我们要及时的做这些活动,让它们快乐的成长呢!
5.不对,我想对小明说:“要遵守学校和班级规则,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不是玩的地方。还有,教室里有桌椅等,在教室里跑除了影响他人,还容易碰着,让自己受伤。老师不让在教室跑,也不让在教室叫,是为大家好。所以,我们要听老师的话。”(符合题意即可)
七.材料题
1.理发师给我们剪头发,让我们变得漂亮;邮递员帮我们送快递,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农民伯伯辛勤的劳作给我们创造食物。
八.综合题
1.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