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生态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1059176 上传时间:2025-06-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1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生态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生态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关于生态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科学评价生态主义的时代价值和根本缺陷,以期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主义 和谐社会   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鸟瞰当今人类的存在状况和生存取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另一方面,在前进的道路上,人类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危机,如:温室效应、森林锐减、能源短缺、资源匮乏、各类污染等。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造成了数以万计物种的灭亡。但如今,人类仍旧没有停止向自然开战的步伐,而全然不知由于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整个物种生态已彻底地失去了应有的平衡。这种严重的生态失衡,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谋求进一步存在与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的看法   面对迫在眉睫而又日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西方世界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试图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期望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如何理解生态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呢?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挖掘其当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观   由于受时代发展现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就生态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出版过相关论著。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领域是完全的空白,其实他们分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生态观。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生态系统是人类的本源,“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马克思写到: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同时,更强调自然对人的本源性。这意味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首先所确证的是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下去;其次,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还说明对自然的依赖也造成人的永远都无法完全褪尽的自然属性。马克思反对将自然界仅仅看作是外在于人,异己于人的对象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是考察人的现实存在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纬度,脱离人与自然的联系来思考人的社会生活或脱离人的社会性存在来考察人的自然属性都是对人的完整性的割裂。   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同样贯穿着实践的红线。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用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劳动中、在生产实践中的历史的辨证统一这个唯物主义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在理念中的统一这个唯心主义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直观地把自然界看作人与自然统一的机械的非历史的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只具有受动性的存在物,而人则是既有受动性又有能动性的存在物。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到了双方的连接纽带,这就是人类劳动,这种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阐述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把历史与自然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自然史与人类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撇开两者的联系孤立地研究自然史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活动的结果]。“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有结成社会,并且“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存在物”。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生产目的、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生产模式、有生产模式所决定的技术发展模式等,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起着决定性影响,以至于如果我们不改变一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改变一定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条件,多方面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要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来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置于自然之中,自然要受到其他自然物的制约。”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其他自然物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其次,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界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存在,“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2、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媒介。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之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使人与自然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被动的一面,劳动和创造受自然的制约。“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一相反地,我们连同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人在实践中只能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生态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科学认识生态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辨析   之所以此前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主义是不相容的两种观点,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生态主义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正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弱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也决非没有注意到或检讨人类以往意识的过错,但他们在更加强调人类面临的“自然生态问题”是自身“社会生态问题”的外化,以及问题的解决超不出“人类的需要”或“人类为中心的构架”这一点上,无疑是更具有深刻性的。目前的生态危机不能说与人类的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毫无关系,因为正是这种狂妄性不但使人们对于自然,同时使之对于人类同胞自身内部也采取了不公正、不平等的压迫、剥削甚至是掠夺,这尤其在民族、种族甚至性别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而阶级的剥削压迫也是相当残酷的。可见,坚持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向度,仍然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难题。  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要摆脱今天的生态危机,就必须破除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而确立起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并由此重构“生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当前的环境危机正是起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了破除此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二元论思想,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及个人的意识形态结构。生态中心论者罗布茵·伊卡斯莉明确指出,生态主义方法实质上是对人类全面利益要求的维护与自然生态持续性追求的统一,是人类更高道德立场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相处方式,所谓“中心”是指把我们与自然界其它存在的适当关系看作先于什么是对人类最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安排问题。伊卡斯莉强调,生态中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与传统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方法,但却不是一种反人类或超人类的方法,尽管它可以为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提供支持,但不是生态科学观点的直接借用。归结到现实目标上,,生态中心主义主张通过实行生态优先、人权、社会公正或社会责任、基层民主及非暴力等原则改良资本主义来达至和谐的生态社会。当然,这种“生态平衡”无不是以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审美需要为标准的。离开了人类这个自然目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认清乃至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困厄的过程中,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在意识的根源上提供了两个认识的向度,尽管生态中心主义有更多的偏颇,但两者均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认识路径和可 的制定、实施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三是要制定环境保护的刚性政策。只要有发展,就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满足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把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程度上,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国家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明确在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上应该怎样做,禁止怎样做,加大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时候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害。生态危机的造成,除了人的因素外,科学技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运用科学技术,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五是依靠人民群众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是创建的主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创建者,又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真实享有者。   总而言之,人类若想引领自身更加美好的发展,重新反省自我的存在意志和生存观念,改变自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也许是应有之选择。只有如此,新的文明才会兴起,生存的危机才可能消除,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