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诗文阅读中考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126957 上传时间:2025-07-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中考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文阅读中考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古诗文阅读备考策略 • 双流区西航二中九年级语文组 张蓉 • 教学目的: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 是 运用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教学重点: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翻译重点字词,句子。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分析总结 教学过程: 一.课标对古诗文考试的要求以及难度 1.理解 B ①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及含义。 ☆☆常见文言虚词(12个):之、其、而、于、以、乃、为、所、则、因、且、何。 ③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④把握诗歌的诵读节奏 2.分析综合 C • 能根据要求,正确筛选文中的信息 • ‚能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ƒ能正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初步鉴赏诗歌的情感、语言和基本表达技巧 ‚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文言文考点回顾 1.命题规律从主题内容上看主要注重传统美德:惜时好学、聪颖才智、处世为人、勤政为民、反腐倡廉等正能量的传播。 2.命题遵循的原则是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勾连,3道题,分值为12分。 3.主要考查: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对短文内容的把握 • 文言文真题回顾 从2011年到2015年,成都中考课外文言文前四年考查了人物传记,仅2015年考查了一篇散文。 • 文言文第1小题 题型:通常为实词考查(尤其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选择错误的一项,分值 2分,题例如下: • 文言文第2小题 题型: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大意正确2分,落实重点的实词虚词(一般为实词)1分。题例如下: • 文言文第3小题 题型:客观题,都需要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总结。 四篇人物传记考查的都是关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2015年《江陵府曲江楼记》考查所思所感。题例如下: 三.诗歌考点回顾 •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鉴赏语言特色 • 3、把握意象、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 • 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画面意境 • 4.赏析表达技巧,理解常用写法作用 • 注:诗歌一般是2题,分值为4分。 • 诗歌真题回顾 从2011年到2015年,成都中考课外古诗鉴赏,考试篇目分别为《菊》、《早梅》、《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成都曲》、《锦江思》。 从体裁上看,有3篇唐诗,1首宋词,1首宋诗。从内容上看,4篇为写景抒情诗作,1篇为爱国词作。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更加倾向四川成都的诗作。从考查点来看,主要涉及描绘景象、赏析语言、内容概括、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 诗歌赏析语言 • (2011年):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 • (2012年):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 (2013年):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2分) • (2014年):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2分) • 诗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 (2013年):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2分) • (2015年):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2分) • 诗歌内容概括 • (2012年):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 (2014年):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2分) • (2015年):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那些内容?请概括作答。(2分) • 诗歌景物描绘 • (2011年):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分) 四.1.确定重点实词、虚词。 • ①常见的文言字词。 • ②词类活用的字词。 • ③古今异义词。 ④ 一词多义。 • 2.确定重点句子 • ①特殊句式 • ②古今传颂的名句 • 3.立足课后附录古诗的学习 • 1.古诗文的备考,要始终立足课本,熟背文言名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背课内课外诗歌。 • 2.精选诗文,专题训练,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 3.通过练习,要注重归纳总结方法。 五.诗歌复习课例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题型 2、品味诗歌中蕴含的形象。 3、品味诗句中语言的妙处。 4、能够判断诗歌基本表达技巧,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5、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魅力,培养审美情感。 6、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趣说诗歌之最 【PPT展示】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杜甫) (此环节以诗中趣事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聚焦中考 【教师指导】按照成都市连续几年的中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部分的中考要求如下,请同学们齐读: 【PPT展示】1、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指诗中的人物或抒情的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指诗中描写的景、物。) 2、鉴赏诗歌的语言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态度) (此环节设计意图,紧扣考纲,明确诗歌鉴赏应当把握的内容,由于考试要求中的诗歌中的自然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在平时训练中都有涉及,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而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略微点拨,所以做了一点说明。) 三、解题方法 【教师指导】根据我们平常对诗歌鉴赏题的训练,我们的答题步骤主要有哪些? 【学生归纳】【PPT展示】 ①把握题目 ②粗读全(诗)文,不求甚解; ③细读注释,探究写作意图,释疑解惑。 ④明确问题,筛选概括。 【教师指导】把握诗题、粗读全文应当达成整体感知诗歌中的形象,初步感知诗歌思想内容的目标。细读注释,探究写作意图,释疑解惑则应当达成结合注解深入探究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情感或观点态度的目标。明确问题,筛选概括则要求有理有据地规范答题。所以,古诗文阅读四步法与诗歌鉴赏中考考纲的内容可谓一一对应,同学们在运用时应当注意完成每个步骤时是否达成相应的目标。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复习巩固诗歌鉴赏题答题基本步骤,我校教研组在诗歌鉴赏题训练中基本达成共识,按照以上四个步骤进行训练。) 【教师点拨】根据近年来成都中考诗歌鉴赏题命题本土化的趋势,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积累一些成都本土的古诗文,接下来我们以2015年成都中考题为例复习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四、 典型题例 【PPT展示】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2分) 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2分) 答: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说一说诗题与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生明确】诗题《锦江思》意为诗人在锦江边的所思所想;诗歌大意: 在历史悠久的锦江岸边,春风吹绿柳枝,江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教师点拨】请你们用两个词分别来形容此人、此景。 【学生明确】悠闲的人,幻美的景。 【教师点拨】再请同学们朗读诗歌,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 【学生明确】诗人第二句牵风柳带绿凝烟,描绘了凝绿成烟,如梦如幻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心情的愉悦之感,后两句思得肥鱼对酒酌,倚船垂钓看桃花,传递出诗人悠闲惬意之感。 【教师点拨】同学们对诗歌有了整体把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对试题进行解读,明确试题所考的内容。 【学生明确】第一题,考我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考核我们对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把握。可以这样作答:诗人站在锦江边由满目美景想到了: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第二题,考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与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蕴含的情感相比。可以这样作答:两诗之“醉”字同而情感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辛弃疾的“醉”是诗人在醉后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想要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此环节紧扣中考考纲要求和命题趋势,选择本土诗歌作为复习内容,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题,粗读全诗,对全诗有个整体把握,普通学生通过三年的诗歌鉴赏学习基本能读懂诗歌的大意,不必强求学生说诗歌大意的时候做到优美、有意境,而是尊重学生阅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大意,读懂全诗形象,包括人和自然两种形象。紧接着,老师请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紧扣中考要求第四项。学生在整体把握诗人思想情感之后,对第二题进行解析就比较明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本诗的醉,是美景醉人,由此判断该题既考诗歌词语的鉴赏,又考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强调问什么答什么,准确审题。)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习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①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②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②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展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教师指导】这一首诗请同学们仍然按照古诗文四步解读法,分小组解读这首诗歌。 【学生合作探究】望洞庭交代了诗歌的事件和地点,诗歌大意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点拨】如此清奇的诗句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清奇的情致。同学们看看问题考的是哪一个考点? 【学生明确】表现手法。 【教师点拨】中考中考表现手法的问题形势有以下两种:⑴直接用概念提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⑵怎样表现、有何表达效果等。根据我们往常训练的答题结构,赏析表现手法应当如何作答? 【学生明确】1、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 3、步骤三:这种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情感。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按照格式规范作答。 【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教师点拨】除去修辞手法,我们在诗歌中还见到过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明确】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动静结合 【教师点拨】还有常见的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化用典故、比兴等手法需要同学们处处留心,时时注意。(此处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诗句具体复习) 【教师小结】非常好,我们在审题作答时应当做到①“读”要有“序”;②“想”要有“据”;③“析”要讲“理”;④“答”要扣“问”。按照答题格式,认真作答。 【PPT展示】①“读”要有“序”;②“想”要有“据”;③“析”要讲“理”;④“答”要扣“问”。 (此环节是上一环节的补充,重点复习强调了赏析诗歌表现手法,明确了答题格式,在解题时让学生互助学习理解诗歌,但仍然遵循古诗文四步解读法,采取解题思路不变,学法更加自由宽松的方式。在归纳表现手法时,由于修辞、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是常见内容,所以学生并不陌生,而《观沧海》中的虚实结合、《赤壁》中的以小见大、《己亥杂诗》中的托物言志、《关雎》中的比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借用典故等手法,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复习。通过这两首诗对考纲要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复习,主要注重对学生审题、答题格式的规范,边读边练,旨在阅读理解。诗歌鉴赏题,有的老师会把它细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诗歌及对应的思想情感,以及各种手法的罗列,还有各种意象的解读,但我们教研组认为,此种方法内容过巨,不易消化,我们的立足点就是读懂,读懂诗歌,也读懂题目,在他们日常积累的基础上,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规范作答。) 五、 当堂测试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农家望晴》和《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小 松  ①杜荀鹤 自小②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③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杜荀鹤:作者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③蓬蒿hāo :两种野草。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 )的艺术手法。 3.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课堂讲练的补充,紧扣考纲要求选题,让学生用古诗文四步解读法自主探究诗歌鉴赏四个层次的题目。) 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