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1 适用范围
1.1为规范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以下简称油气管道)与其辅助储存设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具体范围:陆上油气田长输管道,以油气长输管道首站为起点;海上油气田输出的长输管道,以陆岸终端出站点为起点;进口油气长输管道,以进国境首站为起点。
2 术语和定义
2.1油气管道
油气管道所称的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LPG),所称天然气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和煤制气。
2.2安全设施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事故所采用的设备、设施与其他技术措施的总称。
3 设计依据
3.1 建设项目批复文件
列出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可研批复,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和初步设计委托书,并标注文号。
3.2 国家、行业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列出建设项目适用的现行国家、行业与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宜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顺序排列,并标注发布机构、文号和施行日期。包括但不限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3.3 国家、行业与其他相关标准、规范
列出建设项目引用的有关安全的国家、行业与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名称后应标注标准号和年号,宜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顺序排列,并按照专业进行排序。国标和行标没有明确要求的时候,其他相关标准可作为参考标准。
3.4 项目其他相关文件
列出建设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初步设计以与其他有关安全设施设计的文件清单,并标注文件名称、编制单位和日期等。已获得批复的评估报告,应列出批复文件。
4 建设项目概况
4.1 项目概况
简要介绍建设单位情况。
说明建设项目建设时间与起、终点,线路总体走向和途经地区,输送介质,设计输量,管道设计压力、管径、管材、长度与站场和阀室的性质、数量,总体技术水平以与总投资等。
4.2 设计界面
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范围与设计分工,是否存在分期建设,新建工程与上下游衔接工程或改(扩)建项目与在役项目的设计界面。对于地方性小项目,应说明总体规划到位情况。
4.3 输送介质
介绍建设项目输送介质的性质。列出原油性质表、原油改性前后的粘温曲线数据表、成品油性质表、天然气物性表、油品(或天然气)输送量预测表等。
4.4 输送工艺
介绍建设项目的输送工艺。
4.5 线路工程
4.5.1 线路走向
简要介绍线路走向方案,通过行政区划,主要地区等级(输气管线),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概况、主要地质灾害,水位条件,气象条件,地震与断裂带情况,沿线规划与人口密集区域等,附线路走向示意图,对于油品管道,应附纵断面图。
4.5.2 线路主要方案
简要说明线路设计主要方案,包括管道敷设、管材选取、阀室设置、穿跨越方案,焊接与检验,防腐与补口,清管试压,水工保护与水土保持,管道标识,伴行道路等。
4.5.3 沿线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
说明项目沿线的行政区划、地区等级、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地震与断裂带。应采用文字描述,同时配以下表格分开统计。
4.5.3.1 行政区划
表1行政区划统计表
序号
省/自治区
地级市
县/区
长度(km)
1
2
3
4
5
6
7
8
9
……
……
……
……
4.5.3.2 地区等级(输气管道)
表2地区等级统计表
序号
行政区划
一级地区 (km)
二级地区 (km)
三级地区 (km)
四级地区 (km)
合计
1
2
…
总计
4.5.3.3 地形地貌
表3 地形地貌统计表
序号
地貌类型
线路长度(km)
百分比
1
平原
2
沟谷
3
丘陵
4
沟壑
5
山区
6
水网
7
……
……
……
总计
4.5.3.4 地质条件
说明管线沿线主要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与特点。
表4 主要地质灾害统计表
序号
地质灾害类型
起止桩号
地理位置
影响线路长度(km)
备注
1
危岩和崩塌
2
滑 坡
3
泥石流
4
不稳定斜坡
5
岩 溶
…
合 计
4.5.3.5 水文地质
说明管线穿越河流水系的主要水文地质情况(包括沿线土壤电阻率与地下水位等)。
4.5.3.6 气象条件
表5 气象条件
地 名
要素
XX县
XX县
……
气温 (℃)
多年平均
极端最高
极端最低
年降水量(mm)
多年平均
最多
最少
风速(m/s)
多年平均
最 大
主导风向
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日照数(h)
多年平均年蒸发量(mm)
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cm)
雷暴日(天)
4.5.3.7 地震与断裂带
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用表格列出管道沿线50年超越概率为10%、5%水平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表6 地震加速度峰值统计
序号
区段
起止桩号
线路长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
1
2
3
4
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说明管道断裂带情况。
表7 活动断裂带统计
编号
断裂名称
性质
破碎带宽度/m
未来100年突发事件可能性
预测未来100年的突发位错量
与管道
交角
建议设防宽度/m
行政区划
4.6 站场工程
列出站场设置一览表,并简要介绍站场工艺流程与工艺设备。
4.7 配套工程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自控、通信、供配电、防腐与保温、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等方面的技术方案。
4.8 建设项目外部依托条件
按线路走向说明建设项目水、电、消防和医疗等外部依托条件。
4.9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周边情况
简要描述建设项目站场所在地的周边情况。
4.10 重大变更情况
相比可研设计,说明初步设计中的重大变更内容。
5 建设项目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此章节可引用安全预评价报告中的内容,识别建设项目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初步设计中新发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应进行明确区分并分别叙述。
5.1 输送介质危险性分析
列表说明输送介质的特性,包括可燃性、爆炸性(说明爆炸极限)、毒性和腐蚀性的危险类别等,基本数据要求详见表8《输送介质数据表》。
表8 输送介质数据表
物料名称
危险化学品分类
相态
密度
沸点℃
凝点℃
闪点
℃
自燃点
℃
职业接触限值
毒性
等级
爆炸极限
v%
火灾危险性分类
危害特性
5.2 管道线路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各大评价报告结论,勘察资料,地质灾害工作成果,分别对建设项目自身、自然灾害与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相关叙述宜结合以上资料分析说明。
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叙述,包括但不限于:
1) 自身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1)应力腐蚀开裂
(2)CO2腐蚀失效
(3)外部腐蚀穿孔
(4)管道与管道敷设缺陷隐患
2) 自然灾害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1)地震与断裂
(2)滑坡与崩塌
(3)泥石流
(4)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5)湿陷性黄土
(6)液化沙土
(7)盐渍土
(8)膨胀土
(9)冻土
(10)采空区
(11)洪水
(12)大风
(13)雷电
(14)雪崩
(15)环境腐蚀性(包括土壤腐蚀性、交直流干扰腐蚀的风险分析等)
3)穿(跨)越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1)河流大、中型穿(跨)越
对于穿越工程,针对穿越附近的挖沙、采石、河道疏浚、整治,通航抛锚、洪水冲刷、隧道内有害气体、结构抗震等因素进行分析。
对于跨越工程,还应针对河中桥墩受到的漂浮物撞击、船舶撞击、洪水一般与局部冲刷、冰凌作用、桥梁通航净空、跨桥结构遭受强风、地震、裹冰作用、极端气温、软弱地基、人为活动、腐蚀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2)隧道穿越
针对洞口地质灾害、隧道内有害气体、结构抗震、极端温差等因素进行分析。
(3)公路、铁路穿(跨)越
针对管道穿越公路、铁路段地表沉降、阴极保护等因素进行分析。
4)社会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1)第三方破坏
(2)人为经济活动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3)沿线采砂、采矿
5)管道并行和交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分析管道与管道、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气化铁路的交叉与并行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5.3 输送站场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分析输送工艺、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输油管道应对水击、凝管等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说明。成品油管道应重点对混油分馏装置进行分析说明。输气管道应对站内放空、冰堵、应力等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说明,重点对中间截断阀室放空与爆炸火灾危险进行分析说明。
5.4 危险源与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主要作业场所
说明上述4.2与4.3条中危险源与危险和有害因素存在的主要作业场所。
5.5 火灾危险性分类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说明站场各区域火灾危险性分类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5.6 施工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分析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可能发生洪水、雷击、雪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外部灾害风险;火灾、爆炸、坍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电气事故、物理爆炸、灼烫、中毒与窒息、冒顶、落石、涌水、涌沙、设备操作风险、高空坠落、堤防沉降、车辆伤害等施工本身风险。
5.7 运营阶段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
分析项目运营阶段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亡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如火灾、爆炸、中毒、粉尘、窒息、腐蚀、噪声、高温、低温、误操作、振动、坠落、机械伤害、放射性辐射等。
5.8 建设项目相互间的影响与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对于改(扩)建、合建、毗邻建设项目,应分析项目相互间的影响与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与在役站场管线动火连头以与与其他系统、相邻设施衔接等,并说明主要分析结果。
5.9 安全评价与其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
根据建设项目前期开展的安全评价和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研究或其他安全风险分析等报告,说明主要分析结果。
6 设计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设计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建设项目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的结果,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基于本质安全设计、事故预防优先、可靠性优先等设计原则,采取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6.1 线路
针对线路危险性分析,分类从线路走向、管道敷设、管材选取、阀室设置、道路工程、水工与水保、地灾治理、焊接与检验、防腐与补口、管道标识、施工技术要求等方面说明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列表说明管线线路穿越、临近高后果区情况与评价结论,说明管线线路距人员密集区、重要公共设施、交通设置、军事禁区与管理区以与其他重要场所的间距。
表9 建设项目与高后果区关系表
序号
位置
对象名称
长度(m)
最小间距(m)
设计措施
合法合规性分析/
评价结论
1
2
……
……
……
……
……
……
地灾治理可按下表说明措施方案。
表10 主要地质灾害措施表
序号
地质灾害类型
起止桩号
地理位置
影响线路长度(km)
采取的措施
评价标准
效果评价
1
危岩和崩塌
2
滑 坡
3
泥石流
4
不稳定斜坡
5
岩 溶
…
合 计
列表说明沿线阀室设置情况,并说明阀室设置的安全措施,备注阀室间主要地区等级划分。
说明管道与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等公共设施并行与交叉采取的安全措施。
6.2 穿(跨)越
6.2.1 河流大、中型穿(跨)越
列表说明河流大、中型穿(跨)越工程情况(见表11)。
表11 河流大、中型穿(跨)越工程统计表
序号
河流名称
位置
方式
管道
设计埋深(m)
长度 (m)
用管
(管径×壁厚)
(mm)
穿跨越
工程
等级
备注
1
2
…
选取典型穿(跨)越工程,简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特殊环境条件、地方部门特殊安全要求,设计采用的穿(跨)越方案。
针对穿(跨)越存在的具体风险,除在线路中提与的安全措施外,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说明在结构关键构件或部位提高安全系数、管道提高设计系数、管道埋深加深,跨越结构抗震、抗风、防撞、冲刷等方面的设计与安全保证、管道补偿方案、防腐方案等,设计采取主动安全防护,设置安全警示、设置远程监视、检测设施,提出巡检、值守、日常检查维护频次,以与进入密闭空间前检测有害气体和通风要求,以与特殊情况下要求配备拦油、吸油设施等方面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6.2.2 山岭隧道穿越
列表说明山岭隧道穿越工程情况(见表12)。
表12 山岭隧道穿越工程统计表
序号
隧道名称
位置
用管
(管径×壁厚)(mm)
管道
敷设方式
隧道尺寸(m)
隧道长度(m)
备注
1
2
…
选取典型山岭隧道穿越工程,简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洞口情况与隧道结构方案。
针对隧道穿越存在的具体风险,除在线路中提与的安全措施外,还应说明在结构抗震、管道补偿设计,设置远程监视、检测设施,提出巡检、值守、日常检查维护频次,以与进入密闭空间前检测有害气体和通风要求等方面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6.2.3 公路、铁路穿(跨)越
列表说明公路(二级以上)和铁路穿(跨)越情况(见表13和表14)。
表13 公路穿(跨)越工程统计表
序号
公路名称
位置
穿(跨)越长度(m)
穿(跨)越方式
备注
1
2
…
表14 铁路穿(跨)越工程统计表
序号
铁路名称
位置
穿(跨)越长度(m)
穿(跨)越方式
备注
1
2
…
说明设计从穿越位置选择、穿越方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管材选取、焊接与检验、试压、防腐与阴极保护、通风、安全标识等方面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6.3 工艺系统
6.3.1 工艺方案
输油管道应说明采用的输送工艺方案,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预防凝管的措施,包括保温加热、加降凝剂等;
2)水击保护措施;
3)防止管道高点拉空(液柱分离)的措施,若翻越点后采用不满流设计方案应说明其安全可靠性;
4)管道泄漏事故工况下的措施。
输气管道应说明采用的输送工艺方案,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管道泄漏事故工况下的措施等。
6.3.2 工艺与储运设施
输油管道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站场内设计压力分界处采取的措施;
2)站场发生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截断、泄压等;
3)站场工艺运行参数(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等)超出限定值时采取的措施;
4)管道内流体停止流动时,防止静压超压的措施;
5)管道内流体停止流动时,加热设施防止超温、超压的措施;
6)离心泵防气蚀的措施;
7)开车、停车时防低温冻结、冻裂的措施;
8)站内其他主要设备的安全措施,包括容器、储罐等。
输气管道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站场内设计压力分界处采取的措施;
2)站场发生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截断、泄放等;
3)站场工艺运行参数(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等)超出限定值时采取的措施;
4)站场、阀室放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包括放空管的可燃气体扩散范围、具有点火功能的放空管的热辐射影响范围以与防止热辐射措施等。高低压放空采用同一系统时,采取的安全措施;
5)站内加热设施防止超温、超压的措施;
6)防止管内积液、冰堵与局部节流引起土壤冻胀的措施;
7)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措施等;
8)开车、停车时防低温冻结、冻裂的措施;
9)站内其他主要设备的安全措施,包括清管、容器维护时防自燃、爆炸的措施等。
6.4 站场区域和总平面布置
6.4.1站场选址区域安全性
说明建设项目与界外设施的主要间距、标准规范符合性与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列表说明各站场安全距离的合规性(见表15、16)。
38 / 38
表15 站场与周边设施防火间距合规性一览表
站场
名称
类型
100人以上居住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
100人以下的散居房屋
相邻
厂矿企业
铁路线
公路
35kV与以上独立变电所
架空
电力线
架空通信线
爆炸作
业场地
××站
(×级站)
标准要求
现状距离
设计距离
拆迁情况
…
注:标准要求指规范中该等级站场的相关区域布置防火间距值。其中,铁路、公路、架空电力线路、架空通信线路应按规范在距离后注明其等级;现状距离指从站场起算点到最近的相关设施起算点的水平距离,当不符合规范要求时需要对相关设施进行拆迁。设计距离是指按规范要求设计的距离,可能大于规范要求,也可能需要拆迁相关设施。
表16 输气管道站场放空管与周边设施间距合规性一览表
站场
名称
类型
100人以上居住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
100人以下的散居房屋
相邻厂矿企业
国家
铁路线
高速
公路
其他
公路
架空电力线与国家I、II级通信线
其他通信线
爆炸作业场地
××站
放空管
标准要求
现状距离
设计距离
拆迁情况
…
注:标准要求指规范中放空管区域布置防火间距值。其中,铁路、公路、架空电力线路、架空通信线路应按规范在距离后注明其等级;现状距离指从放空管中心到最近的相关设施起算点的水平距离,当不符合规范要求时需要对相关设施进行拆迁。设计距离是指按规范要求设计的距离,可能大于规范要求,也可能需要拆迁相关设施。
6.4.2站场总平面与竖向布置
说明站场总平面与竖向布置的安全考虑,包括功能分区、风向、间距、高程、交通等。
对于可能存在洪水隐患的站场,应说明站场防洪标准、设计标高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的关系以与防洪措施。
6.4.3站内主要设施防火间距
说明站场总平面布置的主要防火间距与标准规范符合情况,列表说明站内设施防火距离(见表17)。
表17 ××站站内主要设施防火距离合规性一览表
序号
设施名称
相邻设施的间距要求和设计距离(m)
备注
上
下
左
右
设施名称
要求
设计
设施名称
要求
设计
设施名称
要求
设计
设施名称
要求
设计
1
2
3
4
5
6
…
注:1.站内有安全距离要求的设施均应列入此表;
2.表中上、下、左和右指图纸上相邻设施的方位,同一方向有多个相邻设施时,应分行列出;
3.“要求”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所确定的距离,无间距要求的填写“—”号;“设计”指图纸上的设计距离。
6.4.4安全通道
说明站场消防道路、安全疏散通道与出口的设置情况。
6.5 设备与管道
6.5.1 压力容器、设备与管道设计的合规性
根据工程需要,说明压力容器、设备与管道设计与国家法规与标准的符合性。若本工程有进口压力容器,需说明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情况。
列出建设项目主要设备和特种设备一览表。
6.5.2 防腐与阴极保护
6.5.2.1 防腐保温
根据区域环境特点,说明管道外防腐层与保温层的材料结构和补口方式。
说明站内管道与设备防腐、保温和伴热设计,重点说明大型容器和储罐内、外壁的防腐措施。
6.5.2.2 阴极保护
说明采用的阴极保护方案。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时,说明阴极保护站分布、数量、供电方式和设置情况;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时,说明阳极材料的选用、数量和分布情况。说明大、中型穿越段加强阴极防护、管道临时阴极保护情况以与阴极保护系统的防雷措施。
说明站场、储罐的阴极保护方案,进出站管线绝缘接头设计。说明阀室内设备的阴极保护方案和放空管阴极保护措施。
6.5.2.3交直流干扰防护
说明交直流干扰防护的安全措施。
6.5.2.4检测要求
说明管道敷设后的防腐层完整性、阴极保护有效性、交直流干扰与防护效果的检测与要求。
6.6 电气
6.6.1 供电系统与设备
1)说明站场、阀室的供电电源情况,包括上级电源的地理位置、电压等级、容量使用、可靠性等内容。
2)说明站场、阀室的电气配电系统的结构、负荷分类、运行方式;应急或备用电源的设置;说明对消防、通信、控制、仪表、建(构)筑物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的安全供电措施。
3)说明站场、阀室内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6.6.2 电气设备的防爆、防火、防腐措施
1)说明按照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等级和火灾危险场所选择电气设备的防爆与防护等级,并说明所采取的防爆措施。
2)说明电气系统与设备、材料选型的防火措施。
3)说明接地材料的防腐措施与户外电气设备的防护等级和防腐措施等。
6.6.3 防雷、防静电措施
1)说明站场、阀室内各建(构)筑物防雷等级、类别,并分别说明不同建(构)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说明大型跨越设施的防雷保护措施,包括悬索桥、斜拉索桥、桁架管廊等。
2)说明站内防静电保护措施。
3)说明站内接地系统设计,以与站场、阀室联合接地系统的电阻要求。
4)说明站内电子信息系统的防电涌保护措施。
6.6.4 防电击保护措施
分别说明直接电击和间接电击的保护措施,包括电气防护、设备选择、配电线路保护、等电位连接等。
6.6.5 其他安全措施
说明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的选型、敷设方式与抗干扰、抗损毁等安全措施。
6.7 自控仪表与火灾报警
6.7.1自动控制系统
6.7.1.1自动控制系统方案
说明工程总体控制方案的安全性,并概述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构成、配置、功能和控制级别等几个方面说明SCADA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说明调度控制中心与站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功能与设置,通信方式和通信中断处理能力。
6.7.1.2调度控制中心
说明调度控制中心的设置,以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配置。
6.7.1.3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
说明站场基本过程控制系统和阀室监控系统的安全配置与功能的可靠性。
说明单元控制系统(UCS)的安全配置与可靠性。
6.7.1.4 安全仪表系统(SIS)
说明安全仪表系统的构成、配置、功能以与安全仪表系统仪表设备类型。
1)紧急停车系统(ESD)
说明紧急停车系统各级的功能、触发条件与其控制等级,描述其安全完整性与可靠性,说明ESD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关联。
2)联锁保护系统
说明安全联锁保护系统的分类,分别说明超压(温度、液位)、水击保护系统等的功能、设置与回路的安全可靠性。
3)消防控制系统
说明站场消防控制系统构成、配置、功能与触发条件。说明传感器的设置、报警与联锁控制的功能。
4)管道泄漏检测系统
说明管道泄漏检测系统的设置、配置与联锁控制的功能。
5)安全仪表系统仪表设备
说明安全仪表系统中的检测元件、执行元件设置、选型原则和安全等级。
6.7.2可燃与有毒气体检测和报警设施的设置
说明可燃与有毒气体检测和报警系统的构成、配置与联锁保护功能。
说明检测原件和报警装置的设置和类型。
6.7.3控制室的设置
根据标准规范,结合工程现状,介绍控制室和机柜间内设备布置情况。
6.7.4火灾报警系统
说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构成、配置与功能。
说明火灾检测原件和报警装置的设置和类型。
6.7.5其他安装措施
说明仪表防雷、接地、防爆、防护、保温伴热与配管配线的安全措施。
6.8 通信
6.8.1 数据传输方案
说明自动化控制数据主用通信方式和备用通信方式。包括主、备用通信系统的设置方案,自动化数据利用主、备用通信信道的传输方向以与备用数据的环回方式。
说明传输方式的设置是否可实现自动化数据与其他数据的隔离,并说明具体传输通道的分配方式。
6.8.2 安防系统
说明站场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包括工业电视系统架构、系统容量,室外摄像机数量、防爆等级、安装位置,摄像机监视范围等。说明周界防范报警系统设计和报警前端的设置位置等。若站场内设置应急广播系统,应说明广播前端设置位置与覆盖范围。
6.8.3 防雷与接地
说明通信设备的防雷与接地方式,包括机柜间各通信设备、室外摄像机、周界报警前端的防雷措施与接地方式。
6.8.4 光缆防护
说明光缆防强电、防水、防腐等防护措施,说明光缆中断后的应急抢修设备材料与措施。
6.9 建构筑物
6.9.1主要建(构)筑物
说明建(构)筑物的防火、防爆、防腐、耐火保护等设施;编制“站场建(构)筑物一览表”(见表18),包括结构、建筑面积、层数、火灾危险性、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等。
表18 站场建(构)筑物特征一览表
序号
站场
名称
单体
名称
结构
形式
建筑面积
(m2)
层数
火灾危险
性类别
耐火
等级
抗震
设防烈度
抗震
设防分类
抗震
等级
备注
1
2
…
6.9.2 地基处理
说明液化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岩土、厚填土、淤泥、溶洞等不良地质土层的地基处理设计,以与采取的安全措施。
6.9.3暖通
说明建构筑物的通风、排烟、除尘、降温等安全防护措施。
6.10 供热
说明站场供热设施或外接热源情况,说明供热系统自身的防火、防爆措施。
6.11 给排水
6.11.1 给水
根据生产、生活与消防用水量、水压的要求,说明设置消防水系统站场的供水方案,包括水源和加压设施。
6.11.2 排水
根据站场地形地貌、地表水系、气象资料与降雨最大径流量等,说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与雨水排放系统设计。
说明事故状态下总排污量的处理措施。
6.12 消防
1)消防队伍依托或建设情况
说明站场附近的消防力量,主要包括其消防能力与到达站场的距离、时间,沿途道路状况等,确定可依托的消防力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应说明已有的消防能力。
2)消防设施配备情况
根据站场等级,说明站场消防管网系统布置的合规性,消防站建设的合规性。
说明站场和阀室的消防设施状况,主要包括消防设施类别、消防规模、各消防系统组成、主要消防设施技术参数等。
6.13 维(抢)修
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说明维(抢)修总体方案,并明确各维(抢)修队的管辖范围。
若本项目有特殊地质地段管道,应说明特殊维(抢)修器具、人员的配置情况和能力要求。
6.14 其他防范设施
1)防洪、防台风等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2)防噪声、防灼烫、防护栏、安全标志、风向标的设置等;
3)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11651)说明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
4)采取的其他安全防范设施。
6.15 安全管理机构
提出建设项目运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的建议,说明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依托原有安全管理机构的项目,说明有无新增安全管理人员。
6.16 《安全预评价报告》意见的采纳情况
逐条说明与工程设计有关的安全对策与建议的采纳情况。完全采纳的,说明具体设计内容;未采纳或部分采纳的,说明理由。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重点说明以下方面:
1)设计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情况;
2)建设项目选用的工艺技术安全可靠性;
3)工程设计阶段的安全措施与项目前期安全评价阶段相关内容的符合性以与处理结果;
4)安全设施设计的预期效果与结论。
7.2 建议
根据国内或国外同类项目的经验,对施工图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需关注的安全问题与建议。
8 附件
8.1 主要安全设施一览表
主要安全设施可按照以下分类罗列:
表19 主要安全设施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一
生产环节安全专项防范措施
1
紧急关断系统(ESD)与水击保护系统
2
火灾与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3
安全仪表系统
4
线路截断阀
5
泄压保护系统(含泄压罐)
6
放空设施
7
排污设施
8
管道泄漏检测系统
9
通风设施
10
安全防范系统(含工业电视、周界报警设备等)
11
防雷防静电设施
12
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13
防腐保温和阴极保护
14
管道标志
15
消防设施
二
防洪和水工保护
1
防洪设施
2
水工保护、堤岸加固
三
安全防护设施
1
空气呼吸器
2
便携式检测仪表
3
急救用品
四
维(抢)修设施
8.2 相关文件
包括以下文件:
1)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
2)建设项目可研批复文件;
3)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委托书;
4)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
8.3 附图
附图应按照设计单位正式图纸格式签署,包括以下图纸:
1)线路走向示意图;
2)站场区域位置图;
3)站场和典型阀室总平面布置图;
4)工艺系统图;
5)站场和典型阀室工艺流程图;
6)工艺站场平面布置图;
7)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划分图;
8)火焰、可燃气体检测仪与报警点位置分布图;
9)消防设施布置图。
9 专篇格式
9.1 专篇组成
9.1.1封面(参见附件1)
9.1.2封二(参见附件2)
9.1.3设计单位设计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或复制件)与专篇设计、校核、审核人员签署表
9.1.4目录
9.1.5主要内容
9.1.6附件
9.2 字号和字体
主要内容的章、节标题分别采用3号黑体、楷体字,项目标题采用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表述部分采用4号宋体字,表格表述部分可选择采用5号或者6号宋体字;附件的图表可选用复印件,附件的标题和项目标题分别采用3号和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和表格表述采用的字体同“主要内容”。
9.3 纸张、排版
采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纵向排版,左边距28mm、右边距20mm、上边距25mm、下边距20mm;章、节标题居中,项目标题空两格。每页下方应标有页码。
9.4 制作
除附图、复印件等外,双面打印文本。
9.5 封装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用白色封皮,正式文本装订后,用设计单位的公章对进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封页。
附件1
(建设项目名称)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建设项目单位:
建设项目单位主要负责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电话:
(建设项目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建设项目名称)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法定代表人:
设计单位联系人:
设计单位联系电话:
(设计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