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42908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论: 1.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P1 2.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 内容:中央十二条P1 3. 中国民族的特点: P2-4 (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 (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 (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 ②封建农奴制 ③奴隶制 ④原始公社制 P4 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23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 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 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 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 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 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P36-37 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与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 最后识别的一个民族是:基诺族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P50-51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 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 二、 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P52-54 (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通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三、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P65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P66 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四、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 民族同化的特点:①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②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③民族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落后的生产方式 学习过程的一种特殊现象 ⑤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⑥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P71 民族组合:指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P71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的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P72 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P7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P77 二、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P85 民族特点主要指的是民族实体的自身差异;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形成的民族间的差别。 ①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表现在民族诸多构成诸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 ②经济生活中的差距长期存在 ③文化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 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长期存在 ⑤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差异长期存在 ⑥许多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的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由民族的特性、发展规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①这是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③这是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的。 第四章 民族问题 一、 民族问题的内涵: P100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 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二种认为:凡是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它包括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也包含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第三种认为: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发生在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是狭义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包含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是广义的民族问题。 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揭示了民族的内涵问题:至少包含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P112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②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二) 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 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三、 民族问题的特性 P116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 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第七章 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 P175 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力给予更多的保护; ③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这是马克思的民族平等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 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P198-200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 ②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从中国近代史考虑,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 ④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历朝历代传统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三、 ①193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权,已是民族区域自治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P202 ②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P204 ③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此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 P206 四、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P206-208 ①民主原则 ②平等原则 ③法治原则 ④实事求是原则 ⑤团结统一原则 ⑥发展繁荣原则 五、 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P208-209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六、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①单一型 ②复合型 ③联合型 (二)建立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三)行使自治权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第九章 一、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二、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世纪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二、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 四、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1. 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 (三) 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1.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2. 西部大开发可以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拓展新的广阔空间 3. 西部大开发对保持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刺激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 4. 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 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1. 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 2. 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 (五) 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1. 对口支援加快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 对口支援推动了全国性和地区性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形成 3. 对口支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六) 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1. 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 因地制宜,用好国家的政策 3.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第十一章 一、 民族与文化p275-277 (一)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二)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直接相关 文化就像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其多样性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三)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若干原则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既保护又创新的原则 3.着眼整体的原则。这是民族文化的生态整体特征决定的。 4.采取适当的政策与措施 三、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里所说的“自由”,也可称作“权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又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其他民族要尊重这种自由和国家保障这种自由。 四、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他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它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五、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民族性、群众性、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 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必要性 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尊重该民族文化的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保护民族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的体现。其结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二)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十二章 一、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 (一)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三)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条件 (四)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