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691227 上传时间:2025-06-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01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一、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二、 老子的:(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著作:《道德经》 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4、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四、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 著作:《国语·齐语》、《管子》 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五、墨子:(前468 ——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 著作:《墨子》 主要思想:1、节用,主张“去无用之费”。反对浪费。主张节葬,反对厚葬。反对繁琐礼制,主张非乐。2、反对天命,主张非命、顺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取实予名”。 3、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有等级的爱,倡导博爱,反对不义战争4、提出义的思想,尚贤、尚同,举荐贤者治理国,家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5、宣扬天志鬼神 评价: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六、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著作:《孟子》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是其思想核心,主张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2、提倡选贤任能,制民之产,不夺农时。 3、民本以民,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舍生取义。4、强调社会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5、“性善说”主张修身养性,清心寡欲。主张舍生取义。5、指出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树立远大志向。好为人师。 评价: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七、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著作:《庄子》 主要思想:1、道本体论,认为道自本自根,是无形的,永恒的。2、天人合一,人是道的产物,人道同体同在,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游世思想,认为人应当离弃社会,回归自然,与道同在,天人合一。4、清静无为,主张按自然本性生活,恪守自然本性,循道无为。5、齐物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分化。 评价: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八、孙子:孙武,字长卿,(535-前470年),齐国乐安人。 著作:《孙子兵法》 谋攻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评价:他与孔子、老子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九、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作:《荀子》 主要思想:1、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指出天行有常,要制天命而用之。2、性恶论,指出人性本恶,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和欲,提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通过后天教化可使人变善。3、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礼乐教化是必然之道。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隆礼重法,赏贤使能。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4、提出“君舟民水”,要养民爱民,以政裕民,民富则国强。主张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强本节用,开源节流。重视工商业。5、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和“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评价: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并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韩非子:(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作:《韩非子》55篇 主要思想:1、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 评价:是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政论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却想通过灭亡自己的国家来证明自己的才能,为人所不齿。 十一、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西汉王朝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主张黄老学派的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渊源) 代表作品:《黄帝四经》、《淮南子》、《吕氏春秋》、《管子》、《新语》 代表人物:张良、陈平、曹参、陆贾 主要思想:1、道法结合,指出法因道而生,因道而全,随道而变,指出立法的三根据是:天道、物性和人情。指出不论君臣贵贱,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提出贵齐(平等)、贵均(仇富)2、法治政策: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提出文武并用,德刑相守。坚持“约法省禁”,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 3、在政论上提出“为治之本,务在安民”。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4、主张人性本恶。继承了法家和道家思想5、养生上主张内外兼修,重视内在修炼。 评价:它为由秦王朝的法家法律思想的统治转变为西汉中期及以后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发挥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创造了前提。对于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哲学、政治、教育家。汉广川郡人。 著作:《公羊春秋》、《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主要思想:1、提出以义范我,以仁安人。指出以义养心,以利养身,养心之义贵于养体之利。要爱民,安民,利民。2、指出教本狱末,实行教化,重视礼乐。守制度,并提出维系社会制度的三纲五常。3、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要求实行仁政、德政,反对苛政、暴政,以民为本,抑制贫富分化,轻徭薄赋。4、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教育思想。兴太学,重选举,重视教育,提出要善为人师。等级教育。 评价: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和主导地位,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十三、佛教:(在这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知识)源于印度,西汉时有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主要著作:《金刚经》、《般bo若re波罗蜜多心经》、《南华经》、《法华经》 佛:佛陀。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学佛的目的:转米开悟,离苦得乐。 学佛之法:信(相信)、解(领悟)、行(躬行)、证(结果) 佛教的根本教义: 1、四谛;苦、集、灭、道 2、八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正确的思维);③正语(正确的语言);④正业(正确的行为);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⑥正精进(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⑦正念(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⑧正定(正确的修习禅定)。 3、缘起论;因缘生万法。结善业、得善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盘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修行:大成、小成。 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 三宝:佛、法、僧 要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建议看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奉诏译和课本244—254页。 十四、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 著作:《太极图说》、《<周易>通书》、《周元公集》 主要思想:1、宇宙观:《太极图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阳变阴合而五行生,五行化生万物。2、人性道德观:《通书》。要诚和善,指出诚乃人性道德之本,是万物之始,百行之源,圣人之本,是善的最高境界。而善代表着中正仁义。 3、人性修养的途径是教、劝、化。分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境界。4、政治理想:追求社会顺化,主张仁育万物,义正万民。 评价: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其思想对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十五、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紫阳。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人。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词结有《晦庵词》。 主要思想:1、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即是事物的规律,是伦理。先于气而存在,不能离开气。2、格物致知。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3、心性理欲论。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4、教育思想。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道德教育,立志(志存高远)、居敬(虚心谨慎)、存养(存心养性)、力行(先行后知)。提出诱导启发的教学原则。 评价: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十六、王阳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著作:《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大学>问》。 主要思想:1、政治主张:明赏罚,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量情法,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重纲纪,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2、思想主张:心为世界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3、教育思想:提出学习要“求是”。“君子之学,惟求其是。”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4、、“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评价: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十七、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著作:《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主要思想:变法思想:1、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2、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3、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普及教育。“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4、政治上主张富国强兵,养民教民,改革内政外交。实行君主立宪。 评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过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胜当年。” 十八、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 著作:《三民主义》 主要思想: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 1、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强调人民要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利。2、倡导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提倡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3、提倡社会互助,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推行国际合作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4、指出“不做大官,要做大事”。主张知难行易。 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重点:1、老子:无为 2、孔子:仁、中庸、正名 3、管仲:予之为取 4、墨家:兼爱非攻 5、孟子:仁政、义、民本 6、庄子:游世思想 7、孙子:《谋攻篇》 8、荀子:性恶、隆礼重法 9、韩非:吏治、文化专制 10、黄老学派 11、董仲舒:天人感应、不与民争利 12、佛教:诸法无我 13、周敦颐:宇宙生成观 14、朱熹:格物致知 15、王阳明:知行合一 16、康有为:变法思想 17、孙中山:民主思想 18、魏晋玄学思想(自己整理)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