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书法教学的一些体会
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鲁德功
[摘要]书法教学,是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培训,书法实践、方法指导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书法水平,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书法的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写字,忽略了对书法艺术之美的把握。学习书法,应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内涵,比如汉字的形成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小篆,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
[关键词]书法教学 兴趣 临摹 循序渐进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书法不同于文字,文字要求书写整齐看懂即成。而书法的观赏形式是属于绘画角度的,书法的外在表现是流动的线条,即美感神韵,内涵则更近于文学。以往的书法教学可能更重“习字”,注重字的美感,主要讲解执笔、运笔的方法及书写要领,极少涉及对碑帖的讲解、书法的品评以及书法相关的文史知识。要想真正把书法课上好不是件易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感情,端正认识是上好书法的前提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往往是对自己喜欢和喜爱的东西常会是百看不倦,百摸不厌,爱不释手。所以说,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初学者有的会认为书法课就是练练字,简单易学;有的可能觉得书法枯燥乏味,不愿学习。因此,教师要动用学识与智慧,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首先,古今书法家学书事例是诱导良方。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得其自然,兼具众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关于他的故事也非常多。当时的王氏家族不仅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而且有着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其父、伯父、叔父皆以书画鸣世,姑母卫夫人创“永”字八法,这为王羲之学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代书法讲究立品为先,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人品也好,其社会评议相当高,连李世民都爱之称其“尽善尽美”。正是人格、天才、学养加勤奋造就了书圣王羲之。这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些也就是字外功夫。这些学书故事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讲授汉字的形成演变、结体规律与单纯写字的区别。书法具有欣赏和实用的功能,它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内涵。比如汉字的形成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中国文字多象形会意,是能“画”出的字,这一点英文无法比拟。如“马”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匹活灵活现的小马的写照,而到了西周晚期演化成了“马”,书法虽不是习字,在现代社会中却承担着写好字的任务。强调文字是人们交际、交流、储藏信息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表露,字如其人,写好字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法课必要性、重要性的认知。
再次,在教学中采取碑帖赏读、参观书展、习作赏评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旷世奇才苏东坡,在政治、文学、绘画上成就都很高,在书法史上更是位居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用笔顿挫沉郁,结体紧密内敛,开头字迹较小,运笔清缓有节制,而后随感情波澜起伏,字逐渐变大,纵笔疾徐、粗细、跳荡不已,直至“哭涂穷死”四字,情到高潮,“应吹不起”在平静中蕴含了绝望悲愤。碑帖赏读能非常有效地提高眼力,同时参观书展更为直观,现场感受体会更深。习作赏评就更深一步地让学生身心体会到书法的真谛,可谓“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是生命的流程和形态。在新生上第一次课时,让他们写一篇字作为底子,过一段时间后,让他们比较这期间字的变化,不难发现其中的进步,有的学生悟性好,通过刻苦练习,成果更为显著。
二、临摹是书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学习书法,必从临摹入手。而临摹,需做到这样二字:“临”和“出”。临――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出――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初学当从一种碑帖入手,然后由约至博,遍临诸家,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所以这个“出”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抛弃。
临摹的四个方式――心临、实临、选临、背临。
心临即读帖,用眼与脑观察感受分析碑帖,是精神高度集中于书作的赏析。作为初学者,临摹前一定要认真读帖摄取帖的神气,分析字势、结体及用笔特点,还可以与其他帖相比较。
实临,忠实再现原作,不走样,主要注意结体的准确,用笔灵动。可以先描字模,在掌握字型间架后,即采取对临,由浅入深,可从每个字的点画偏旁开始练起。
选临,进行字形归类,常用字重点临。如《张黑女墓志》中重点字:故南阳张说字白水人也出帝之昔徒举明无假清远和部坚新父军蒲坂行秀书风若建北岁次然等等。
背临,包括意临和临意,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不过窃取用笔,尊古为实临,求新为意临;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借“意”书写。
三、以勤为径,加强辅导,是书法教学的有效方法
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可见,要想在书法学习方面有所进步,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的体验醒悟是不行的,但光“闷着头”苦练也不行,易走弯路。
教师的课堂辅导。明解缙的《春雨杂述·论学书法》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但破管,画破被,方有工夫。”学生大量临帖,有教师的指导能使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提高眼力。教师要集中讲解,做出示范,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毛而追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并且鼓励他们勤奋苦练。
开展作业讲评。这里面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比较,一方面是学生和自己以前的习作进行比较。教师对好的典型字例、习作进行评析,把作业中的错字、错笔、习惯性错误拿出来,让大家找原因,教师演示并写范字。
四、做足“字外功”,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仅靠上课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是不够的,“字外功”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就书法来说,“字外功”不仅仅是指向外人学习,还要知晓古今书法的演变、书家的背景,知晓文字学知识等,要向书法课堂外延伸,如茶与书法的联系。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特别是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苏东坡《一夜帖》、米芾《召溪诗》等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可见,“字外功”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五、教师知识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是教好书法课的保障
作为书法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内涵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权威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果不懂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结法规律,不懂得书写技能、技巧、技法,不懂美学知识,只凭单纯“会写字”,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深造,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书写得好,能作示范,才有可能深入地把握教材,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书写。
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书法这门学问犹如浩瀚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探求。笔者认为,书法教学应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探究性教学思想,并本着系统、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样、灵活地去开展教学。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书法教学模式无可借鉴,一切都得靠教师去积累、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汤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