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检测(二)20180623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竹的品性是什么呢?竹本固,不 ;竹性直,不 ;竹心空,不 ;竹节贞,不改变初心,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A.通权达变 趋炎附势 见异思迁 B.见异思迁 趋炎附势 刚愎狭隘
C.趋炎附势 通权达变 刚愎狭隘 D.刚愎狭隘 见异思迁 通权达变
B(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刚愎狭隘:倔强固执,(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不宏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的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针对近期矿难频发......,各地安监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保护能力。
C.作为独领风骚的新兴媒体,微博积聚的大量人气自然成为商家青睐的营销对象,其营销优势使得诸多行业广泛使用微博来促销其产品。
D.在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已成惯例,美国政府认为进行申报的目的是//旨在帮助各机构发现官员职责与其个人财产利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A(B.成分残缺。应在“针对近期矿难频发”后补上宾语中心词。C.搭配不当。“人气成为……营销对象”。D.句式杂糅。应删除“的目的是”或“旨在”。)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好当今最佳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不能等到老年徒然伤感。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对待人生理想,要充满自信,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像古诗中所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总是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的源头获得活水的滋润。
B【解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因此不符合语境。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C(A项昔时满殿的宫女与今日一宫仅有鹧鸪形成对比;B项“人面”不在与“桃花”仍在形成对比; D项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形成对比。另外,A项还用了比喻(“宫女如花”);B项还用了拟人(“笑”);C项也用了拟人(“嫌”);D项也用了拟人(“学”)。)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
①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②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③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④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⑤忍者,相互容忍也
⑥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②①⑥⑤③④ B.②①⑤⑥④③ C.⑥⑤④③②① D.⑥⑤②①③④
B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4分)
6.下列括号里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表扬)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悲痛,悲哀)
闻大王有意督过(动词)之,脱身独去(过错,过失)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掌管,主持)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犒劳)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年成,年景)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急促地呼吸)
C.虽臣虏之劳,不亏于此(奴隶)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修养,约束)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对待) 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被抛弃)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果真,假使)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清楚,明白)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安乐,安逸)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提起)
C(A.悲:思念,同情;督过:同义复词,责备。 B.胁息:屏住呼吸。 D.豫游:同义复词,巡游。)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2分) ( )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③悦亲戚之情话 ④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⑥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⑦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⑨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⑩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A. ①④⑤⑧⑩ B.②③⑤⑨⑩ C.①②⑥⑧⑩ D.②④⑥⑦⑩
C(④⑦⑨,古今同义。抵罪:古:因犯罪而受相应的处罚;今:用接收惩罚或立功等方式来抵偿所犯的罪过。 自治:古:自然安定太平;今:自我治理。 亲戚:古:亲人及姻亲关系等人;今:不包括亲人,仅指姻亲关系等人。 形状:形体状貌,古今同义。 面目:古:脸;今:面貌,模样。 遗体:古:留给我的身体;今:留下的尸体。 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古今同义。 河:古时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欢迎:高兴地迎接。古今同义。 牢笼:古:包罗;今:关住鸟兽之类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7分)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供职;办理事务--侍奉)(于)幕府,除(被任命)余姚长(县长)。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孙权为将军,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被任命为余姚县县长。往遇疫疠(名-动),谷食荒(缺乏)贵,桓分部(统辖,指挥)良吏,隐亲(亲自抚恤;亲自审查)医药,飱(用酒食款待人,泛指对人提供某些东西)粥相继,士民感戴之。朱桓前往余姚上任正遇上当地瘟疫流行,粮食缺乏价钱昂贵。朱桓分派正直的官吏去各地慰问关心,赠予医药,粥饭供应不断,士人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迁(升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之)部(统辖、指挥)伍(队伍)(于)吴、会二郡,(“部伍”有“队伍”的意思)鸠合(“纠合”聚集,聚合)遗散(走失逃散的人),期年(ji一周年)之间,得万余人。他被升为荡寇校尉,带兵二千员,让他在吴郡、会稽两地招募。他收集散兵游勇,一年之间,得到一万余人。
后代(接替)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派遣)大司马曹仁(率领)步/骑数万(定语后置)向(进军)濡须,仁欲以(介,用//动,率领)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放出消息),欲东攻羡溪。朱桓后来接替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222),魏国派遣大司马曹仁率领步、骑兵数万进军濡须,曹仁打算用兵袭击攻取濡须口水洲上吴军营寨,却先放出消息,说要东往攻打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猝”,突然)得仁进军拒(“距”)濡须七十里。朱桓分出部分兵力赶赴羡溪,兵卒已出发,突然得到曹仁已进军至濡须仅离七十里的消息。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突然)至。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回去羡溪的部队,部队未赶到曹仁大军已突然杀来。时桓手下及所部(统率)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感到危险),各有惧心,当时朱桓手下以及所率兵卒,在原地者只五千人,诸位将领心中悬悬,各人都很畏惧,桓喻(表达,说明;明白,理解。)之(形势)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与...相比,谁更...)桓邪?兵法所以(介,因)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pi“疲”)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介,“用”)逸待劳,为(作为)主制(抵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朱桓向他们喻解形势,说:“凡遇两军交战对阵,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兵卒多少。各位听说曹仁用兵作战的才能,与我朱桓相比如何?兵法上所说的客军超过守军一倍的情况,是说双方都处在平原地带,无城池可以据守,又指双方的兵士勇怯状况相同的情况而已。如今敌人既非智勇之将,加之他的士卒都很胆怯,又千里徒步跋涉而来,人疲马惫,而我与各军共据守在高城,南面濒临大江,北面背靠山陵,以逸待劳,作为主人抵制敌人,这是百战百胜的优势。即使曹丕亲自前来,尚不值得忧虑,何况曹仁等人呢?”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目的,“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妻子儿女)所在也。朱桓因而偃旗息鼓,外表上显示自己兵力薄弱,以此诱骗曹仁前来。曹仁果然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另分派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而中洲是军中将领家属所在的地方。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杀人悬首于木)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余。曹仁亲自率领万人留守橐皋,又作为曹泰等人的后盾。朱桓所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分队攻击常雕等,朱桓等人则亲自前迎抵御曹泰,烧毁曹营后敌军败退,于是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押送武昌,在战斗中斩死和溺死的敌兵千余人。
桓性护前(逞强好胜,不容许别人争先居前。)
,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朱桓性格喜爱护短,耻于落在人后,每次临阵对敌交战,受到节制约束不得自由,他就动辄发怒激愤。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强于记忆。“博闻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借指军队-部下)万口,妻子尽识之。然而他轻财好义,且强记能力好,与人见过一面,几十年不会忘记,他的部下万多人,他们的妻小他都认识。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周济,接济)丧事。他爱惜养护官兵,赡护他们的亲属,俸禄财货,都与他们共同分享。及至朱桓病重,全军忧伤悲戚。朱桓六十二岁赤乌元年时去世。军中官兵及亲属男女,无不痛号思念。他家无积余财产,孙权赐给食盐五千斛以接济丧事。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未到而仁(主语)【奄】至(谓语)奄:讨伐 B.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 罢:疲劳
C.乘油船别袭中洲(读上文) 别:另外 D.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恚:发怒
A(忽然,突然)
9.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外示虚弱,以诱致仁”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仁欲以兵袭取州上 B.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
C.以逸待劳 D.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D(例句“以”,目的连词,来;A.介词,用;B.介词,因“所以”:因……原因,简缩为“的原因”;C.介词,用;D.目的连词,来。)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4分)
到任遇到疫病流行,粮食歉收而昂贵,朱桓分派属下好的官吏,亲自抚恤并赠送医药。隐:怜悯,同情。隐亲:谓亲自抚恤(4分)
(2)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4分)
但是(朱桓)轻视财物看重德义,加上记忆力很强,和人见一面,数十年不忘。(4分)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分)
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品行,比起五人的死,谁轻谁重本来又怎么样呢!
11.面对曹仁大军来犯,朱桓如何分析己方优势鼓励将士?请简要概括。(4分)
将帅智勇;士卒以逸待劳;占据城池地形之利。(每点1分,答三点得4分)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⑴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概括+具体;2、基调一致;3、心情-画面、意境、情境)
上片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
头来去云”暗含作者漂泊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意境概括,1分;简要分析,3分。)答对原答案关于意境的三个关键词(“昏暗”“萧瑟”“凄冷”)中的一个,得1分;围绕此关键词结合具体诗句正确分析,再得1分。
⑵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4分)*(借用......??)
对比、用典(引用)。描绘了一个少年时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今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手法,2分;形象概述,2分。)“用典”亦可答为“引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岀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⑵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⑶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⑷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⑸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⑹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
(8)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我的两位老师
萧乾
我早年——也就是20年代——读书时,学校里颇有几位老师是体罚主义的坚定信奉者,他们中间,特别凶狠的是一位教代数的老师。他的脾气暴得像三伏天炎日下的柴火,一点就着。课堂里的秩序靠板子维持,学生的作业也靠板子来督促。他脸上有麻子,而且麻得厉害。每次风暴到来之前,我都觉得他的麻粒总是由青而紫。接着,他就抡起他所倚重的那件“教育”武器,在我们手心上显示起威风来。有一阵子,我这由私塾混过来的学生,忽然对代数产生起浓厚的兴味,觉得代数题好像有点情节,而“设X”还颇能启发点想象力。然而经过他两顿清脆而沉重的板子,科学在我幼小心灵中露出的那一点点幼芽,就永远枯萎了。
当时我们念的课本叫《温德华氏代数学》,大概是根据什么外国教科书改编的,书挺厚,要一块多钱一本。每天上下学途中,我都小心翼翼地把它同旁的教科书裹在一块蓝布包袱皮里,夹在腋下。可有一天走在东直门大街上,突然对面奔来一匹惊马,它像发了疯似地在马路中心横冲直撞起来。顿时街上人声鼎沸,我也没命地朝一家专营殡葬的杠房大黑门跑去。哎呀,迈沟的时候一不小心,蓝包袱散了。我慌忙把零乱的书册拾了起来,重新包起,躲进那家杠房。
晚上一温习功课才发现:糟了,“温德华”不见了。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丢失“温德华”所造成的危机更大的了,因为比这轻得多的过失也要招致一顿重打呢!我溜出大门,摸着黑儿跑回惊马的地方找,还去敲杠房的门,问掌柜的可曾见到那本书。掌柜的说:“什么‘温德华’‘热德华’的,没有!”然后,“咣当”一声,板门又关上了。
那一夜我尽做噩梦,天好像塌了下来。早晨,我提心吊胆地走向学校。上代数课之前,我央求邻座的同学把书放在两人合用的课桌当中。他吐了下舌头,就答应了。
可是,他答应了管什么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像目光炯炯的老鹰,“老鹰”立刻张开翅膀扑了过来。
几分钟后,我抚着红肿的手,淌着泪,回到座位上。“老鹰”在讲台上横眉立目(一手还攥着那个刚才抽过我手心的板子),大声咆哮道:“哪天你不带书来,哪天照样揍,把书揍出来算!”
那刚好是月头上,是交饭费的时候。记得当时每月饭费是两块半大洋。我有了主意。我向管膳务的先生说明了情况,苦苦哀求他,准许我只吃早饭和晚饭。这样,中饭的钱就可以省下来买那本“温德华”了。这本来是没有先例的,但那人的心肠软,并且也耳闻过“麻”老师的威风,就真的同意了。
于是,每当中午下课,大家熙熙攘攘拥到饭厅里去吃午饭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留在篮球场上,无精打采地投篮。当有人路过球场,好奇地问我干吗不去吃午饭的时候,我还笑嘻嘻地说:“不饿。”
有一位教高班地理的贾老师——哎,现在我连他的名字也忘掉了,只记得他戴副近视眼镜,细高挑个儿——听了我那个答复并不满足。他跑去问我班上的同学,才弄明了真相。
他不声不响地替我补上了饭费,然后把我叫到教员休息室去,用充满温情的目光望着我说:“不是你粗心,是马惊了,这怪不得你。从明天起,你去吃午饭吧。”
我含着泪问他:“那——钱呢?”
他把手一挥,用诙谐的口吻说:“等你毕了业,再双倍还我。”
谁想到没等毕业,我就被开除了。那以后,走南闯北,这位贾老师的慈祥面孔却时常在我的记忆中出现,每次都感到一泓暖意。
14.文章首节是如何(手法技巧:正面、侧面,修辞,表现手法等)表现代数老师的“凶狠”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分点答题)
比喻,表现他脾气暴(三伏天的柴火一点就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他模样凶狠(脸上的麻粒由青而紫);侧面描写,表现他教学手段粗暴(学生因体罚失去学习兴趣)。(每点2分,手法与内容各1分)
15.文章两处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①因丢书而着急惊慌,因可能受到的处罚而恐惧。(2分,每点1分)②不能吃午饭却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窘迫,逞强。(2分,每点1分)
16.作者A、围绕“温德华”把B、主体事件交待得C、有条不紊,请作D、概括。(4分)
慌张丢书,惶急找书,因丢书受罚,省下饭钱抵书款,引发贾老师的帮助。(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但要注意先后次序)
17.本文题为“我的两位老师”,但写贾老师只用了很短的篇幅,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和效果。(6分)(1、“原因”和“效果”分别作答;2、禁止直接(1)(2)(3)(4))
原因:贾老师是高班教地理的,和“我”接触不多,故略写;代数老师的惩罚引发的事件是贾老师对自己关爱的主因,应详写。(2分)
效果:用代数老师的凶狠粗暴和贾老师的细心温情形成对比,突出代数老师给作者带来的伤害,衬托贾老师关怀学生的慈爱性格;(2分)篇幅的详略安排和作者对两位老师的情感倾向恰成一种反差,凸显了文字的张力。(2分)
阅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选段,完成18~20题。(12分)
那么,主张拆除者又问了:在那有利的方面呢?我们计算利用城墙上那些砖,拆下来协助其他建设的看法,难道就不该加以考虑吗?
这里反对者方面更有强有力的辩驳了。
他说:城砖固然可能完整地拆下很多,以整个北京城来计算,那数目也的确不小。但北京的城墙,除去内外各有厚约1米的砖皮外,内心全是“灰土”,就是石灰黄土的混凝土。这些三四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灰土坚硬如同岩石,据约略估计,约有1100万吨。假使能把它清除,用由20节18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每日运送一次,要83年才能运完!请问这一列车在83年之中可以运输多少有用的东西!而且这些坚硬的灰土,既不能用以种植,又不能用作建筑材料,用来筑路,却又不够坚实,不适使用,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废料。不但如此,因为这混凝土的坚硬性质,拆除时没有工具可以挖动它,还必须使用炸药,因此北京的市民还要听若干年每天不断的爆炸声!还不止如此,即使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不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
就说绕过这样一个问题而不讨论,假设北京城墙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下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的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由主张保存者的立场来回答是:苦心的朋友们,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呀,四面都是广阔的平原,我们又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人力,一两个野战军的人数,来取得这一带之地呢?拆除城墙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是可以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果实的。将来我们有力量建设,砖窑业是必要发展的,用不着这样费事去取得。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这样辩论斗争的结果,双方的意见是不应该不趋向一致的。事实上,凡是参加过这样辩论的,结论便是认为城墙的确不但不应拆除,且应保护整理,与护城河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妥善利用,使它成为将来北京市都市计划中的有利的、仍为现代所重用的一座纪念性的古代工程。这样由它的物质的特殊和珍贵,形体的朴实和雄壮,反映到我们感觉上来,它会丰富我们对北京的喜爱,增强我们民族精神的饱满。
18.选文中主张拆除城墙的理由是什么?(4分)
能拆下很多砖,用于搞其他建设。
19.反对拆除城墙者是怎样辩驳的?(4分)
①拆除城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②墙内的千万吨的灰土用处不大,而且无处安放。③拆除时需要爆破,产生噪声污染。④拆除城墙,就毁掉了一件国宝文物,是犯罪之举。
20.从双方辩论的情况看,你认为哪一方占主动?为什么?(4分)
反对拆除一方占主动。因为本方辩驳的理由具体充分,使人信服。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榜样是仿效的对象。榜样的言行举止充满正能量。心目中有一个榜样,就会自觉地向他(或“她”)学习,自己就会获得很快的进步。班级有一个榜样,这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小区或村子里有一个榜样,就会带动远远近近的的人一起奋进。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请以“榜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少于800字。
文科加试
一、阅读材料,完成23~25题。(10分)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
(选自《文心雕龙·征圣第二》)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5处,见对给分;多于5处,见错扣分。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段中提及的《易》、《书》与《诗》、《 》、《 》,被儒家合称为“五经”。(2分)
刘勰(刘彦和)(1分);《礼》(《礼记》)、《春秋》。(答对其一,不得分:两个都答对,1分。顺序不论。)
作者认为写文章需要注重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 (3分)
正言、体要(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顺序不论。)
参考译文:所以刘向(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字)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作标准来检验;匡衡(稚圭:西汉经学家匡衡的字;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书为根据。《周易·系辞》说“辨明事物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句就可以充分表达了”,《尚书·毕命》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奇异”。由此可见,必须有恰当的说明才能表达出文章的论点,必须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辞采。若能这样安排文辞,就能避免单纯追求奇异的毛病;这样建立起来的论点,也就能得到辞句明确的益处了。那么即使内容精深曲折,但不会影响到它说明的恰当;虽然文辞微妙宛转,但不会妨害它能抓住要点。文章要抓住要点和辞句写得微妙并无矛盾,说明的恰当和内容的精深也可同时并存。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6.(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宝玉挨打,黛玉看望他之后,宝玉吩咐晴雯到黛玉那边去,带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给她。黛玉体悟出两条手帕的意思,不觉神魂驰荡,在上面走笔写了三首诗。
B.宝玉及平儿等人生日那晚,丫鬟们自己凑钱祝寿取乐。宝玉、探春、宝钗、黛玉、李纨、平儿、湘云等人参与夜宴,湘云抽到的签上题的是“香梦沉酣”四个字。
C.为给宝玉冲冲喜,贾母做主让宝玉迎娶宝钗。袭人得知,心里欢喜,觉得上头眼力不错,但又担心宝玉心系黛玉,便告知王夫人,希望上头想出个万全之策来。
D.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等待爷爷时初遇二老傩送,误会了他的好意;后来二老家的伙计送她同家,才化解了误会;翠翠因此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没说什么。
E.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相约通过唱歌来竞争,一番角逐后,天保发现自己不是弟弟对手。可爷爷却搞错了,以为天保歌唱得好,还进城和大老理论了一番。
B、E(B.平儿没有参与怡红院群芳夜宴。E.天保让弟弟先唱,傩送唱过之后,他便主动退出了,所以并没有经过“一番角逐”。)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郭嘉献计,差降兵混入下邳,伏城中为内应;然后引关公出战,以精兵截其归路。云长被困土山,张辽以“三罪”和“三便”说之。关公以“三约”为条件,暂从曹操。
B.周瑜想出计策,假起兵取西川以与刘备交换荆州之名,乘势夺取荆州。诸葛亮识破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于是将计就计。周瑜落败后,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C.司马懿派蜀国降臣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说孔明有怨上之心,早晚必将篡国。刘禅不辨真伪,即遣使星夜宣孔明回蜀。孔明深责蒋琬、费秭等不能觉察奸邪,规谏天子。
D.三幕话剧《茶馆》的创作意图十分清楚,意在通过裕泰茶馆的陈设由“古朴一一简陋——新式”的变化,昭示茶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文化特征及其主人的命运。
E.王子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最终落入河中溺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同来,内心非常悲愤,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
A、D(A.献计的是“程昱”不是“郭嘉”。D.陈设变化:“古朴——新式——简陋”。)
27.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打发人来找你,叫你请大夫来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儿。偏是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爱害病!”
②“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去请了来,我也不瞧。”
③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这才领会过画“蔷”深意。
【节选自“红楼梦"第36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选段中的“我”“你”分别是谁?“弄这个来取笑儿”说的是什么事?宝玉领会到的“画‘蔷’深意”又是什么?
我:龄官,你:贾蔷。(各1分;字形有误,该处的1分不可赋予;先后顺序有误,即便字形无误,亦不得分。)“弄这个来取笑儿”:贾蔷买来一只会衔旗串戏的雀儿(人称“玉顶儿”),本想讨龄官开心,却让她生出同病相怜之感,觉得是在取笑自己的身世。(2分)画“蔷”深意:龄官对贾蔷一往情深(1分)。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先主大怒:“竖子诡计,损朕二弟,今当擒之!”使传令进兵。马良谏日:“其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先主日:“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83回“战虢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先主”口中的“二弟”、“黄口孺子”分别指谁?“竖子诡计”中“诡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先主”轻敌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怎样的?
二弟:关羽(关云长)(1分),黄口孺子:陆逊(1分;字形有误,不得分):诡计:让吕蒙托疾辞职,先骄关公之心,后用一旅之师,偷袭荆州。(2分)直接后果:被陆逊抓住战机,火烧联营七百里,败回白帝城。(1分)
(3)阅读《哈姆莱特》中雷欧提斯临终前所说的这段话,回答问题。
“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雷欧提斯口中所说的“奸恶的诡计”指什么?国王“一个人的罪恶”又是指什么?
奸恶的诡计:①让雷欧提斯持毒剑与哈姆莱特比斗;②预备毒酒,利用给哈姆莱特庆贺胜利之机加害哈姆莱特。(2分,每点1分)一个人的罪恶:①害死兄长,骗娶兄嫂;②王后误饮毒酒而死;⑧自己和哈姆莱特在比剑中两败俱伤,濒临死亡。(3分,每点1分,表述必须完整。)
(4)下面的台词分别出自《茶馆》中何人之口?
①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②慢慢地你就明白了。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作亡国奴!
③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④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⑤你去跟那个老婆子说说,说好了,我送给你一袋子白面!说不好,我砸了你的茶馆!
①王利发②崔久峰③常四爷④秦仲义(秦二爷)⑤庞四奶奶(一空1分,顺序不可错乱。)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