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八课 李广射虎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5个生字,能够书写10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背诵《塞下曲》。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塞下曲》是赞美西汉“飞将军”李广神勇无比的,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
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故事,理解诗意,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播放视频)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
卢纶,字允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七古亦佳,多唱和赠答之作。“大历十才子”
之一,诗风较为雄壮。
师:这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呢?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去看看吧!
2. 板书课题《李广射虎》。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且——组、其——期、罗——逻、易——惕、昔——猎、口——
木。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唐”半包围结构。注意“广”字里面的笔画要紧凑。
“搭”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左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
“扎”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
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tāng qī lún luó liè dāi méng lóng zhā chuō sōu
唐代 时期 卢纶 巡逻 猎物 惊呆 朦 胧 扎进 绰号 搜寻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等保持警觉。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巡逻:行走查看警戒。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段):用诗歌引出李广,并转入下文对事件的叙述。
第二部分(第3-4段):李广射虎的经过。
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2自然段,写《塞下曲》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人物—李广。
(2)他是怎样的将军?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被人称为“飞将军”。
公元前136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
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
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
(3)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引起疑问,为下文作铺垫。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3-4自然段,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情况?
时间:一天夜晚
地点:一片松林
天气情况:月色朦胧
(2)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沙沙”的声音,给人一种怎样
的感觉?
给人一种紧张、恐惧的感觉。
(3)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从这句话中可以
看出李广怎样的特点?
李广将军经验丰富,警惕性很高。
(4)找出李广射虎的句子。你能看出李广的什么品质?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机智 勇敢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动作?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6)“嗖”的一声,又说明什么?
箭的速度快、李广臂力过人。
师: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李广仍能将箭射的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技高超啊!
(7)如果用诗句来概括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那两句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李广的神勇无比究竟只是一个传说,还是一个奇迹呢?
(8)师:李广射箭的结果是什么?
清晨将士们寻找猎物,白羽箭扎进了石头。
(9)文中是怎样形容大家的惊讶程度的?有什么作用?
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两个叹号,“惊呆了”来形容大家的惊讶程度。这句话是为下文作铺垫,要射中一块
石头并不难,而要把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却难上加难。
(10)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从这句话可以看
出什么?
“深深地扎进”“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李广将军的武艺高超,力大无穷,让我们
了解了李广将军的英武。
(11)诗中哪两句概括了这一部分内容?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5. 口语训练
你能联系课文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
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
艺啊!
6.诵读相关歌颂李广的诗歌,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面对神一样的英雄李广,大诗人们不吝笔墨、不吝豪情,纷纷挥毫,请看——
历代歌颂李广的诗句摘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唐·高适)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唐·杜甫)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本文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表达了
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
五、课堂练习
1.我会写反义词
危险—(安全) 失望—(希望) 先进—(落后)
炎热—(寒冷) 笨重—(轻便) 强大—(弱小)
2.我会组词。
惕(警惕) 搭(搭配) 礼(礼貌)
踢(踢球) 塔(宝塔) 扎(扎进)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李广射虎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神勇无比! 诗文对照 理解诗意
平明寻白羽,
没入石棱中。
【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
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
是由“诗”演化而来的。“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
学诗。这就告诉我们,文包诗指向的教学侧重点应是诗,文是手段,诗是目的,旨在引导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
字美。
1.诗歌引路,先入为主。 在导入环节中,直接用《塞下曲》引出课题,让《塞下曲》
在学生脑海中先入为主,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诗歌如影随行。这对学文的过程中理解诗
歌,感受意境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在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找出与诗句相对
应的语句,把诗句和文章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感受“文包诗”“诗文相通、诗文相融、交
相辉映”的文本特点,充分利用故事来理解诗意,感受意境,并习得“文包诗”诗文对照、
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