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六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及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题型比例分析
题型
积累运用
阅读平台
习作展示
比例
45%
25%
30%
其中,“积累运用”中包括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读拼音写词语、辨字组词、补充词语、按要求写句子、按要求填空等,题型全面。阅读平台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最后一项是作文。试题突出了第三学段语文的训练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本试题题型新颖多样,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给了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题型的编排上,有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更加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从整体上来说,凸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期末质量检测题共分为三大部分:积累与运用、阅读、习作。从题目的设计来看,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既能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又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较好的发挥检测这一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组词、补充词语、按要求填空等题目的设计,难度适度题量适中,关注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
3、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对应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有这样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试题正是在实践着这一点,题目中需要学生写的空格就有上百个,这正是考验孩子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力的最佳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题中不仅让学生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谈谈对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能写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试题中习作题目正是让孩子选择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老师来进行习作。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即是生活”的体现。
4、试题与新课改的对应分析:
试卷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阅读平台”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如何的去运用知识。总之,本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题型多样,题目新颖,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加强了学生思考、观察、想象、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参考兴趣。
(二)试题质量评价:
1、本试题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题型全面,覆盖面广,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培养、提高。尤其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考查,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试题本着不但学会,而且会用,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达到了最终目的。
2、试题自身的特点:
(1)体现题型的多元与多样
这份试题,其内容涵盖了“识、写、读、背、说、理解、习作”,并且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从大方面讲,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整合;小方面讲,汉字、词语、成语、句子、段落、篇章等方面进行了有机融合。
(2)突出语文的实践与开放。
习作题用了两个提示与要求,开放了选择材料的空间,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能力。考虑了各层学生,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
(三)对于命题的建议
1、尊重个性差异,拓宽思维空间。要努力拓宽试题思维的空间,尽量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2、要努力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尽量设计多层次的试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命题时要注意提示语言的幽默、风趣,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比如同样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趣写词语”一类的题目就比“听写词语”更具诱惑,促使学生产生探求谜底的欲望,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试卷分析
1、等级分析:
班级
A
B
C
D
一班
29
12
3
3
二班
29
8
4
6
三班
37
4
2
0
四班
29
6
5
1
五班
35
5
2
2
合计
159
35
16
12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得到了A的好成绩,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得了C或D,可以看出他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关注他们的成长,进一步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各题的得分率:
题号
积累运用
阅读平台
习作展示
得分率
94%
82%
89%
(3)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书写认真,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由成绩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好较好,而且学生的审题习惯明显好于以前。但学生答题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一大题:基础部分
“选择正确的读音”,“巢穴”“包扎”“飞来横祸”错的较多,学生对字音把握不准。
“读拼音写词语”,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准确率这98%。从准确率看出,学生基础掌握的很扎实。“颓丧”错的较多。
三、四、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准确率为97%。从准确率看出,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
第六题按要求写句子、修改病句,学生得分率较高。
第七题:按要求填空。此大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于名言警句的理解及课文经典句子的积累。本题中学生不会选择赞美老师的诗句。
第二大题:阅读部分
课内阅读:考查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试卷从标点、修辞手法、对课文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考查。联系课文想象错的较多。
课外阅读:该题重在考查学生概括理解能力,准确率仅为80%。从准确率看出,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判断其意思;回答问题的条理不强。
第三大题:习作题
该题的准确率为85%。作文,综合考查学生的用词、造句、段落划分,布局谋篇的能力,从本次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水平较差,离自己预期要达到的效果还相差一段距离。特别是有些学生书写能力较差。
(三)今后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们在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学生没有写好字的意识。中高年级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坚持长抓不懈。有一句古话“字如人面”,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短文”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应当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教师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引导。
3、大量阅读课外经典、优秀书籍。
众所周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实践,就无法真正做到能独立读懂一篇文章,也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更不可能学到关于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可以说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关键。我们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引导、督促学生每天读一些经典、优秀的课外书籍。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