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

上传人:p****d 文档编号:10885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40.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GB 55008-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J 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唇冒GB 5 5 0 0 8 一2 0 2 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e n e ral c o d e for c o n c r e t e s t ruc t u r e s2 0 2 1 一 0 9 一 0 8 发布2 0 2 2 一 0 4 一 0 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局联 合 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e n e ral c o d e for c o n c ret e s t ruc t u resGB 5 5 0 0 8一2 0 2 1主编部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2 2 年4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1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2 0 2 1 年第 1 6 7 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 B5 5 0 0 8 一 2 0 2 1 ,自2 0 2 2 年4 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 本规范在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门

3、户网站 ( www.moh ur )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 限公 司出版发行 。中华人 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0 2 1 年 9 月 8日废止的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 强制性条文1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010 一 2 01。( 2 0 1 5 年版)第 3 . 1 . 7 、3 . 3 . 2 、4 . 1 . 3 、4 . 1 . 4 、4 . 2 . 2 、4 . 2 . 31 0 . 1 . 1 、 1 1 . 1 . 3 、 1 1 . 2 . 3 、 1 1 . 3 . 1 、 1 1 . 3 . 6 、8 . 51 1

4、 . 4 .1 2 1 1 . 7 . 1 4条2 . 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标准G B 5 0 0 7 7 一2 0 1 7 第3 . 1 . 7 、5 . 1 . 1 、5 . 4 . 3 、6 . 1 . 1 ( 1 、3 、4 ) 、6 . 1 . 3 、6 . 1 . 1 2 、 6 . 8 . 5 、6 . 8 . 7条 ( 款)3 .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 B 501 1 9 一 2 0 1 3 第3 . 1 . 3 、3 . 1 . 4 、3 . 1 . 5 、3 . 1 . 6 、3 . 1 . 7 条4 .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 B 50 1 6 4 一 2 0 1 1

5、第 6 . 1 . 2 条5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 5 0 2 0 4 一 2 0 15 第 4 . 1 . 2 、5 . 2 . 1 、 5 . 2 . 3 、5 . 5 . 1 、6 . 2 . 1 、6 . 3 . 1 、6 . 4 . 2 、 7 . 2 . 1 、7 . 4 . 1 条6 . 混凝土电视塔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3 4 2 一 2 0 0 3 第 4 . 1 . 4 、5 . 2 . 2 、6 . 2 . 1 、6 . 2 . 2 、8 . 1 . 2 、8 . 1 . 3 、8 . 1 . 4条7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 B 5 0 4

6、9 6 一 2 0 1 8 第 4 . 2 . 2 、5 . 3 . 1 条8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 5 0 6 6 6 一 Z O n 第 4 . 1 . 2 、5 . 1 . 3 、5 . 2 . 2 、6 . 1 . 3 、6 . 4 . 1 0 、7 . 2 . 4( 2) 、 7 . 2 . 1 0 、7 . 6 . 3 ( 1 ) 、7 . 6 . 4 、8 . 1 . 3 条 ( 款)9 . 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 B 5 0 6 6 9 一 2 0 1 1 第 3 . 0 . 4 、3 . 0 . 5 、5 . 2 . 1 、5 . 4 . 3 、5 .

7、 4 . 8 、5 . 5 . 1 、5 . 6 . 2 、 8 . 0 . 3 、1 1 . 2 . 2 条10.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 B 5 0 9 8 2 一 2 0 1 4 第 3 . 1 . 8 条n.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J I 一 2 0 1 4 第 6 . 1 . 3 、1 1 . 1 . 4 条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J 3 一 2 0 1 0 第 3 . 8 . 1 、3 . 9 . 1 、3 . 9 . 3 、3 . 9 . 4 、4 . 2 . 2 、4 . 3 . 1 、4 . 3 . 2 、 4 . 3 . 1 2 、 4 . 3

8、 . 1 6 、 5 . 4 . 4 、 5 . 6 . 1 、 5 . 6 . 2 、 5 . 6 . 3 、 5 . 6 . 4 、 6 . 1 . 6 、 6 . 3 . 2 、 6 . 4 . 3 、 7 . 2 . 1 7 、 8 . 1 . 5 、 8 . 2 . 1 、 9 . 2 . 3 、 9 . 3 . 7 、 1 0 . 1 . 2 、 1 0 . 2 . 7 、 1 0 . 2 . 1 0 、 1 0 . 2 . 1 9 、 1 0 . 3 . 3 、 1 0 . 4 . 4 、1 0 . 5 . 2 、1 0 . 5 . 6 、1 1 . 1 . 4 条1 3 . 钢

9、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 GJ 1 8 一2 0 1 2 第 3 . 0 . 6 、4 . 1 . 3 、5 . 1 . 7 、5 . 1 . 8 、6 . 0 . 1 、7 . 0 . 4 条14.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 GJ 1 9 一 2 0 1 0 第 3 . 2 . 1 条1 5 .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 GJ 22一2 0 1 2 第 3 . 2 . 1 条1 6 .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 GJ 52一 2 0 0 6 第 1 . 0 . 3 、3 . 1 . 1 0 条1 7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 GJ 5 5 一 Z o n 第 6 . 2

10、. 5 条18. 混凝土用水标准J GJ 6 3 一 2 0 0 6 第 3 . 1 . 7 条1 9 .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 GJ 85一 2 01。 第 3 . 0 . 2 条20.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J 92一 2 0 1 6 第 3 . 1 . 1 、3 . 2 . 1 、6 . 3 . 7 条21.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J 9 5 一 2 0 1 1 第 3 . 1 . 2 、3 . 1 . 3 条22.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 GJ 1 0 7 一 2 016 第3 . 0 . 5 条2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1、J GJ 1 1 4 一 2 0 1 4 第 3 . 1 . 3 、3 . 1 . 5 条24.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 GJ 1 1 5 一 2 0 0 6 第 3 . 2 . 4 、3 . 2 . 5 、7 . 1 . 1 、7 . 3 . 1 、7 . 3 . 4 、7 . 4 . 1 、8 。 1 . 4 、 8 . 2 . 2 条25.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 GJ 1 1 6 一 2 。 。 9 第 5 . 3 . 1 3 、6 . 1 . 2 、6 . 3 . 1 、6 . 3 . 4 、7 . 1 . 2 、7 . 3 . 1 、7 . 3 . 3 、 9 . 3 .

12、1 、9 . 3 . 5 条26.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 GJ 145 一 2 0 1 3 第4 . 3 . 15条27.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 GJ 149 一 2 0 1 7 第4 . 1 . 5 、6 . 2 . 5 、6 . 2 . 1 0 、7 . 0 . 2 条28.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 GJ 1 6 9 一 2 0 0 9 第3 . 0 . 4 、4 . 2 . 3 条29. 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 GJ 2 06一 2 0 1 0 第3 . 0 . 1 条3 0 .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 GJ 256 一 Z O n 第3 . 2 . 3 、6 . 0

13、. 7 、6 . 0 . 8 条3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 GJ 3 5 5 一 2 0 1 5 第3 . 2 . 2 、7 . 0 . 6 条32. 人工碎卵石复合砂应用技术规程J GJ 3 6 1 一 2 0 1 4 第 8 . 1 . 2 条33. 混凝土结构成型钢筋应用技术规程J GJ 3 6 6 一 2 0 1 5 第 4 . 1 . 6 、4 . 2 . 3 条3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 GJ 369 一 2 0 1 6 第 4 . 1 . 1 、4 . 1 . 6 条3 5 . 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J 383 一 2 0 1 6 第 4 . 1 .

14、8 条36.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J 3 87一 2 0 1 7 第 4 . 1 . 3 条前 、 曰 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 016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 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 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 “ 技术法规”体系。 关于规范种类。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覆盖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工程项目类规范 ( 简称项目规范)和通用

15、技术类规范 ( 简称通用规范)两种类型。项目规范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 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通用规范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各专业通用技术为对象,以勘察、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通用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 项目规范为主干,通用规范是对各类项目共性的、通用的专业性关键技术措施的规定。 关于五大要素指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各项要素是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和效率提升的基本规定,是支撑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项目的规模要求主要规定了建设工程项目 应具备完整的生产或服务能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项

16、目的布局要求主要规定了产业布局、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总体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及与规模相协调的统筹性技术要求,应考虑供给能力合理分布,提高相关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项目的功能要求主要规定项 目构成和用途 ,明确项 目的基本组成单元 ,是项目发挥预期作用的保障。项目的性能要求主要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水平或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体现建设工程项目的适用性,明确项目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水平。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建设项目功能、J胜能要求的基本技术规定,是落实城乡建设安全、绿色、韧性、智慧、宜居、公平、有效率等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 关于规范实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具有强制约束

17、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其中,对于既有建筑改造项目 ( 指不改变现有使用功能) ,当条件不具备、执行现行规范确有困难时,应不低于原建造时的标准。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配套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保障达到强制性规范要求的成熟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也应当执行。在满足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规定的项目功能、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可合理选用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使项目功能、性能更

18、加优化或达到更高水平。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要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协调配套,各项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相关技术水平。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后,现行相关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应及时修订,且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现行工程建设标准 ( 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中有关规定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不一致的,以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为准。目次1 总则 12 基本规定 23 材料 5 3 . 1 混凝土 5 3 . 2 钢 筋 7 3 . 3 其他材 料 84 设计 9 4 . 1 一 般规定

19、9 4 . 2 结构体系 1 0 4 . 3 结构分析 1 0 4 . 4 构件设计 。 n5 施工及验收 18 5 . 1 一般规定 1 8 5 . 2 模板工程 1 8 5 . 3 钢筋及预应力工程 。 18 5 . 4 混凝土工程 19 5 . 5 装配式结构工程 196 维护及拆除 20 6 . 1 一般规定 。 2 0 6 . 2结构维护 2 0 6 . 3 结构处置 21 6 . 4 拆除 2 2附:起草说明 251 总则1 . 0 . 1 为保障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促进混凝土结构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范。1 . 0 . 2 混凝土结构工程必须执行

20、本规范。1 . 0 . 3 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2 基 本 规 定2 . 0 . 1 混凝土结构工程应确定其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类别、结构上的作用和作用组合;应进行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耐久性设计,并应符合工程的功能和结构性能要求。2 . 0 . 2 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用应满足工程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及耐久性需求。对设计工作年限为50 年的混凝土结构,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对设计工作年限大于50年的混凝土结构,结构混凝土

21、的最低强度等级应比下列规定提高 。 1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2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25;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30,其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40;钢一 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30。 2 承受重复荷载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30。 3 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30。 4 采用5 00MP a 及以上等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30。2 . 0 . 3 混凝土结构用普

22、通钢筋、预应力筋应具有符合工程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需求的强度和延伸率。2 . 0 . 4 混凝土结构用普通钢筋、预应力筋及结构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其强度设计值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结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按其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确定, 且材料分项系数取值不应小于1 . 4 ; 2 普通钢筋、预应力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按其强度标准值分别除以普通钢筋、预应力筋材料分项系数确定,普通钢筋、预应力筋的材料分项系数应根据工程结构的可靠性要求综合考虑钢筋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表面形状等因素确定; 3 普通钢筋材料分项系数取值不应小于 1 . 1 ,预应

23、力筋材料分项系数取值不应小于 1 . 2 。2 . 0 . 5 混凝土结构应根据结构的用途、 结构暴露的环境和结构设计工作年限采取保障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措施。2 . 0 . 6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取保证钢筋、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材料在各种工况下协同工作性能的设计和施工措施。2 . 0 . 7 结构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措施。2 . 0 . 8 混凝土结构应从设计、 材料、 施工、 维护各环节采取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措施。混凝土构件受力裂缝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混凝土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混凝

24、土截面不产生拉应力或控制最大拉应力不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 2 允许出现裂缝的混凝土构件,应根据构件类别与环境类别控制受力裂缝宽度,使其不致影响设计工作年限内的结构受力性能、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能。2 . 0 . 9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满足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要求,并应满足结构耐久性、防水、防火、配筋构造及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求。2 . 0 . 10 混凝土结构中的 普通钢筋、 预应力筋应设置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普通钢筋、有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要求 ; 2 满足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能及防火性能要求; 3 不应小于普通

25、钢筋的公称直径,且不应小于 15m m。2 . 0 . n当施工中进行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预应力筋代换时,应符合设计规定的构件承载能力、正常使用、配筋构造及耐久性能要求,并应取得设计变更文件。2 . 0 . 12进行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时,应考虑既有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的实际几何尺寸、材料强度、配筋状况、连接构造、既有缺陷、耐久性退化等影响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并应考虑既有结构与新设混凝土结构 、既有结构构件与新设混凝土结构构件、既有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协同工作效应。3 材料3 . 1 混 凝 土3 . 1 . 1 结构混凝土用水泥主要控制指标应包括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和氯离子含量

26、。水泥中使用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应在出厂文件中明示 。3 . 1 . 2 结构混凝土用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砂的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10肠;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3 . 0 %和1 . 0 %, 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8 %;高强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2 . 0 %和0 . 5 %;机制砂应按石粉的亚甲蓝值指标和石粉的流动比指标控制石粉含量 。混凝土结构用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 . 03%,预应力,月3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 . 01%。3 . 1 . 3 结构混凝土用粗骨

27、料的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 12%;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粗骨料中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 1 . 0 %和0 . 5 %,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8 %; 高强混凝土用粗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 . 5 %和0 . 2 %。3 . 1 . 4 结构混凝土用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含有六价铬、亚硝酸盐和硫氰酸盐成分的混凝土外加剂,不应用于饮水工程中建成后与饮用水直接接触的混凝土。 2 含有强电解质无机盐的早强型普通减水剂、早强剂、防冻剂和防水剂,严禁用于下列混凝土结构: 1) 与镀锌钢材或铝材相接触部位的混凝土结构; 2) 有外露钢筋、预埋件而无防护措

28、施的混凝土结构; 3) 使用直流电源的混凝土结构; 4) 距离高压直流电源 1 00m以内的混凝土结构。 3 含有氯盐的早强型普通减水剂、早强剂、防水剂和氯盐类防冻剂,不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结构。 4 含有硝酸铰、碳酸按的早强型普通减水剂、早强剂和含有硝酸钱、碳酸钱、尿素的防冻剂,不应用于民用建筑工程。 5 含有亚硝酸盐、碳酸盐的早强型普通减水剂、早强剂、防冻剂和含有硝酸盐的阻锈剂,不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3 . 1 . 5 混凝土拌合用水应控制p H、硫酸根离子含量、氯离子含量 、不溶物含量 、可溶物含量 ;当混凝土骨料具有碱 活性 时,还应控制碱含量;地表水、地下

29、水、再生水在首次使用前应检测放射性 。3 . 1 . 6 结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工作J性能和耐久性要求确定各组成材料的种类、性能及用量要求。当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大于0 . 0 03%时,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 0 25%, 拌合用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2 50m g /I J 。3 . 1 . 7 结构混凝土采用的骨料具有碱活性及潜在碱活性时,应采取措施抑制碱骨料反应 ,并应验证抑制措施的有效性 。3 . 1 . 8 结构混凝土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表3 . 1 . 8的规定值。计算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时, 辅助胶凝材料的量不应大于硅酸盐水泥的量。表

30、3 . 1 . 8 结构混凝土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按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干燥环境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续表 3 1 . 8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按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计)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潮湿且含有氯离子的环境0 .1 50 . 0 6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 环境、盐渍土环境0 .1 03 . 2 钢筋3 . 2 . 1 普通钢筋的材料分项系数取值不应小于表 3 . 2 . 1 的规定 。表 3 . 2 . 1 普通钢筋的材料分项系数最小取值钢筋种类光圆钢筋热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强度等级 ( MP a

31、)3 0 04 0 05 0 0材料分项系数1 . 1 01 . 1 01 .1 51 . 2 53 . 2 . 2 热轧钢筋、余热处理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最大力总延伸率限值不应小于表3 . 2 . 2 的规定。 表 3 . 2 . 2 热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及预应力筋的 最大力总延伸率限值凡 ( %)牌号或种类热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筋HPB3 0 OHR以 0 0HRBF 4 0 OHRB 5 0 0HRI 弓 F5 0 OHRB1 0 0 EHRB5 0 0 ECRB5 5 0中强度预应力钢丝、预应力冷轧带肋钢筋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预应力 螺纹 钢筋九t1 0 07 .59

32、 . 05 。 02 , 55 . 04 . 04 . 53 . 2 . 3 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房屋建筑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 . 2 5 ;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 . 30;最大力总延伸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月33 . 3 其 他 材 料3 . 3 . 1 预应力筋一 锚具组装件静载锚 固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组装件实测极 限抗拉 力不应 小于母材 实测极 限抗拉 力的 9 5 %; 2 组装件总伸长率不应小于2 . 0 %。3 . 3 . 2 钢筋机械连接接头

33、的实测极限抗拉强度应符合表 3 . 3 . 2的规定 。 表 3 . 3 . 2 接头的实测极限抗拉强度一 接 头 等 级1 级1 11 级 m 级一接头 的实测极 限抗 拉强 度几劝此、 : )fstk 钢筋拉断; 或 1_赚 1 到 。 几 、 连 接 件 破 川 瑞 ! ) 人 ttl几 ! 到 2 5 爪 注: 1 表 中人 t 为 钢 筋 极 限 抗 拉 强 度 标 准 值, 儿 k 为 钢筋 屈 服强 度 标准 值; 2 连接件破坏指断于套筒、套筒纵向开裂或钢筋从套筒中拨出以及其他形式 的连接组件破坏。3 . 3 . 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实测极限抗拉强度不应小于连接钢筋的抗拉

34、强度标准值,且接头破坏应位于套筒外的连接钢筋 。4 设计4 . 1 一 般 规 定4 . 1 . 1 混凝土结构上的作用及其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及其效应; 2 当温度变化对结构性能影响不能忽略时,应计算温度作用及作用效应; 3 当收缩、徐变对结构性能影响不能忽略时,应计算混凝土收缩 、徐变对结构性能 的影响 ; 4 当建设项目 要求考虑偶然作用时,应按要求计算偶然作用及其作用效应; 5 直接承受动力及冲击荷载作用的结构或结构构件应考虑结构动力效应; 6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运输、吊装及安装过程中应考虑相应的结构动力效应 。4 . 1 . 2 应根

35、据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及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性能要求确定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防 目 标和抗震措施 。4 . 1 . 3 采用应力表达式进行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设计状况和构件性能设计目标确定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取值; 2 钢筋设计应力不应大于钢筋的强度取值; 3 混凝土设计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强度取值。4 . 1 . 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根据结构性能以及构件生产、安装施工的便捷性要求确定连接构造方式并进行连接及节点设计。4 . 1 . 5 混凝土结构构件之间、非结构构件与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被

36、连接构件之间的受力及变形性能要求; 2 非结构构件与结构构件的连接应适应主体结构变形需求; 3 连接不应先于被连接构件破坏。4 . 2 结 构 体 系4 . 2 . 1 混凝土结构体系应满足工程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性能要求。4 . 2 . 2 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采用混凝土结构构件与砌体结构构件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 房屋建筑结构应采用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 3 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的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4 . 2 . 3 房屋建筑的混凝土楼盖应满足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要求;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应满足 10年重现期水平风荷

37、载作用的振动舒适度要求。4 . 3 结 构 分 析4 . 3 . 1 混凝土结构进行正常使用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作用效应分析时应采用符合工程实际的结构分析模型。4 . 3 . 2 结构分析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定结构分析模型中采用的结构及构件几何尺寸、结构材料性能指标、计算参数、边界条件及计算简图;应确定结构上可能发生的作用及其组合、初始状态等;当采用近似假定和简化模型时,应有理论、试验依据及,山3工程实践经验。4 . 3 . 3 结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满足力学平衡条件;满足主要变形协调条件; 3 采用合理的钢筋与混凝土本构关系或构件的受力一 变形关系; 4 计算结果的精度应满足工程

38、设计要求。4 . 3 . 4 混凝土结构采用静力或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与构件尺寸、材料性能、边界条件、初始应力状态、配筋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材料的性能指标应根据结构性能目 标需求取强度标准值、实测值 ; 3 分析结果用于承载力设计时,应根据不确定性对结构抗力进行调整 。4 . 3 . 5 混凝土结构应进行结构整体稳定分析计算和抗倾覆验算,并应满足工程需要的安全性要求。4 . 3 . 6 大跨度、长悬臂的混凝土结构或结构构件,当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7 度 (0 . 1 5 9 )时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分析。4 . 4 构 件 设 计4 . 4 .

39、1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受力状况分别进行正截面、斜截面、扭曲截面、受冲切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对于承受动力循环作用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尚应进行构件的疲劳承载力验算。4 . 4 . 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应采用符合工程需求的混凝土应力一 应变本构关系,并应满足变形协调和静力平衡条件。正截面承载力简化计算时,应符合下列假定: 1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 3 应确定混凝土的应力一 应变本构关系; 4 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为0 . 0 1 ; 5 纵向钢筋的应力取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且钢筋应力不应超过钢筋抗压、抗拉强度设计值;对于轴心受压构件,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40、取值不应超过4 00N / m m Z ; 6 纵向预应力筋的应力取预应力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且预应力筋应力不应大于其抗拉强度设计值。4 . 4 . 3 对大体积或复杂截面形状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应力分析和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取值及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4 . 1 . 3条的规定 ; 2 应按主拉应力设计值的合力在配筋方向的投影确定配筋量、按主拉应力的分布确定钢筋布置,并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4 . 4 . 4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矩形截面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 00m m; 2 矩形截面框架柱的边长不应小于3 00m m,圆

41、形截面柱的直径不应小于3 5 O mm; 3 高层建筑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 1 60m m,多层建筑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 40m m; 4 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80m m,现浇空心楼板的顶板、底板厚度均不应小于 50mm; 5 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及后浇混凝 土厚度均不应小于50m m 。4 . 4 . 5 混凝土结构中普通钢筋、预应力筋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普通钢筋锚固长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应根据钢筋的直径、钢筋及混凝土抗拉强度、钢筋的外形、钢筋锚固端的形式、结构或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进行计算; 2 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Z

42、 oom m; 3 对受压钢筋,当充分利用其抗压强度并需锚固时,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70%。4 . 4 . 6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4 . 4 . 6的规定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当采用C 60 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受压构件全部纵向普通钢筋最小配筋率应按表中的规定值增加0 . 10%采用; 2 除悬臂板、柱支承板之外的板类受弯构件,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强度等级5 00MP a 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0 . 15% 和0 . 45ft / 九中 的 较大 值; 3 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钢筋混凝土板,板中受拉普

43、通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 . 15% 。 表 4 . 4 . 6 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 %)受力构件类型最小配筋率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强度等级 s o 0 MP a0 . 5 0强度等级 4 00MPa0 . 5 5强度等级 3 0 o MP a0 . 6 0一侧纵向钢筋0 . 2 0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 . 20和45五 / 几 中的 较大 值4 . 4 . 7 混凝土房屋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及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均不应小于0 . 25%,四级时不应小于0 . 20%。 2

44、 高层房屋建筑框架一 剪力墙结构、板柱一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 25%,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钢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 mm,间距不应大于6 00m m。 3 房屋高度不大于 10m且不超过三层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适当降低,但不应小干 0 . 1 5 %。 4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房屋建筑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 30%,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2 00m m,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s m m。4 . 4 . 8 房屋建筑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45、定: 1 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 . 25,二级、三级不应大于0 . 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4 . 4 . 8 一 1 规定的数值 。表4 . 4 . 8 一 1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 %)位 置支座 ( 取较大值)跨中 ( 取较大值)一级0 . 4 0 和S O j , / 几0 . 3 0 和 6 5 ft/ j ,二级0 . 3 0 和6 5 二/ I y。 . 25 和 55五/ 几三 、四级。 . 25和55 ft/ 几0 . 20和45了 飞 / 介 3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46、,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 . 5 ,二级、三级不应小于。 . 3 。 4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4 . 4 . 8 一 2 的要求; 一级、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当 箍筋直径大于12mm、肢数不少于 4 肢且肢距不大于 1 50m m时,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允许放宽到不大于 1 50m m。表 4 . 4 . 8 一 2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箍筋最小直径 ( mm)2 . o h L ,5 0 0h 、 / 4 ,6 d,1 0 0l 01 . s h b ,5 0 0h b / 4 ,s d,1 0 081 . s h l

47、,5 0 0 : 卜 / 4 ,s d,1 5 08四1 . s h ,5 0 0h h / 4 ,s d,1 5 06注: 表中d为纵向钢筋直径,h , 为梁截面高度。4 . 4 . 9 混凝土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全部纵向普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4 . 4 . 9 一 1 的规定,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普通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 . 20%;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O 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值增加0 . 10%采用;当采用400 MP a 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值增加0 . 0 5 %采用。表 4 . 4 . 9 一 1 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 %)柱类型抗

48、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0 . 9 0 ( 1 . 0 0 )0 . 7 0 ( 0 . 8 0 )0 .6 0( 0 .7 0)0 . 5 0( 0 . 6 0 )角柱、框支柱1 . 1 00. 9 00 . 8 00 . 7 0注: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房屋建筑纯框架结构丰 L 。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且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4 . 4 . 9 一 2 采用。表4 . 4 , 9 一 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 ( m m)箍筋最小直径 ( m m)一级6 d和 1 0

49、0的较小值l 0二级s d和 100的较小值8三级、四级s d和 1 5 0 ( 柱根 1 0 0 ) 的较小值8注:表中d为柱纵向普通钢筋的直径 ( m m) ;柱根指柱底部嵌固部位的加密区 范围。 2) 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 12m 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1 50m m及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 10m m且肢距不 大于2 00mm时,除柱根外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应允 许采用 1 50mm;三级、四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 0 0 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 mm。 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应全高加密,且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l o o m m。4 . 4 . 10混凝土转换梁

50、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特一级、一级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 . 60%、。 . 50%和 。 . 40%,其他情况不应小于0 . 3 0 %。 2 离柱边 1 . 5 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 m,间距不应大于 10O m m。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 特一级、 一级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 . 3 五 /几、1 . 2 关 / 介和1 . l ft / 九, 其他情况不应小于0 . 9 五 / 介。 3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 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