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精粹.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49854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精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精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斯密和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考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物,绪论01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斯密、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成果的升华 D.马克思主义是先天智慧的结晶 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绪论01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主要回答的是( B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1章1.1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A ) A.总特征 B.精髓 C.实质 D.核心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第1章1.2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C ) A.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斗争性 B.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C.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考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1章1.2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 6.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客观性和自发性 C.盲目性和自觉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第1章1.3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包括: 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此意。) 2、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先验反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考点:认识的本质,第2章2.1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例如主张“圣人不行而知”、“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8.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B ) A.满足猎奇心理 B.改造客观世界 C.实现自我价值 D.创造客观规律 考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2章2.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9.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D ) 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个人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 C.少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 D.在实践中证实的才是真理 考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2章2.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1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 A )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 考点:社会意识的层次构成,第3章3.1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科学。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11.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B ) A.政治面貌 B.经济地位 C.宗教信仰 D.价值取向 考点:阶级的产生及实质,第3章3.2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简单的说,阶级就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即分配不公)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12.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这说明改革具有( C ) A.主体能动性 B.历史局限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考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第3章3.2 社会改革具有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C.社会发展取决于主体自由选择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考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3章3.1 马克思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C )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考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4章4.1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B ) 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B.生产资料的增大为前提 C.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D.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考点:资本有机构成,第4章4.2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即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 16.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考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第4章4.3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17.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D ) A.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 考点:资本主义民主制,第4章4.4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 18.垄断利润的水平一般会( B ) A.低于平均利润 B.高于平均利润 C.等于平均利润 D.等于成本价格 考点:垄断利润及其来源,第5章5.1 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 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因此能获得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3、通过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获得海外利润。 4、通过国家政权的干预,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的产品时通常都采用垄断高价;而在采购生产资料时则采用垄断低价。 19.在经济危机和萧条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一部分国有资金以维持其生存的经济行为属于( B ) A.建立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一种方式 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D.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第5章5.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收购私人企业的股份。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0.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主要是运用( A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第5章5.1 总任务 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主要目标 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调控方式 一是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二是间接调节和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调控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调控机制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21.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 A ) A.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B.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C.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 D.不断发展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考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第5章5.3 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资本主义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22.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 ) 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D.《哥达纲领批判》 考点:《共产党宣言》问世,第6章6.1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3.根据邓小平的概括,下列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是( C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允许个别人先富起来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18新版教材已删除该部分内容。 24.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D ) A.与任何繁荣的封建社会相当的社会生产力 B.与一般资本主义社会相当的社会生产力 C.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社会生产力 D.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考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7章7.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或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5.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归宿是( B ) A.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D.克己奉公的道德理想 考点: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归宿,第7章7.3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本资料由“晨曦自考”提供。关注公众号“晨曦自考”(微信号:cxzk8989),获取更多自考考点精粹。 晨曦自考,一个用心做自考辅导资料的公众号。 全面精准覆盖全书考点,无一句废话。只要记住这些考点,考试通过不成问题。形式为文字+音频,边看边听,既节省时间,又不枯燥,因而能收获最佳学习效果。自考难度并不大,唯需坚持。本公众号每日清晨发布当天学习内容,与学员一起,日积月累,最终抵达成功。 扫码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晨曦自考”,获取更多自考考点精粹: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意义:1、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人类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认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的认识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人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的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辨证统一的。 28.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能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因此单个企业不能长期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9.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利用利率调节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实现的。国家对需要支持的产业或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鼓励其发展;相反,对需要控制的产业或企业则用较严苛的信贷条件来制约。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在需要刺激经济时,则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30.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境界?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表现在: 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 人们既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包含三方面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理论意义: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 现实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本位、计划性过严等,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2.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33.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2018新版教材已删除该部分内容。 本资料由“晨曦自考”提供。关注公众号“晨曦自考”(微信号:cxzk8989),获取更多自考考点精粹。 晨曦自考,一个用心做自考辅导资料的公众号。 全面精准覆盖全书考点,无一句废话。只要记住这些考点,考试通过不成问题。形式为文字+音频,边看边听,既节省时间,又不枯燥,因而能收获最佳学习效果。自考难度并不大,唯需坚持。本公众号每日清晨发布当天学习内容,与学员一起,日积月累,最终抵达成功。 扫码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晨曦自考”,获取更多自考考点精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