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章末过关检测卷(一)
分子动理论
(测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现象中,哪些不可用分子的热运动来解释(C)
A.长期放煤的地方,地面下1 cm深处的泥土变黑
B.炒菜时,可使满屋子嗅到香味
C.大风吹起地上的尘土到处飞扬
D.食盐粒沉在杯底,水也会变咸
解析:长期放煤的地方,地面下1 cm深处的泥土变黑,炒菜时,可使满屋子嗅到香味,食盐粒沉在杯底,水也会变咸,都属于扩散现象.
2.只要知道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估算气体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B)
A.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
C.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质量和体积
D.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
解析:
A
利用气体的摩尔质量和质量可以求出物质的量,再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求出分子总数.
错误
B
利用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以求得摩尔体积,再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求出每个分子占据的体积,从而求出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正确
C
利用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只能求出密度.
错误
D
利用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可以求出物质的量.
错误
3.有甲、乙两个物体,已知甲的温度比乙的温度高,则可以肯定(C)
A.甲物体的内能比乙物体的内能大
B.甲物体含的热量比乙物体含的热量多
C.甲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乙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
D.如果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比乙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而内能则是所有分子动能、势能的总和,故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A错误、C正确;热量是热传递过程内能的迁移,与内能的多少无关,故B错误;降低温度时,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及比热容均有关,与温度高低无关,D错误.
4.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
B.液体难以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力总是引力
C.气体分子之间总没有分子力作用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解析:液体难以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力存在着斥力,此时引力小于斥力;气体分子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5.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物体温度越高,则该物体内所有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一定越大
D.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解析: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快,因此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A正确,B错误;温度越高,说明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但不能说明每个分子都大,C错误;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明液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6.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B.高温物体的内能一定大于低温物体的内能
C.体积大的物体的内能可以大于体积小的物体的内能
D.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可以大于温度高的物体的内能
解析:物体的内能是由物体的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的,所以B对,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A对.
7.在显微镜下观察布朗运动时,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AC)
A.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B.与悬浮颗粒中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观察时间的长短有关,观察时间越长,布朗运动越趋平稳
解析: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碰撞悬浮颗粒引起的,温度一定,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就不变,与运动的时间无关.
8.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BD)
A.分子间距的数量级等于10-10 m时,引力和斥力都为零
B.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加,但斥力比引力增加得快
C.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
D.当分子间距的数量级大于10-9 m时,分子力已微弱到可以忽略
解析: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力指的是他们的合力,A错误;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但分子间距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比引力快,B正确,C错误;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很小,可忽略不计,D正确.
9.如图是氧分子在不同温度(0 ℃和100 ℃)下的速率分布规律图,由图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是(BD)
A.一定温度下,各种速率的氧气分子所占总分子数的比例是不确定的
B.一定温度下,氧气分子的速率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C.温度越高,氧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小
D.温度越高,氧气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解析:在一定的温度下,各种不同速率范围内的分子数在总分子数中所占的比例是确定的,总体上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故B对、A错.
10.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的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则(BC)
A.乙分子由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
B.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
C.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小
D.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大
解析:乙分子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一直受到甲分子的引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到c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受甲的斥力做减速运动,A错,B对;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所受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一直减小,C正确;而乙分子从b到d的过程,先是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后来克服斥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故D错.
三、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把正确结果填入题中相应横线上,或按要求作答)
11.(8分)在“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实验中,
(1)某同学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和油酸,制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
②在量筒中滴入一滴该溶液,测出它的体积;
③在蒸发皿内盛一定量的水,再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待其散开稳定;
④在蒸发皿上覆盖透明玻璃,描出油膜形状,用透明方格纸测量油膜的面积.
改正其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油酸酒精溶液体积浓度为0.10%,一滴溶液的体积为4.8×10-3 mL,其形成的油膜面积为40 cm2,则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 m.
解析:(1)②由于一滴溶液的体积太小,直接测量时相对误差太大,应用微量累积法减小测量误差.
③液面上不撒痱子粉时,滴入的油酸酒精溶液在酒精挥发后剩余的油膜不能形成一块完整的油膜,油膜间的缝隙会造成测量误差增大甚至实验失败.
(2)由油膜的体积等于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内纯油酸的体积可得:
d== m=1.2×10-9 m.
答案:(1)②在量筒中滴入N滴溶液 ③在水面上先撒上痱子粉 (2)1.2×10-9
12.(10分)取一滴稀释的墨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下做布朗运动的小炭粒的运动路线,如图所示,这幅图只记录了______个小炭粒每隔30 s的位置,在短短的30 s内,每个小炭粒的运动是________的,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使液体的温度升高,会发现小炭粒的运动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 不同 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变剧烈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四、计算题(第13题11分,第14、15题各13分,共37分)
13.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6.35×10-2 kg·mol-1,密度为8.9×103 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1023 mol-1,试估算铜原子的直径.
解析:把铜原子看成是弹性小球,由体积V0=πd3,铜的摩尔体积Vm=,一个铜原子的体积V0=,得d==
=
≈2.83×10-10(m).
答案:2.83×10-10 m
14.用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颗粒(碳)体积为0.1×10-9 m3,碳的密度为2.25×103 kg/m3,摩尔质量是1.2×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 mol-1,则:
(1)该小碳粒含分子数约为多少个?(取一位有效数字)
(2)假设小碳粒中的分子是紧挨在一起的,试估算碳分子的直径.
解析:(1)设小颗粒边长为a,放大600倍后,则其体积为
V=(600a)3=0.1×10-9 m3.
实际体积为V′=a3= m3
质量为m=ρV′=1.0×10-15 kg
含分子数为
n=NA=×6.02×1023个=5×1010个.
(2)将碳分子看成球体模型,则有
=π=
得d== m=2.6×10-10 m.
答案:(1)5×1010个 (2)2.6×10-10 m
15.2009年末,世界环境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引起全球关注,环境问题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我们知道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害处更大.试估算一个高约2.8 m,面积约10 m2的办公室,若只有一人吸了一根烟.求:(人正常呼吸一次吸入气体300 cm3,一根烟大约吸10次)
(1)估算被污染的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另一不吸烟者一次呼吸大约吸入多少个被污染过的空气分子.
解析:(1)吸烟者抽一根烟吸入气体的总体积10×300 cm3,含有空气分子数为:
n=[10×300×10-6/(22.4×10-3)]×6.02×1023个=8.1×1022个.
办公室单位体积空间内含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8.1×1022/10×2.8个/米3=2.9×1021个/米3,每个污染分子所占体积为V=1/(2.9×1021)m3,
所以平均距离为L==7×10-8 m.
(2)被动吸烟者一次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2.9×1021×300×10-6个=8.7×1017个.
答案:(1)7×10-8 m (2)8.7×1017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