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优质课落下来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天空中的变化》,具体内容为“落下来”一节。详细内容包括:物体下落的规律、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形态等。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物体下落的规律,知道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物体下落的规律、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难点: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形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降落伞、小石子、羽毛、纸片、尺子、计时器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降落伞,引发幼儿对物体下落的兴趣。
3. 例题讲解:教师提问:“为什么小石子比羽毛下落的快?”引导幼儿思考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讨论、操作,观察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形态。
6. 创作环节:让幼儿用学具制作自己的降落伞,并测试其下落速度。
7. 展示与评价: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
六、板书设计
1. 物体下落的规律
2. 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形态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幼儿了解了物体下落的规律,但部分幼儿对重力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尝试设计其他与下落相关的实验,拓展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时教具的选择与应用。
2. 例题讲解中关于重力对物体下落影响的解释。
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探究性。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时教具的选择与应用
在引入环节,教具的选择至关重要。降落伞作为直观的教具,能够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物体下落的兴趣。教师应选择颜色鲜艳、材质不同的降落伞,以便在实验中展示不同因素对下落速度的影响。在应用教具时,教师应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清晰看到降落伞的下落过程。
二、例题讲解中关于重力对物体下落影响的解释
在例题讲解中,教师需详细解释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小石子和羽毛的下落速度,引导幼儿认识到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接着,教师可进一步阐述,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向下加速运动,而空气阻力会影响物体下落的形态。这样的解释有助于幼儿理解物体下落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例如,让幼儿分组操作,观察不同形状、材质的纸片下落速度和形态,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合作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探究性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应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为幼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例如,针对幼儿在重力概念理解上的不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共同完成,以便在实践中加深对重力影响物体下落的理解。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教师应使用清晰、简洁、生动的语言,以便幼儿更容易理解。
2. 语调应富有变化,时而夸张、时而亲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约5分钟,确保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和例题环节:约10分钟,重点讲解物体下落规律和重力影响。
3. 随堂练习环节:约15分钟,让幼儿充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5. 作业布置环节:约2分钟,明确作业要求。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有助于幼儿思考和探究。
2.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提问难度应适当调整,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降落伞这一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物体下落现象,使幼儿感到亲切和熟悉。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能否促进幼儿的思考和参与?
4.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5.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和生活化,能否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6. 课后反思是否针对性强,能否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改进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