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书资料的建设与利用综述
图书资料的建设与利用综述
黄淮学院图书馆围绕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服务于教学中心地位,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以“书香型、数字化、智慧型、特色化” 为发展理念,实现图书馆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化,努力建设一个管理科学、资源丰富、环境优雅、服务高效的现代大学图书馆。
一、生均图书册数与生均年进书量
图书馆积极调整和优化文献资源的布局,纸质型文献与电子型文献并重发展,建立了以应用型学科为支撑,工、商管理科学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馆藏体系。馆藏总量245.98万册,含纸质图书112.51万册,电子图书133.47万册(表1-1),拥有CNKI、维普、springer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28个。
1-1图书馆文献资源分布与比例情况
(一)纸质图书建设情况
按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图书资源建设的要求,图书馆加强纸质图书的购置力度,纸质图书总量持续增长,2010-2012年,我校年进书量分别为89891册、217794册、178442册,生均年进书量分别为4.75册、11.58册、9.48册,满足年进书量达生均4册的要求,截至2012年12月底,我馆纸质图书已有267677种,1125113册,含中外文期刊合订本44765册,系室藏书达到15378册;现刊1002种,生均图书59.79册。已经基本达到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办学中生均图书达到50-100册的图书指标要求。(详见表1-2)。
表1-2 2010-2012年图书馆生均新增图书量统计表
项 目
年 度
折合在校生数
图书总量(册)
新增图书总量(册)
生均新增图书量(册)
生均图书册数(册)
201
89891
4.75
38.3
2
.58
50.34
2012
9.48
59.79
(二)电子资源建设情况
图书馆现有电子图书133.47万余册,全天候免费开放。通过自购、团购引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Link、中国年鉴网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建立黄淮中文学术搜索平台,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参与联盟(calis、halis)提高服务品质,充分利用E读、E得、E线图情等共享资源,提升整体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加强科研类数据库的引进,提高对教科研工作的保障能力,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就业水平的相关资源建设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购买了起点考试网、爱迪科森就业培训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软件通、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等应用数据库;加强特色馆藏建设(黄淮特色动漫库、天中文化数据库、黄淮文库),利用非书资料发布系统,实现了光盘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数字资源初步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
二、流通与借阅情况
图书馆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知识传播,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推动专业发展。
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询、检索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提供阅览座位3083个,周开放时间达112小时,电子文献资源24小时全天候开放,三年电子资源总访问量共计247万人次,三年共下载电子文献62.86万篇。(见表2-1资源利用表);
期刊报纸阅览室近三年接待15万余人次;自修室阅览区全年开放,接待读者达80万余人次。图书馆累计借还图书143万册,图书流通率平均为39.01%,生均借阅图书12.55册。图书资料(纸质与电子资源)利用率高,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见详表2-2)。
2-1纸质图书、电子资源利用表
2-2图书馆服务效果一览表
年份
项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可流通图书册数
487347册
636375册
752489册
在校生人数
18990人
18805人
18816人
生均借书量
12.80册
10.98册
13.88册
流通率
49.88%
32.46%
34.70%
期刊部阅览人次
52763人次
55908人次
54712人次
咨询服务
1846人次
3360人次
2346人次
三、图书管理与服务情况
图书馆以浓郁书香文化营造大学气质,以丰富数字馆藏强化服务基础,以专业智力支持提升服务质量,特色资源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智力水平,发挥高校支柱的作用。
(一)图书馆积极营造书香氛围,优化微环境装饰,努力打造洁净典雅的书香图书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气息的熏陶;通过开设专题阅览室,外籍教师团体研修室、博士沙龙、书疗小屋,为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专题资源和空间资源的支持,开设读者沙龙,为读者提供休闲讨论的空间,在空间布局上充分体现学习中心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广泛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来馆讲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图书馆以读书协会为桥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定期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和黄淮学院大学生读书节系列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弘扬了校园人文精神,提升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二)图书馆运用金盘图书管理系统作为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了中外文图书和连续出版物的采购、编目、典藏、流通与馆藏文献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支持校园一卡通,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美观易用的现代化应用平台;WebOPAC(公共检索系统) 提供在INTERNET上进行书目查询、期刊篇名与图书目录查询、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预约、修改读者密码、超期公告、网络征订、情报检索、查询新书等,开启读者服务的新窗口;图书馆动态交互式网站,具备新闻动态、服务指南、电子资源、新书通报等栏目,通过远程访问授权系统,读者可以在校园网内、外的任何计算机终端检索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网上资源。
(三)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形成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部通过E-mail、电话咨询、接待来访、主动下系服务,三年来共计回答E-mail咨询、电话咨询、来访咨询、课题咨询约1500多人次,重点跟踪课题32项,发送参考文章1090篇;为了克服我校现有文献资源的局限性,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充分利用CALIS、HALIS共享资源,增加CALIS文献传递服务项目,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三年来共为教学科研人员以与学生发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3448条。
图书馆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检索的培训和读者辅导工作,每年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2010-2012年,图书馆共对15000多名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培训;举办各类型信息检索培训讲座和小型文献信息沙龙,三年共计培训30221人次;积极举办新引进数据库专题培训会;针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咨询解答、检索服务、专题讲座等多元化形式,指导毕业生检索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艺术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信息资源。
(四)图书馆根据本校教学科研需求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建立特色馆藏,自建特色数据库。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图书馆建成了天中文化数据库;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专业,建设了黄淮特色动漫数据库;为汇聚学校独特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图书馆开发了“黄淮文库”,三个数据库均已链接至图书馆主页,供读者访问浏览。南楼增建藏借阅一体的外文书库、捐赠书库、工具书库、地方文献书库、黄淮文库,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和资源选择。
四、图书采购的原则和方法
(一)采购的原则和方法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服务于教学中心地位,满足我校的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所购图书符合我校专业课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以专业图书为主,适当照顾普通阅览的需要。在资源体系建设上通过实行“学校、图工委、图书馆”三级管理体制,坚持“为用而藏”的采购原则,严格遵照黄淮学院图书资料建设的“一个规程两个办法”,规范采购流程和采购实施方案,每年年初公示图书征订目录供各院系与部门圈选,结合院系自行推荐图书的目录,确定图书采购清单。定期召开图工委会议,由主管副院长和各系院、职能部门的图工委委员共同审议年度图书资料建设工作报告、图书采购订单、期刊订单,充分发挥各院系在图书资源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在图书的种类和册数上注重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相匹配(见表4-1)。
表4-1图书馆藏书分类种(册)数统计表
类号
类 别
种数
册数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752
11048
B
哲学、宗教
11950
47884
C
社会科学总论
6141
22997
D
政治、法律
17722
79715
E
军事
1222
4738
F
经济
27371
112012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1340
84460
H
语言、文字
18848
79522
I
文学
45017
181211
J
艺术
14671
54433
K
历史、地理
19543
78459
N
自然科学总论
1286
4027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1934
45222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074
4325
Q
生物科学
1989
6408
R
医药、卫生
10020
49318
S
农业科学
3793
15644
T
工业技术
44261
171076
U
交通运输
2455
10047
V
航天、航空
177
705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428
5758
Z
综合性图书
3683
11339
合计
267677
(二)重点学科、新建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根据学校重点学科、新建专业的建设需要,采购经费的30%用于增加新增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资源建设的配给,根据应用型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增长点以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了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四大专业集群的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针对学校近三年新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的实际需要增加了文献资源量;根据学校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如动画、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的需要,增加了文献资源配备,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详见表4-2)。
表4-2 2010-2012年图书馆为特色专业购入新书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所属类型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种数
册数
种数
册数
种数
册数
动画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861
5
925
软件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3
12
汽车服务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3
931
音乐表演
省级特色专业
648
1
878
3438
建筑学
省级重点学科
6924
194
7
9146
39556
体育教育
校级特色专业
2
24414
3798
18052
广播电视编导
校级重点学科
27
3872
2646
10235
商务英语
校级重点学科
632
5
3
旅游管理
校级重点学科
1548
4531
2347
12296
2327
12168
美术学
校级重点学科
2272
6226
3994
573
音乐学
校级重点学科
5
9993
2311
9776
数学与应用数学
校级重点学科
3163
8366
2468
12575
2217
9113
化学工程与工艺
校级重点学科
1
237
455
14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校级重点学科
3735
9891
279
0856
动物科学
校级重点学科
1192
3285
3855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文献资源建设
第一,文献资源总量不足。纸质文献总量不足,生均藏书量与评估要求的100册存在一定差距;电子资源建设力度不够,中外文数据库数量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本科教学科研的需要。第二,文献资源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文献资源特色不突出、建设速度缓慢。
原因分析:一是学校专科时期图书馆底子薄弱,再加上本科办学时间短,致使图书馆文献总量有限,升本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激增,而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增长速度则较为滞后。二是升本后学校学科建设与新建专业的发展速度较快,造成学科文献的积累存在一定的局限,短时间内无法凸显其学科或专业优势;三是学校前身是师范类专业学校,馆藏文献的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特色文献体系,且图书馆缺乏与特色文献建设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加大文献采购力度,保证每年生均采购新书量不低于4册,逐渐增加馆藏文献总量,坚持“突出重点学科,优先新建专业、特色专业,兼顾一般学科”的文献采购原则,加大专业文献的购买力度;;二是通过购买信息量大、学科覆盖面广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网络免费学术资源数据库等方式,提高电子类文献资源对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三是加大文献传递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文献传递对馆藏文献的补充作用;四是继续加大读者信息素质的教育力度,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五是加大特色文献资源的购买力度,逐渐凸显本馆的特色文献优势;二是积极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提升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水平等。
(二)办馆环境建设
存在问题: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有长远发展愿景,文化定位不够明确,目前还没有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立明晰的图书馆文化体系。
原因分析:目前图书馆内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积极挖掘和开发自身的优势资源,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性和典型性,文化设施少,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活动少。
整改思路:一是加强微环境建设,从细节营造文化内涵;通过提升主体阅览室和特色书库的建设水平,吸纳学生、外籍专家、社会学者、专家教授的创新理念,丰富各类阅读空间的文化表现形式,以知识培训、专家讲座、读书节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在学术研究上,加强与各院系学术创作活动的联系,通过学术创作前期的信息介绍、资料导读等这些文化服务,推动了大学精神的传递,彰显着大学的精神与气息。
(三)读者服务方面
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馆员主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意识淡薄;二是读者服务项目、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三是定题推送、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咨询等个性化读者服务的项目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原因分析:一是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读者工作不够重视;二是受到“重藏轻用”的传统思想影响,部分馆员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意识不够强;三是读者需求调研分析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不能与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动向;四是高层次服务人员紧缺,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理念跟不上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求;五是定题推送、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个性化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整改措施:一是要不断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馆员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二是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加大馆员培训力度,不断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业务技能;四是加强读者需要的调研和分析,加强与各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沟通与联系,与时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五是加强对定题推送、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咨询等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服务宣传,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扩大服务面。
(四)现代化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化设备操作维护知识,现代化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自动借还、网上催还等业务均未展开。
原因分析:一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对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希望图书馆能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自助服务。二是图书馆人才引进滞后,馆员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整改措施:一是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在优化现有的现代化管理环境的基础上,拓宽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积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项目,提高图书馆现代化层次。三是加强工作人员利用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培训。
结 语
图书馆致力于书香弥漫校园、智慧泽被学子,借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服务于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方位推动图书馆稳健快速发展,以目标提升工作高度,以思路引动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一个科学管理到位、服务手段先进、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强、利用效果良好的复合型图书馆。
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