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并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及关系:;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
(3) 学习掌握主义原理的实践意义;
教学方案:
(1)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指导学生把握两点,向学生介绍生产关系的类别;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上层建筑的内涵,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二者的内涵,形成感性认识;
(2) 其次,论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时安排:10~15分钟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
1. 经济基础的定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 经济基础的内涵: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因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其构成也是复杂的。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详情ppt)。
(二)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的定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得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的构成: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详情ppt)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
势力及其思想,意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会有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落寞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变革的客观要求
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例子详情ppt)
学习掌握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