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参考题及解答(人教A版)
A组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解:(1)方程的解为,即集合;
(2),且,则,即集合;
(3) 方程的解为,即集合.
2.设表示平面内的动点,属于下列集合的点组成什么图形?
(1);
(2).
解:(1)由,得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即表示的点组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表示的点组成以定点为圆心,半径为的圆.
3.设平面内有,且表示这个平面内的动点,指出属于集合
的点是什么.
解:集合表示的点组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集合表示的点组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得的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的外心.
4.已知集合,.若,求实数的值.
解:显然集合,对于集合,
当时,集合,满足,即;
当时,集合,而,则,或,
得,或,
综上得:实数的值为,或.
5.已知集合,,,求,,.
解:集合,即;
集合,即;
集合;
则.
6.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解:(1)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
得函数的定义域为;
(2)要使原式有意义,则,即,且,
得函数的定义域为.
7.已知函数,求:
(1); (2).
解:(1)因为,
所以,得,
即;
(2)因为,
所以,
即.
8.设,求证:(1); (2).
证明:(1)因为,所以, 即;
(2)因为,所以, 即.
9.已知函数在上具有单调性,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函数在上具有单调性,
则,或,得,或,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或.
10.已知函数,
(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解:(1)令,而, 即函数是偶函数;
(2)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3)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4)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B组
1.学校举办运动会时,高一(1)班共有名同学参加比赛,有人参加游泳比赛,有人参加田径比赛,有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田径比赛的有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
解:设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人,则,得,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人),即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人.
2.已知非空集合,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集合,且,所以.
3.设全集,,,求集合.
解:由,得,又,所以集合.
4.已知函数.求,,的值.
解:当时,,得;
当时,,得;
.
5.证明:
(1)若,则;
(2)若,则.
证明:(1)因为,得,
,
所以;
(2)因为,
得,
,
因为,
即,
所以.
6.(1)已知奇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解:(1)函数在上也是减函数,证明如下:
设,则,
因为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
又因为函数是奇函数,则,即,
所以函数在上也是减函数;
(2)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证明如下:
设,则,
因为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则,
又因为函数是偶函数,则,即,
所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3500元的部分
不必纳税,超过35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计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20
某人一月份应交纳此项税款为303元,那么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多少?
解:设某人的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为元,应纳此项税款为元,则
由该人一月份应交纳此项税款为303元,得,
,得,
所以该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是7580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