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动物儿歌
教学目标:
1.会认“蜻、蜓、迷”等生字,会写“间、迷、造”等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会认“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了解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会读会背,能感知儿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爱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53) 月 日
一、激趣引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过去了就是夏天。夏天就要到了,让我们去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有哪些动物朋友呀?请你们仔细观察,小动物在做什么呢?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小动物吗?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
预设:学生1:蜻蜓在空中飞呢。
学生2:蝴蝶在跳舞。
学生3:蝌蚪在水里游泳。
学生4:……
学生:我在家里见过蜘蛛。我在河里见过蝌蚪。……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图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读课文。
3.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虫宝宝?你在课文里画出来,好吗?
4.指名说并读出这些昆虫名称。(课件展示)
5.各种形式的读,认熟这些词语。
6.再指名认读课文,认识形声字。
(1)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带有虫字旁的生字词)引导发现形旁“虫”。
(2)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可有趣了,有的汉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像这个“蜻”字,左边的“虫”表示它的意思,右边的“青”字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板书:形声字)来,跟老师读: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认识很多字。
7.过渡,师:除了虫字旁的生字,本课还有这5个生词,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5个生词吗?(卡片出示: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结网忙)请先说给同桌听。
三、读韵文,理解内容
1.看图,指名以“谁在哪里”的句式说话。
2.教师范读儿歌,学生听记,说说儿歌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记住了哪些词语哪些句子。
3.打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4.同桌互读,学习轻松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把儿歌读正确读流利。
5.检查“展、运、网”。请学生画蜘蛛网或自己知道的网的样子,帮助记忆“网”字。给“网”字扩词:你还知道有什么网?
6.指名读儿歌。正音,指导朗读。跟读、齐读。
7.质疑,引导理解。
根据质疑情况引导理解“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
8.想想、说说儿歌的句式与刚才我们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
明白儿歌句式特点:谁(两个字)哪里(两个字)干什么(三个字),所以整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好听。
9.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朗读与背诵。如:什么空中展翅飞?蜻蜓空中展翅飞。
10.全班朗读韵文并背诵。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形声字,我们还要一起写写形声字呢。(课件出示“迷、造、运”字)
2.生观察结构,提醒大家注意事项。
3.迷:这个字念什么?伸出小手我们写一写。我们再看看这个字的两个部分,你们认识吗?伸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写写这个字。学生书空。接着指导“造、运”
4.师范写。
5.生描红、临写。(提醒写字的要求:写字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争取把字写正确、写漂亮。这些要求你都做到了,就会得到小红花。)
6.评价:有很多同学得到了小红花。相信你们平时多练习,一定会写得更漂亮。
五、作业布置:课后比赛背韵文。
第二课时(054) 月 日
一、 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拓展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段话,多读几遍颜色不同的字。(写动物的词)
2.指名读一读。
3.跟读、齐读。检查背诵课文。
(1)指名背诵。注意背诵时不忘语速语调等。
(2)小组背诵比赛,发现没有背好的学生,督促其课外背诵。
三、拓展延伸
仿写句子和儿歌: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其他小动物以及他们的活动地点,想象他们的活动像干什么,引导学生用儿歌的句式来表达。
如:蜜蜂花间采蜜忙,蜗牛墙壁画地图。
2.结合几个学生的发言,引导调整修改,编成另一首与课文儿歌类似的儿歌,写在幻灯片上或黑板上,并署名。
3.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齐读自创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生字:池、欢、网,重点指导欢和网。
“网”字先外后内,同字框要大而正,里面的“撇、点”要分布均匀。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读记本课生字卡片,包括读生字和词语。
(2)在写话本上模仿课文编写自己的儿歌,可以一部分是课堂上讲过写过的,一部分是自己另外再加的。
板书设计:
15、 动物儿歌
教学反思:
16、古对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会“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课文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识词。
5.认读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读韵文,感知对子
1.自读课文,遇到读得不熟的字或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或指定小组互读对子,全班交流正音。
3.各种形式读对子,直到读熟。
(1)师生交叉读
(2)男女生对读
(3)学生分三大组拍手赛读,优胜组集体表演读。
4.交流对子歌中的特点:
(1)反义词对:古对今 圆对方 晨对暮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2)天气现象对: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朝霞对夕阳
(3)植物和动物对: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4)课件展示几种对子及相关图片。
5.背诵《古对今》
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 生观察结构,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书写规律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5)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同桌互背《古对今》
(2)抄写课后词语。
板书设计:
16、古对今
教学反思:
17、操场上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王、足、口、讠、亻”5个偏旁,会写“打、拍、跑、足”4个生字。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操、场、拔”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新字:铃、热、闹、锻、炼、体。会写“声、身、体”三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55) 月 日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小朋友下课后都到操场上去玩,操场上可热闹了。出示“操场上”:谁能读准它?小朋友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小朋友在操场上干什么?(出示课文插图)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
1.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1)大家先看书上图下面的词语,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桌互读。
2.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准字音?
(1)生边读师边板书: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
(2)给词语注音。
3.检查词语读音,做“登山”游戏:
(1)教师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抢答成功就把词语贴在山脚下,看谁最先到达山顶。
(2)检查儿歌读音,竞赛“金嗓子”,小组派代表读儿歌,看谁读得最好。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复习“提手旁”,说说学过的带“提手旁”的字。
2.找一找生词中带“提手旁”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它。
3.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带“提手旁”?(都是手的动作)
4.认识“足字旁”(出示足球)这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
5.找一找生词中带“足字旁 ”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它们。
6.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有“足字旁”?(都是脚的动作)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写好“足字旁”的笔画。
2.比较“足字旁”和“足”的异同。同:前面六画相同。异:“足”最后一笔是捺,“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比赛读课文词语。
(2)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们说一说。
第二课时(056) 月 日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儿歌
1.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1)自读儿歌,自学儿歌中的8个生字。
(2)课件出示学习菜单:
①借助拼音读儿歌。
②自己想办法学生字。
③很快我就读通顺
2.根据菜单的提示自由读书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铃——学习金字旁。
声——学习士字头。
热——学习四点底。
身——与真的上半部分比较。
体——单人旁,学习偏旁“单人旁”。
(2)用生字口头组词。
(3)做“接龙”游戏,说说带“四点底、门字框、单人旁、金字旁、火字旁”的字。
(先教师说,学生写;再学生说,教师写。)
4.指导朗读儿歌:
(1)借助拼音读,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2)透露出欢快的心情,第二句要自然停顿,小组读——个别读——评议。
(3)指导背诵:
①小组背诵,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又快又好地背诵这首儿歌。
②交流,哪个小组背熟了?你们是怎么记住这几句话的?
③集体背、个别背。
三、课堂拓展,指导书写
1.课后读读画画,把你喜欢的活动涂上喜欢的颜色。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写在卡片上,教同组的小朋友读,并向大家介绍。
3.仔细观察,“声”、“身”两个字,注意两个字的笔画。
4.教师范写。
5.请三位同学上台写,同学们要看他们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学生练习写字,并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17、 操场上
教学反思:
18、人之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会写“之、相、近、习、远”等7个生字。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积极传诵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新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背诵韵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57) 月 日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诵读韵文,学习生字
1.朗读原文第一小节,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诵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准。(游戏:开火车)
2.认读第一小节生字卡。
(各种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要求人人过关)
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请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
三、背诵韵文,质疑问难
1.师生配乐齐诵第一小节。
2.指导背诵。
3.同学们,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师不要过分讲解原句的含义,只给同学们稍作字面上的讲解即可,重在读好韵文)
四、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5个生字:“之、相、近、习、远”,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布置:同桌互相背诵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058) 月 日
一、复习导入
二、背诵韵文,质疑问难
1.播放歌曲《三字经》,会唱的可以跟着唱。通过跟唱也对前一小节经文进行了复习。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圈出生字,读通顺、读流利。
3.指名读,一人读一行,纠正字音。
4.练习读,把经文读熟。同桌对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5.认读生字“幼”“玉”“器”“义”。
6.再读经文,指导读出节奏韵律。拍手诵读,争取会背。
7.思考:通过读这组经文,你知道了什么?
8.边读边品,再读经文。
三、课堂拓展,指导书写
1.通过今天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经文对你的指导,如:怎样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2.学习儿歌《谦让歌》(课件)
3.总结。
4.指导书写生字“玉”“义”。
5.作品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18、 人之初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打电话(059) 月 日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师: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谜语,你们想听吗?(出示谜语)
2.到底谁猜的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电话机图片。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电话,即使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相互了解对方的信息。但要学会正确使用电话,学问可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打电话。(出示课文题目)
3.设问引发学生回忆打电话的情景:你打过电话吗?给谁打的?当时是怎么打的?先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师生及时评议。注意指导学生明确几点: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
(2)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话要简短,要有礼貌。
(3)拨号后,如果听到“嘟嘟嘟”的“忙音”时,说明对方电话占线,要稍等再打。
二、情景再现,学打电话。
1.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想让张老师给我带一个漂亮的洋娃娃玩具,我想给他打个电话,让他下午把洋娃娃带来。我想请问同学们帮帮忙,怎么来打这个电话呢?
2.个人准备。要求学生把要说的事情想清楚,要说的话想明白,注意使用“您好”“请问”“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3.相互交流。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改正、补充,进一步明确打电话的程序和说话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组队练习。学生自由组队,分角色(学生和张老师)练习打电话。注意:学生互换角色练习;教师参与,适时指导,充分练习,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汇报表演。
5.汇报表演。各组代表依次上台汇报表演,师生及时评议指导,评选优秀小组。
6.创新表演。设想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创新表演,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交际的灵活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指导评议。
(1)张老师在家,接听人不是张老师。
(2)王老师不在家,需转告。
(3)直接接听电话,可玩具不在家。
(4)电话没人接。借此启发学生想想、说说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深化。
1.看录像,提要求。遇到这些事情该怎样打电话?注意拨打的电话号码及该说些什么?(播放录像,展现“病人急救”“火灾险情”“交通事故”等场面)
2.小组讨论交流。任选一种或者几种场面,分别练习表演。
3.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拓展延伸,引向生活。
1.学习了电话歌,知道了打电话的要求,那你现在会不会打电话了?
训练内容:
(1)你生病了,打电话向老师请假。
(2)忘了作业,打电话向好朋友或老师询问。(选选一题和同桌练一练。)
2.同桌合作练习表演。
3.汇报表演,师生点评。奖励。
4.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该打什么电话呢?(课件)师读、生汇报。
紧急情况:火灾险情(119)突发疾病(120)交通事故(122)抢劫报警(110)
5.这几个电话号码,不能随便拨打,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才能拨打。
6.再次播放《电话歌》。
五、做一做。
1.晚上回家别忘了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或亲戚打电话问候一下。
2.星期天打电话邀请你的朋友到你家做客。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和查字典,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我的发现”,引导学生知道同一偏旁的字所表示的意义范围大致相同。
3.通过辨析同音字,知道同音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都不同。
4.会读会背歇后语,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
5.学会打电话,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识字加油站和查字典,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辨析同音字,知道同音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都不同。
3.学会打电话,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60) 月 日
【识字加油站】
一、猜字谜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谜,指名带拼音读。
2.翻开课本P63页,学生自读识字加油站,边读边画出生字。
3.认读生字“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4.小组读、带读、齐读。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6.自由读字谜,组内互读,指读,比赛读,直到读通顺为止。
三、总结识字方法
1.指名读,开火车分句读,师作相应的评价。
2.讨论交流谜底:包
3.总结识字方法
四、再读字谜,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三组生字。
2.指名读,正音。
3.火眼金睛:你发现了什么?
4.生汇报交流,指名回答。
5.师总结:“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部的动作有关,“提手旁” 的字大多和手部的动作有关,“足字旁” 的字大多和脚部的动作有关。
6.拓展:你还知道这样的字吗?能不能举个例子。
7.齐读生字卡。
【字词句运用】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出示生字“青、清”,认读,并说说二者字形上的区别,分别组词。
2.全班交流词语正误。
3.课件出示园地例句。
4.指名选,全班交流词语正误,并读一读。
5.同法学习“再、在”。
二、比比谁最快
1.全班交流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2.分组翻页码,比赛谁翻得快。
20页 187页 206页 395页
3.从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看谁查得快。
三、布置作业
在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
饱、跑、清、鞭、能
第二课时(061) 月 日
【日积月累】
一、检查交流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词语篓”里又多了哪些词语宝宝。
2.指名交流,并读给大家听。
3.全班交流。
二、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课件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课件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课件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三、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课件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课件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测试(062)(063)(064)
19、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始终蕴藏的夏天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引导法、鼓励法、朗读法、问答法 情景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66) 月 日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2.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预设: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把古诗读准、读好,是教学古诗最基本的目标。在这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力争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1)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2)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理解“莲蓬”。课件展示莲蓬:瞧,这就是莲蓬,它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甜的莲子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3)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来,读出你的高兴。(被采访的学生读)
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来,读出你的激动。(被采访的学生读)
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学生齐读)
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