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0695599 上传时间:2025-06-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15KB 下载积分:12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绍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俞信真 1、药物分析的性质 药物分析 又称为药品检验是检验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及合理的重要手段。 2、药物分析的任务 药物分析包括: 药物成品的检验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中间体等的检测) 药品贮藏过程的质量考察(稳定性研究) 药品使用部门的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浓度) 药物研究部门的新药研制标准制订 3、药物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检测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法和生物测定。 化学分析法:有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滴定法)如: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法、络合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有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光化学分析法(光谱法、UV、IR、旋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色谱法(TLC、HPLC、GC等) 生物测定:效价测定,微生物限度,动物实验等 4、药物分析的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标准及试行标准。 原有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现已出版西药16册、中成药12本、新药转正标准76册,还在不断增加。 自2004年起均执行国家药品标准,取消地方药品标准,一律实行国家统一的标准。 国外药典主要有:USP(美国药典、2002年为25版,以后每年一版、2011年第34版)、BP(英国药典2010版)、EP(欧州药典第6版)、JP(日本药局方第十六版)、phI(国际药典第三版第五部)等。 第二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误差的定义 实际测量值及真实值之间的差,称为误差 二、误差的分类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一)系统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或恒定误差。 它是由于某些经常性因素(确定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恒定,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定总会重复出现,故系统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是固定的,也是可测定的,并可设法减免或消除。系统误差分为四种: 1.方法误差 2.仪器误差 3.试剂误差 4.操作误差 1、方法误差 由于分析方法本身不够完善所造成的误差称为方法误差。 例如,反应不能定量完成;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或沉淀中含有杂质;配合物解离;有副反应干扰以及滴定分析中终点及化学计量点不一致等,都会产生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影响测定值的准确度。 2、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是因仪器本身不够准确(精度所限)或未经校准而引起。如天平不等臂,砝码被锈蚀,容量仪器没有校准及分光光度法中单色光不纯等。 3、试剂误差 因试剂或蒸馏水不纯而引入微量杂质或干扰物质,试剂标定不当,校正因子F值不准等。 4、操作误差 由于分析工作者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误差称为操作误差。如读滴定管数值时偏高或偏低,滴定终点颜色辨别偏深或偏浅等。 (二)偶然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偶然误差是由于某些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因素 (偶然性因素)随机变化而引起的误差,因此又称不可测误差或随机误差。 如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变化,仪器的微小波动, 电压不稳及操作的细小差别所引起的误差, 其大小和正负不固定,随机而变,无法控制和测定。 在系统误差减免后,同样条件下平行测定,偶然误差的分布服从统计规律。 可用正态分布曲线图来描述。 由图可知: (1)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基本相等;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 由此可知,经过多次测定后,其平均值接近于真实值。因此,采取增加测定次数,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少偶然误差。 除上述两种误差外,有时还可能由于分析工作者的错误、过失、粗心大意或不遵守操作规程而出现误差。 例如读错刻度,记错读数,加错试剂,溅失溶液等。这种错误是人为造成的,属粗大误差,我们通过认真、严格、细致、熟练地操作,是可以避免的。若发现过失,其测定结果必须舍弃,不能参加平均值计算,应重做。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 (一)准确度和误差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及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值,正值表示测量结果偏高,负值表示测量结果偏低。绝对误差只反映误差的绝对值大小,而相对误差可反映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比例(即相对大小),更能说明问题。所以,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表示。 例:用分析天平称量两份试样,结果如下: 试样 实际测量值(X) 真实值(T) 绝对误差(E) 相对误差(RE) 1 2.1122g 2.1123g -0.0001g - 0.005% 2 0.2112g 0.2113g -0.0001g -0.05% 上例结果表明,两份样品称量的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却不同。用同样的方法,同一台仪器,绝对误差相同。称取量大时,相对误差小,准确度高。 在实际分析工作中,真实值虽客观存在,但无从知道。一般情况下将标准品含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误差较小的数值作为真实值及其它数值进行比较,来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二)精密度和偏差 精密度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测定值相互之间接近的程度。 即结果的重现性,可用偏差来表示,偏差越小表明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越高。 其表示方法有: 1、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1)绝对偏差(di ) 表示个别测量值(xi )及平均值 之差: di=xi - (2)相对偏差(Rd) 表示绝对偏差( di )在平均值中所占有的百分率。 Rdi= 如在实验中对一个样品只做两次测定,其相对偏差为: Rd= (3)相对平均偏差(R )在药物分析中最为常用 相对平均偏差= = 例1:NaOH滴定液(0.1mol/L)的F计算:一人做三份:F1=1.026 F2=1.024 F3=1.025 平均F=1.025 按公式计算 相对平均偏差=0.065%<0.1% 另一人复核三份:F1=1.028 F2=1.027 F3=1.025 平均F=1.027 按公式计算 相对平均偏差=0.097%<0.1% 二人间的平均F=1.026 相对平均偏差=0.1% 滴定液的F值:即滴定液的实际值及其理论值之比 例:F=0.1026/0.1=1.026 例2:替米沙坦片的含量测定:二份结果 99.54%、99.16% 平均99.35% 二份简便计算 [(99.35%-99.16%)/99.35]Х100%=0.2% 常用含量测定方法的允许相对平均偏差(供参考) 2、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当分析项目要求较高,测定次数较多,测定数据的分散程度较大时,用算术平均偏差表征精密度仍不够精确,常用标准偏差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和测量的精密度。 标准偏差用S表示 S=   标准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用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 RSD= (三)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决定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而精密度决定于偶然误差(过失除外),表示测量结果的重现性。 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关系: 一组准确度好的结果,重复试验,精密度也高; 一组精密度高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或许存在系统误差; 但一组精密度差的数据,不会有可靠的准确性 例1:一实际含量为99.9%的精制品用一种方法测定五次 结果为99.7%,99.8%,99.9%,100.0%,100.1%数据准确又精密。 用第二种方法测定五次 结果为95.8%,95.8%,95.9%,95.9%,95.8%数据精密但不准确,存在有系统误差。 用第三种方法测定五次 结果为99.1%,98.5%,96.3%,97.6%,95.2%数据不精密也不准确。 例2:用甲、乙、丙、丁四种方法测定某药物中亚铁离子含量,每种方法均测定五次,试样的真实含量为100.0%,测定结果如图2-2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甲方法的精密度好,准确度不高,说明存在系统误差;乙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好,两种误差均小;丙方法精密度不好,准确度亦不高,测定结果不可靠,两误差都大;丁方法的精密度差,平均值虽碰巧及真实值接近,但结果同样不可信。 由此可见,精密度好是保证测定结果可靠性的必要条件,精密度高,说明操作者的操作技术娴熟,几乎保持平行操作。但若存在系统误差,精密度好的准确度不一定好,而消除系统误差后,两者可能达到统一,即精密度好的准确度也好。如果精密度差的,说明操作者操作技术欠佳,测定结果不可靠。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要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必须设法消除系统误差和减免偶然误差。 1、消除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引入误差并影响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必须进行校正和消除,常采取以下措施。 (1)校正仪器 校准仪器可减免仪器误差。 如对天平、砝码、容量仪器等进行定期校准,在测定时使用校正值,以减免误差。 (2)空白试验 不加样品或用水代替试样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及被测物同时做试验(也叫平行试验),所得空白值从实验数据中减去,以消除试剂、水或器皿所带杂质引进的误差。 (3)对照试验 对照试验主要检验分析方法、试剂和条件控制不当所引入的误差。 常采用标准品和标准对照法,即利用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品或已经证实是可靠的方法做同样的试验,以资对照。 (4)比对试验 为消除操作者之间和环境、仪器之间所存在的系统误差,分析部门将安排几个分析人员同时做同一样品,结果进行比较,是人员之间的比对试验。 或者安排实验室几个部门同时做同一样品,这是部门之间的比对试验。 有时将样品送去外单位检验,是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以消除不同环境、仪器、人员之间的系统误差。 国家级能力验证比对CNAS比对 (5)回收率试验 在建立含量测定分析方法时,须设立回收率试验。 即实际投料量100%时,用该分析方法测定得含量为多少。 2、减小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影响测定精密度,常采取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偶然误差,一般平行测定3~5次。 例:HPLC法测定含量时,对照品需重复测定五次,计算RSD 常规试验需2~3次即可,取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 例:含量测定一般平行测定二份,计算相对平均偏差。 3、减免其它方面的误差 除了注意减免以上两大误差外,还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将一切可能引入的误差均减免到最小限度。如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取样量及试剂用量(使符合准确度的要求),分析工作者要作风严谨,严守操作规程,避免过失等。 综合采取以上减免各类误差的措施,即可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几个应用的实例 粉针剂引湿性引起的误差 一抽样检品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含量测定结果偏低,分析原因是由该样品的引湿性引起。检验按标准规定:“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精密称取适量,照派拉西林项下的方法测定,即得。”但是,因为该药品性状项下已注明“极易引湿”,取五瓶样品内容物混匀过程中,已吸收了过量的水份,造成含量测定结果偏低5~10个百分点。 对于此类药品,在方法制定时,性状项下已注明“极易引湿”或“有引湿性”,在操作过程中,应整瓶取样检验。 仪器引起的误差 纯化水引起的误差 一抽样检品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检验结果含量超标,但厂方来本所复核时,含量却是合格的,检验的其他条件相同,只是厂方自带的纯化水不同。用本所的水做,测得的含量有10.65%(g/ml)[标准规定是应为9.00%~10.50%(g/ml)],用厂方自带的水做含量为10.38%(g/ml)。 根据此情况,我们就考虑做水的空白,本所的水消耗EDTA滴定液仅1滴,厂方自带的水,不消耗EDTA滴定液,却需要反滴,用去锌滴定液1ml多,相当于少消耗了EDTA滴定液1ml多。折算后含量结果一致。原因是纯化水内含有消耗锌滴定液的杂质。 有效成份的吸咐性引起的误差 在检验青岛某药厂生产的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的缓释度时,按标准在1小时、6小时和12小时分别取溶液5ml,滤过,发现很容易偏低,但几次测定的偏低点和偏低程度均有所不同。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有溶剂脱气、控制温度、控制时间、控制样品吸取量,换仪器重做、换人员重做等,但问题仍未解决。分析估计该品种对滤膜可能有较大的吸附性,因为多次取样,取样量严格按标准规定仅取了5ml,而取5ml后弃去的初滤液很有限,不足以消除吸附的影响,另外我们按操作规程在第二、第三次取样时换了滤膜,则更不易消除吸附的影响。经初步试验,弃去少量初滤液后测得的含量比弃去足够量的初滤液后测得的含量要偏低10%以上,再次实验时考虑到吸附的影响,我们将取样量增加到10ml以上,将初滤液全部打回原溶出杯中,剩余的约2ml直接注入液相测定用样品瓶中,经过这样的调整后,使滤膜的吸附充分饱和,从而消除了吸附的影响。 对吸附力特别强的药品,必须弃去足够多的初滤液使滤膜充分饱和。不能简单地按标准要求吸取5ml,或10ml,可多倍取样后,将初滤液打回原溶出杯中,然后取样测定。 分析工作者对于供试品的某些特殊的性质,需要在操作中特别留意。如:粉针剂的引湿性;供试液的稳定性(维生素C片,利福平胶囊),有效成份的吸咐性(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等。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为获取可靠的分析结果,不仅要准确地测量,而且要正确的记录和计算。一个分析数据,不仅能说明数值的大小,其位数多少还表明它的准确程度。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1、有效数字的意义 有效数字是指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可疑数字。其位数多少应及分析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一致。 如万分之一天平称得的数0.5061g,前三位是确定的数字,最后一位是可疑的数字, 如25ml滴定管的读数20.42ml,20.4为确定的数字,最后一位为可疑数字,估读出来的。 2、有效数字的位数 在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0的意义: 0在具体数值之前,只作定位,不属于有 效数字;而在具体数值中间或后面时,均为有效数字。 例如:1.05,0.200,0.0306 均为三位有效数字 (2)对数中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点后数字的位数,常用的pH、pK等均为此类。 例如:pH=8.02、pH=10.43均为二位有效 数字。因为整数部分只代表原真数的方次, 例如:pH=12.56,其[H+]=2.1×10-13真数 为两位有效数字。 (3)对很大或很小的数字,可用10的方次表示,一般小数点前保留一位整数,有效数字位数不变。计算单位需改变时,其有效数字位数亦不变。 例如: 0.006205=6.205×10-3, 2500=2.500×103, 10.2L=1.02×104ml。 (4)在记录或运算式中, 倍数或分数视为无误差数字或无限多位有效数字,因为它不是测量出来的数据,如1/2×相对原子质量、3×相对分子质量,其中的1、2、3均是自然数,均可视为无误差数字或无限多位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各测量值位数不一,为保证分析的准确度,又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麻烦,需将数据按一定的有效数位进行修约, 其规则如下: (1)四舍六入五留双 有效数位确定后,处理其多余部分最前一位按四舍六入进行取舍,修约数字为5,且5后无数字或者0时,有效数字最后一位留双数,即奇数进1,偶数舍弃(0为偶数);若5后不全为0时,无论偶数或奇数均进1。 例 将下列数据修约成四位有效数字 1.25448→1.254 0.311262 → 0.3113 32.025 → 32.02 1.22651 → 1.227 0.099815 → 0.09982 40.105 → 40.10 (2)数字修约要求一次完成,不能多次层层修约 如将1.148修约成二位有效数字,应一次修约成1.1,而不能1.148→1.15→1.2。 例:炽灼残渣不得过0.1% 实测为0.149% 修约后0.1% 报0.1%或符合规定 0.049% 修约后0.0% 报小于0.1%或符合规定 0.051% 修约后0.1% 报0.1%或符合规定 • 有效数字的保留 l 运算过程中,可比规定的有效数字多保留一位数,最后结果按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的有效位数,及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数值位数一致。 例: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计算结果为98.55%,修约后为98.6% 2、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运算应遵循一定规则,使运算结果及实验数据的准确度一致。 (1)加减法 几个数据进行加减运算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绝对误差最大)为准,因其它数据后面数位再多,已没有意义,其余数据依次修约,然后进行计算。 (2)乘除法 几个数据进行乘除运算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相对误差最大)。其余数据依次修约。 三、有效数字及其运算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应按有效数字的定义要求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分析方法和仪器实际上能达到的准确度,保留一位可疑数字(估计数字)。 如需称量一份药品,若要求粗称,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为0.5g,要求精密称定时,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量记为0.5000g; 如要求取一定体积的溶液,若要求量取,用量筒取记为20ml,要求精密量取时,则用移液管取,记为20.00ml。 因此,分析化学中的所有测量,一定要根据准确度要求选用仪器,按分析方法和仪器精度记录数据。 2、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是由于实验数据计算而得,所以要正确表示结果,就要按有效数字的定义记录数据,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计算数据,按分析项目的准确度要求正确表示结果。 在分析化学的实际计算中,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多数为四位,如果都是精密测量,确保计算准确,则结果一般要求保留有效数如下:   (1) 质量(g):小数点后第四位,因一般要求用 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量。例:m=1.0362g      (2) 体积(ml):小数点后第二位,一般容量仪器可估读到0.01ml。例:滴定管读数:v=15.82ml (3) pH、pM、pK : 小数点后第二位,即两位有效数字。例:pH=5.62 (4) 滴定液浓度 : 四位有效数字。例:F=1.032 (5) 精密度、准确度: 一般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最多不超过两位有效数字。 例:相对平均偏差:0.1% 中国药典2010年版简介 《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中国药典》已出版八版,今年新出版的2010年版是第九版。(1953,1966,1977,1985,1990,1995,2000,2005)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于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分一部、二部、三部。 《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收载品种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修订2237种。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等共2165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2271种,三部收载生物制品131种。 药典的主要内容有凡例、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 凡例 凡例是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药典正文、附录及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药典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均为法定名称,即通用名。不使用商品名称。 药典每一品种按品种和剂型不同,按顺序分别有: (1)品名(中文名、汉语拼音名、英文名) (2)结构式 (3)分子式及分子量 (4)来源或化学名称 (5)含量或效价规定 (6)处方 (7)制法 (8)性状 (9)鉴别 (10)检查 (11)含量测定 (12)类别 (13)规格 (14)贮藏 (15)制剂 (一)药品标准所列的项目简介 1、性状 记载药品的外观、臭、味、溶解度以 及 物理常数等 溶解度: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 极微溶解: 1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份中溶解; 几乎不溶: 1份在溶剂10000份中不能完全溶解; 略溶: 1份在溶剂30 ~不到100份中溶解; 微溶: 1份在溶剂100 ~不到1000份中溶解 性状 物理常数:相对密度、馏程、熔点、凝点、比旋度、折光率、粘度、吸收系数、碘值、皂化值和酸值等。 性状反映药品的纯度,并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2、鉴别 适用于鉴别药品的真伪,对于原料药,还应结合性状项目的外观和物理常数进行确认。 3、检查 主要包括检查药品的有效性、均一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各类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均应符合附录制剂通则项下的有关各项规定。 4、含量测定 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可采用化学、仪器、生物测定等方法。 5、类别 按药品的主要作用及用途的归属划分。 例如:抗生素类药、维生素类药,抗高血压药、降血糖药等。 6、规格 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量。 例:萘普生注射液2ml:200mg 辛伐他汀片20mg 原料药无规格项,有[制剂]项 7、贮藏 对药品贮存及保管的基本要求 遮光 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密闭 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 系指将容器熔封以防止空气及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 系指不超过20℃; 凉暗处 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 系指2~10℃ ; 常温 系指10 ~30℃ 。(补充) 除另有规定外,贮藏项下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系指常温。 8、制剂中使用的原料药和辅料均应符合药用要求。 化工原料作药用时也须制定符合药用要求的标准,并经国家药监局批准。 (二)计量 1、法定计量单位 长度:米(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1m=1000mm 1mm=1000um 1um=1000nm 体积:升(L) 毫升(ml) 微升(ul) 1L=1000ml 1ml=1000ul 质量:千克(Kg) 克(g) 毫克(mg) 微克(ug) 纳克(ng) 1g=1000mg 1mg=1000ug 1ng=10-9 1ug=10-6g=百万分之一 (1PPM) 百万分之二十 即20ug 压力 : 兆帕Mpa 千帕Kpa 帕pa 千进位 2、滴定液和试液的浓度 以mol/L(摩尔/升)表示 要求精密标定的标准滴定液写法: NaOH滴定液(0.1mol/L) 一般使用的试剂写法: 0.1mol/L NaOH溶液 3、温度以摄氏度℃表示 水浴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均指98~100℃ 热水 系指70~80℃ 微温或温水 系指40~50℃ 室温 系指10~30℃ 冷水 系指2~10℃ 冰浴 系指约0℃ 放冷 系指放冷至室温 4、百分比用“%”符号表示,系指重量的比例,溶液的百分比一般系100ml中含有溶质若干克,乙醇的百分比系指20℃时容量的比例。 另外可采用 %(g/g) %(ml/ml) %(ml/g) %(g/ml) 5、液体的滴 系在20℃中,以1.0ml水为 20滴进行计算。 6、溶液后记示(1→10)指1.0g或1.0ml溶质加溶剂使成10ml的溶液 例:HCl溶液(1→10) 两种或两种以上液体的混合物,名称间用半字线“-”隔开,其后括号内所示的“:”符号,系指各液体混合时的体积(重量)比例 例:P192 头孢氨苄颗粒剂TLC展开剂 0.1mol/L枸橼酸溶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丙酮(120:80:3) 7、药筛 选用国家标准的R40/3系列 一号筛~九号筛 最粗粉~极细粉 例P192头孢氨苄颗粒剂 (按附录IN颗粒剂通则 附16)双筛分法(附录IXE粒度测定法 附70)不能通过一号筛(2000um)及能通过五号筛(180um)的总和不超过供试量的15%。 8、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95%(ml/ml)的乙醇 若需用100%的乙醇指 明为无水乙醇。 (三)取样量的准确度及精密度 1、试验中供试品及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 如称“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 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 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 称取“2.00g”, 系指称取重可为1.995~2.005g。 Ø “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Ø “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Ø “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Ø “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Ø 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2、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 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3、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供试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除。 例:按干燥品计算,含替米沙坦不得少于98.5% 测得干燥失重为0.58%, 含量为97.9% 折干后含量为: 4、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 • 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耗滴定液的量(ml)及空白试验中所耗滴定液(ml)之差进行计算。 5、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温度高低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除另有规定外,应以25℃±2℃为准。 (许多药品的检验中需要进行温度的控制。如非水滴定。某些粉针剂的pH值测定) (四)试药、试液、指示剂 1、试验用的试药,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根据附录试药项下的规定,选用不同等级(光谱纯、色谱纯、分析纯、化学纯、化学试剂)并符合国家标准或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试剂标准。 试液、缓冲液、指示剂及滴定液等,均应符合附录的规定或按照附录的规定制备。 2、试验用水,除另有规定外,均系指纯化水。 酸碱度检查所用的水,均系指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 3、酸碱性试验时,如未指明用何种指示剂,均系指石蕊试纸。 (五)说明书、包装、标签 1、经批准的说明书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2、盛装药品的各种容器(包括塞子等)均应无毒、洁净,及内容药品应不发生化学反应,并不得影响内容药品的质量。 2、药品标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标签的规定,其内容应包括法定通用名称、规格、装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产品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有效期及贮藏条件等。 药典正文 药典正文收载各个品种的药品质量标准. 正文品种分为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药品原料及其制剂。 第二部分为药用辅料。 如各论中提到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二法)即见药典附录重金属检查法二。 药典附录 药典附录收载了制剂通则(I)、一般鉴别试验(Ⅲ)、光谱法(Ⅳ)、色谱法(Ⅴ)、物理常数测定法(Ⅵ)、一般杂质(Ⅷ)、另外还有制剂的崩解时限、溶出度、均匀度、最低装量、生物测定法、试药、试液、滴定液等。 另外还收载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等十六个指导原则。 罗马数字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 药品检验工作的程序 药品检验工作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程序一般分为取样、外观性状观测、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并写出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书。 取样 分析任何药品都有个取样问题,取样虽很简单但却很重要,要从大量的样品中取出少量样品进行分析,要考虑到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不然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据此,取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均匀、合理。 按《药品检验操作标准汇编》中有关样品和取样的规定: 1、取样系指从一批产品中,按取样规则抽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系指为了检验药品的质量,从整批产品中采取足够检验用量的部分。 2、药品生产所抽取的样品,应包括进厂原料、中间体(半成品)及成品。 3、取样量:按批取样。设批总件数(桶、袋、箱)为x,当 x≤3时逐件取样;当x≤300时按        +1取样量随机取样;当x>300时按 ( /2)+1     取样量随机取样。取样要有代表性(全批取样,分部位取样),一次取得的样品最少可供3次检验用量,即抽取3倍量。 4、取样时应先检查品名、批号、数量及包装情况等,确认无误方可取样。取样用容器应清洁、干燥,在使用或贮藏过程中能防止受潮和异物混入。 5、取样时必须填写取样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来源、编号、取样日期,必要的取样说明和取样人签名等。每件取样容器和被取样包装上都应贴有取样标志。 6、样品处理:一般样品不经制备,等量混合后直接用于检验。 7、样品保管:凡检验后的样品,必须按规定要求按批留样。留样应贴好标签,写清品名、批号、日期、留样人等,并根据药品性质特点,分别在不同贮存条件下保存。一般药品留样保存期限为“有效期”后一年。 性状观测 根据药品质量标准中有关性状的规定,注意观察、记录供试品的外观、色、嗅、味,并测定有关物理常数。这些观测结果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而且也反映药品的纯度,是检定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鉴别 鉴别就是依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某些化学反应或测试某些物理常数,例如:离子反应、官能团反应、光谱特征、色谱特征等,来判断药物的真伪。通常,某一鉴别试验只能体现药物的某一特性,绝不能将某一鉴别试验作为判断的唯一根据,而应联系其他有关项目全面考察一个药物,才不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药典在醋酸可的松项下不仅规定了比旋度的要求,而且规定了其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同时还规定有官能团反应等。 检查 检查主要是对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可能引进或产生的杂质,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以判断药物的纯度是否符合限量规定要求,所以也可称为纯度检查。药物在不影响疗效、人体健康和质量检查的原则下,可以允许有微量杂质存在,所以,一般称为“限度检查”。如重金属检查、砷盐检查、干燥失重检查、炽灼残渣检查等均属限度检查。 限度检查计算公式: 限度= 标准溶液的量 = CV 取样量 W 例: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取样量1g),依法检查(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四十。 40×10-6 = 10×10-6 × v 1 标准铅溶液(每1ml相当于10ug的pb) 取用量 V=4.0ml 含量测定 药物通过鉴别、检查,认为合格后即可进行含量测定。含量测定一般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理化分析方法,通过测定可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成分是否符合规定的含量标准。因为药品标准中收载的药物一般均规定有具体的含量要求;含量测定就是用来测定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 概括起来,鉴别是用来判定药物的真伪,而检查和含量测定则可用来判定药物的优劣。所以,判断一个药物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全面考虑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者的检验结果。只要有任何一项不符合规定要求,那么,这个药物即为不合格的。 检验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应按规定要求认真及时地做好,原始记录必须用蓝黑墨水或碳素笔书写,做到记录原始真实、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在检验记录中,如发现记录有误,可用单线划去并保持原有的字迹可辨,不得擦抹涂改,并应在修改处签名或盖章。 检验报告书 检验报告书的书写 上述药品检验程序完毕后,还应写出检验报告,并根据检验结果作出明确的结论。检验报告书上按检验项目、标准规定、检验结果这样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填写,最后有一个总的检验结论。 本品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 本品按《中国药典》 2010年版二部检验上述项目,结果(不)符合规定。 分 光 光 度 法 定义: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光光度法可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 常用的波长范围为:(1)200~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