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考试题目.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691220 上传时间:2025-06-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2.01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考试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考试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考试题目 1-1 下图所示的两个U 形管压差计中,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点A、B 或C、D的压强是否相等? D A B C 水 P1 P2 水银 图1-1 1-1附图 A B C D p p P1 P2 水 h1 h2 空气 答:在图1—1所示的倒U形管压差计顶部划出一微小空气柱。 空气柱静止不动,说明两侧的压强相等,设为P。 由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 即A、B两点压强不等。 而 也就是说, 、都等于顶部的压强加上高空气柱所引起的压强,所以C、D两点压强相等。 同理,左侧U形管压差计中, 而。 分析:等压面成立的条件—静止、等高、连通着的同一种流体。两个U形管压差计的A、B两点虽然在静止流体的同一水平面上,但终因不满足连通着的同一种流体的条件而非等压。 1-2 容器中的水静止不动。为了测量A、B两水平面的压差,安装一U形管压差计。图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如图1—2,取1—1为等压面。 A B 1 1’ 汞 h H R 水 图1-2 1-2 附图 由可知: = 将其代入上式,整理得 ∵ ∴ R等于零,即压差计无读数,所以图示这种测量方法不可行。 分析:为什么压差计的读数为零?难道A、B两个截面间没有压差存在吗?显然这不符合事实。A、B两个截面间确有压差存在,即h高的水柱所引起的压强。 问题出在这种测量方法上,是由于导管内充满了被测流体的缘故。连接A平面测压口的导管中的水在下行过程中,位能不断地转化为静压能。此时,U型管压差计所测得的并非单独压差,而是包括位能影响在内的“虚拟压强”之差。当该导管中的水引至B 平面时,B—B’已为等压强面,再往下便可得到无数个等压面。压差计两侧的压强相等,R当然等于零。 这个结论很重要,在以后的讨论中常遇到。 1-8由摩擦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图即图分析雷诺数、相对粗糙度对磨擦系数和阻力损失的影响。 答:在滞流区,即时,,阻力损失,,即阻力损失与粘度和流速成正比而与壁面粗糙度无关。这是由于滞流时,液体的流动平滑而有规则,管壁近处那层几乎静止的液体膜,履盖了管壁的粗糙面的缘故。 随着雷诺数增大,当时,从滞流转向湍流,将湍流的布拉修斯公式()代入范宁公式可知,此时。说明粘性力对流动阻力的影响已大为降低,而流速的影响增大,由液体旋涡所产生的惯性力已成为影响流动阻力的重要因素,粗糙度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这是因为随着Re增大,滞流边界层变薄,壁面凸起部分便会伸入湍流区与质点发生碰撞,加剧了液体的湍动性。Re愈大,这种影响就愈显著。 当Re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变成水平线。这时已与Re的大小无关,只要粗糙度一定,即为一常数。此时。说明阻力损失与液体粘度无关,而惯性力已成为影响阻力的决定因素。 1-10 如何理解图1-7所示的并联管路两支管的能量损失相等? A B 1 2 图1-7 1-10 附图 答:(1)此例可分别对支管1、支管2到A、B两截面的柏努利方程式来理解。 对支管1列A、B两截面的柏努利方程式: 再对支管2列A、B两截面的柏努利方程式: 比较上述两式即可得出: (2)从两条分支管路拥用一个共同的分支点、汇合点支理解。 分支点A只能有一个压强,汇合点B也只能有一个压强,而A和B 是两条支路所共有的两点。尽管两支路管子的状况不一,但是通过A、B两点测定的单位质量流体的能量损失必然相同。这和并联电路类似,尽管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阻不同,电流强度不同,但由于两端都共有一个测压点,所测得的电势差即势能损失相同。 分析:为什么细而长的支管1中流体的流动阻力会和粗而短的支管2相同呢?请读者注意:能量损失是以J/kg为单位来计量的,而绝非指通过某支管的所有流体的阻力损失总和。假如有一单位质量的流体欲通过支管1抵B,但支管1的阻力大于支管2,则该流体会自动放弃走支管1而改走支管2。后续流体也会效仿。结果导致支管2的流量增大,阻力上升。这种过程要一直延续到对单位质量流体来讲,无论走支管1还是走支管2阻力相同时为止,即 。 由,可从数量上确定各支管的流量比: 包括管件的当量长度。 1-75 用风机通过内径为0.3m的圆形导管从大气中抽取空气。导管壁开口接一U形管压差计,压差计读数为245Pa(2.5cmH2O)(真空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求空气的流量(入口与管路的阻力忽略不计)。 解:如图1-13,以通过怀管轴线的水平面0-0、为基准面,到1-1、、2-2、截面间的柏努利方程式,以表压计。 已知 将其代入上式,得 ∴ 空气的体积流量: 分析:以上是用柏努利方程解题的通常步骤。本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截面的选择。此外,如果真正理解了该方程能量守恒与转换的物理意义,就可以悟出:既然截面1的3项能量(位能、静压能、动能)为零,截面2的位能为零,则截面2的静压能和动能之和必然为零。从而可以断定:截面2的负压完全是静压能转化为动能的结果。即可直接得出的结论。许多涉及柏努利方程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直接切入”的方法。 1-77 如图1-15,水从内径为 管段流向内径为的管段。已知,管段流体流动的速度头为9.8kPa(1.0MH2O)求。 (1)忽略AB段的能量损失; (2)AB段的能量损失为。 0 0’ h1 h2 h3 A B 图 1-15 1-77 附图 (d) 0 0’ h1 h2 h3 A B 解:(1)分析在不计AB段能量损失的前提下,在截面B中心所测得的全部静压头(包括速度头转化来的那部分静压头在内)即为各截面流体的总能量。 对于A截面: ∴ 对于B截面: 截面B的动压头: 由已知 -+ 得 ∴ 故 (2)若AB段的能量损失为2.94kPa各截面流体的总能量应为。因为B截面的动压 头没有变化,总能量亦没变,所以不变,即 而 或 此例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即能量守恒与转换,应该是不难解决的。采用这种“直接切入”的方法,较之列A、B截面的柏努力方程求解,显然要简捷些。 1-78 某并联输水管路由两条光滑管支路组成,管内流体均处于湍流状态。已知总输水量为70,求两条支管的流量。 设两条支管的内径分别为,管长分别为(包括管件的当量长度)。 解:由并联管路特性: 即 将代入上式 得 化简 即 ∴ 代入已知数据: 分析:解决两条支管并联的问题,大都是先从两支路流动阻力相等这一规律出发,然后确定两个支管的流量比。多条支管并联的管路亦可仿此处理。对于幂指数比较复杂公式的计算,建议先不要代入数据,待推出最终结果后再代入数据,这样可避免一些繁琐的计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支管直径d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较大(指数为)。本例尽管两条支管,但两条支管的流量仍相差较大。其次还应注意,式中的管长是包括当量长度在内的。如果当量长度发生变化(例如调节某一支路的阀门开度),将直接影响流量在两支管中的分配,即不仅影响本条支管的流量,而且影响其他并联管路的流量,操作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1—82 两容器中装有相对密度为0.8、粘度10m的油品,并用管线相连。如图1-17所示。已知容器A液面上方压强 (表),容器B液面上方为常压。位差,,,管内径,管长(包括全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已知条件同上题。假设A、B两容器的液面不发生变化,油品的实际流量为多少? 分析:两液面维持不变,即系统的推动力不变。当某一流量下,管路流动阻力与系统推动力相等时,这个流量就是油品的实际流量,设为。 0 0’ A A’ pA A Z1 Z2 Z3 B B’ pa B 图 1-17 1-81附图 已知系统推动力。下面求管路的流动阻力。 由的计算公式: 其中 ∴ 设 即 油品的实际流量为23.6m/h 1-83 某输油管道按输送密度为820kg/m、粘度为122mPa .s的油品设计。现因工况变动决定仍用原来的管道改输密度为880kg/m、运动粘度为140mm/s的另一种油品,问其输油量较原设计有何变化? 假定两种油品在管内均作滞流流动,输油管两端的压强降维持不变。 由于油品在管内作滞流流动且输油管两端的压强降不变,由泊谡叶方程: 知 又 ∴ 即 现在需要将第一种油品的(动力)粘度换算成运动粘度。 ∴ 输油量较原设计增加了6%。 1-85 某流体在圆形光滑直管内作湍流流动。若管长和管径不变,仅将流速增至原来的2倍,试计算因磨擦阻力而产生的压降为原来的多少倍? 设两种情况下,雷诺数Re均在~范围内。 解: 即 ∴ 压强降为原来的3.36倍,增加了2.36倍。 分析:改变工况条件求其新工况下某些参数的变化情况这类问题出现较多,通常采用对比的方法求解。需注意:一定要找出最简式,才能准确把握各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本例中如果忽略了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简单得出的结论,则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错误。 1-86 原油在圆形直管中流动。已知原油的密度为800kg/m3,运动粘度为50mm2/s,流速为0.9m/s,管长为1000m,管内径为100mm。 现将流量和管内径都扩大1倍,则管路阻力为原来的多少倍? 解:方法一 先判定流型: <2000 所以流动类型为滞流。 由滞流时的直管阻力计算式――泊谡叶方程计算原阻力: 设流量和管径都改变后的管路阻力为。 管内径增大1倍 流量增大1倍 ∴ 管路变动后阻力为原来的倍数: 即阻力减小,为原来的12.5%。 验算雷诺数:流量和管径都改变后,, ∴ Re 雷诺数没变,仍为1800,说明用泊谡叶方程是可以的。 方法二 从方法一知:, 所以流动类型为滞流。 由泊谡叶方程 ∝ 阻力减小,为原来的12.5%。 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种方法较为简捷,避免了繁琐的运算。 需要强调的是,泊谡叶方程仅适用于滞流。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计算方法,都有应在流量和管径改变前、后均为滞流这样一个大前提下进行。如果工况改变后原油流动已不在滞流区,那就失去了泊谡叶方程使用的前提条件。 有人可能会想:流量增大1倍,;管径增大1倍,。所以。请读者分析一下这种想法错在哪里? 1-91 某敞口贮油槽中装有深度为3的机油,从直径为3m的油槽底部小孔中排出。小孔的面积A为0。002。假设油品自小孔排出时的流量系数, 试求: (1)机油自小孔排出时的初始流量; (2)油面降至1m时所需的时间。 h 1 1’ 2 2’ 图 1-22 1-91附图 分析:随着机油的流出,油面不断下降,出口的流速和流量也不断变化。对于此类不定态流动,柏努力方程并不适用。但在本例中,小孔的截面积远小于贮油槽的截面积,液面高度的变化很缓慢,各流量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率亦很小,故可做拟定态处理,仍可通过柏努力方程式求解。 解:(1) 如图1-22, 以油槽液面为1-1、截面,以油槽底部截面为基准面,列、截面间的柏努力方程式,以表压计。 由题意 将以上数据代入柏努力方程式,化简得: 将引入 初始流量 (2) 机油降至1m时所需时间 由质量衡算:流入贮槽的油量与流出槽流量之差应等于贮槽内油品的累积速率: 将 代入上式,整理得 将,, 代入上式并积分,得 油面降至1m时所需时间为0.54h。 1-92一圆形贮油罐,其面积A为15.8。罐内装有密度为的柴油,油位8.82m。打开底部阀门后,油便可以放出。在无柴油补充的条件下,测得柴油的流率W与油位h的关系如下: kg/s ,试求油位下降1m所需时间。 分析:很显然,这是非定态流动的问题。因柴油的流率与油位h的关系已给出,只需作一简单的物料衡算即可求出所需时间。 解:由物料衡算: 式中 W——油从底流出的质量流率,kg/s; M——某瞬间罐内的柴油量,kg。 M = Ah =15.8h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 0.282+15.8=0 分离变量: - 积分: 解之: =14090s=3.91h 油位下降1m需3.91h。 3-5试分析总传热速率方程与牛顿冷却定律、傅立叶定律之间的关系。 a1 a2 λ 答: 总传热速率方程Q=KA又称传热基本方 tw t T Tw 程,它着眼于冷热流体通过间壁的传热,即包括 Q 对流—导热—对流这样一个联合传热过程。其中 K称为总传热系数。 如图3—1,总热阻等于两个对流传热阻加上平 b 壁导热热阻,即。设冷、 热流体的平均温度分别为T与t,冷、热壁面的温度分别为和。总的传热推动力即为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即。 (1) 若仅考虑流体和壁面间的对流传热,例如热流体和热壁面间的对流传热,即忽略导热热阻和另一侧的对流热阻以及温差的变化。 则 K= 总传热速率方程变为 A(T 若仅考虑冷流体和冷壁面间的对流传热,总传热速率方程则变为 此乃牛顿冷却定律: (2) 若仅考虑壁面的导热 则总传热速率方程变为 此即傅立叶定律.由此可见,牛顿冷却定律、傅立叶定理不过是总传热率方程的特殊形式.换言之,总传热速率方程包括了对流、导热这两种基本传热形式。 3-12 螺旋扁管换热器强化传热的道理何在? 答:螺旋扁管换热器是近期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高效传热设备。其制造过程是先将圆管压扁,然后扭曲成螺旋状。穿管时按同一方布置形成管束,管束无支撑件,只是依靠螺旋扁管外缘外螺旋线的接触点相互支撑。在管程,流体的螺旋流动提高了其湍流程度,减薄了作为传热主要热阻的滞流内层的厚度,使管内传热得以强化。在壳程,因螺旋扁管之间的流道也呈螺旋状,流体在其间运动时受离心力的作用而周期性地改变速度和方向,从而加强了流体的纵向混合。加之流体经过相邻管子的螺旋线接触点时形成脱离管壁的尾流,增强了流体自身的湍流程度,破坏了流体在管壁上的传热边界层,因而使得壳程的传热也得以强化。管内,管外传热同时强化的结果,使其传热效果较普通管壳式换热器有大幅度提高,特别对流体粘度大,一侧或两侧呈滞流流动的换热过程,其效果尤为突出。 3-21 黑体的表面温度从300℃升至600℃,其辐射能力增大到原来的 倍. 答案: 5.39 分析: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表明黑体的辐射能力与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而非摄氏温度,即=5.39。 3-77 某流体通过内径为100mm圆管时的流传热系数为120W/(),流体流动的雷诺数,此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为。今拟改用周长与圆管相同、高与宽之比为1:3的矩形扁管,而保持流速不变,试问对流传热系数有何变化? 解:由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Pr 当物性不变时 , 求扁管的当量直径d: 设a、b,分别为矩形截面的宽与长 由题意 2(a+b)= 解之 a= b= d= = 设分别为圆管与扁管的对流传热系数,则 ∴=1.11 =1.11100=111W/(℃) 对流传热系数由原来的100W/(℃)增至现在的111W/(m℃) 分析:由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由于矩形扁管的当量直径小于同周长圆的直径,其对流传热系数大于后者。因此用非圆形管道制成的换热器(如最近开发的螺旋扁管换热器),一般都具有高效的特点。 3-84 某固体壁厚b=500mm,其导热系数℃)。已知壁的一侧流体温度T=230C,其对流传热系数a=50W/(m.℃);另一侧流体温度t=30℃,对流传热系数m2℃).若忽略污垢热阻,试求: (1)热通量q; (2)距热壁面25mm处的壁温t。 解:方法一 T 先求热通量,然后以(T-t)为传热推动力, ()为对应热阻,求出。即将热流体与壁 b 面对流传热与厚壁面的导热综合考虑。 (1)热通量q 图3-3 3-84附图 =℃)/W q= (2) 壁温 q= =230-378(=213℃ 方法二 用方法一求出热通量后,先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热壁面的温度 ,然后再由傅立叶定律求出距热壁面 处的 ,即分步计算法。 (1) 热通量 (2) 壁温 由牛顿冷却定律 得 ℃ 再由傅立叶定律 得 ℃ 当然从冷流体算起还可以找到两种方法,即综合法和分步法。 分析:此例想要强调的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求解方法,都要十分注意传热推动力与热阻的对应关系。例如我们还可以找到第5种并不简捷的方法,即先从热流体着眼,求出冷壁面的温度,再从冷壁面求出距其 处的壁温。则其传热推动力与热阻的对应关系应是: —— 、——。 3-93 质量流率相同的两种液体通过某套换热器的管程并被加热,其对流传热系数都可以用下式表示: 若定性温度下两流体的物性 = 4.2 , l1 = 3.2l2为了简化计算,其它物性可认为相同,问二者的对流传热系数有多大差别? 解:由给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知: aµ0.4 l0.6 \ 即二者的对流传热系数之比为3.57倍。 分析:在相同的质量流率下,由于两种液体的物性不同,其对流传热系数相差是很大的。换言之,流体的物性对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是甚大,这点我们应予以充分注意。至于气体与液体之间,这种区别就更大。例如定性温度为50 °c时,在相同的流动状态下,水和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相差700倍以上。因此在一般操作情况下,空气的流速往往比水的流速要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3-101 将一铜球投入T=350的恒温油槽中。已知铜球的初始温=20,质量m =1kg,表面积,比热容c=0.406,油与球外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60W/(。设可忽略铜球内部的导热热阻,求6min后铜球的温度。 分析:铜球投入油中后,随即开始吸热升温过程。由于油温不变,随着球温上升,传热推动力即温差减小,传热速率下降。而传热速率下降反过来又影响铜球的吸热,使得球温上升速度渐减。所以铜球与油品之间的传热为一非定态传热过程。 解:设t为铜球的瞬时温度,秒时间内,球温升高摄氏度。 铜球的吸热速率为 油对铜球的传热速率为 由题意,式=式 ,即 分离变量 对 式进行积分 故 代入已知数 6min后铜球升至156℃。 3-104 求电热器中电热丝的表面温度。已知电热丝直径0.5,全长2.5,表面黑度,周围反射器的温度为15℃,电热器的功耗为。不计对流传热。 解电热丝被反射器所包围 其中 则 ℃ 即电热丝的表面温度为91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