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亦称为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Lymphocyte homing
2. 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
3.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有利于传递免疫信息,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至病灶。
第三章 ~ 第八章
1. Antigen 抗原 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一般具有免疫原形和抗原性两个重要特性。
2. Epitope 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又称为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3. Cross-reaction 交叉反应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4. Superantigen(SAg) 超抗原 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化学性质主要为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5. Adjuvant 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称为~。如卡介苗。
6. Mitogen 丝裂原 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一类淋巴细胞全部克隆,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广泛应用于体外集体免疫功能检测。
7. Antibody 抗体 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8.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攻膜复合物 由C5b6789n组成的复合物,可插入细胞膜,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9. Interferon(IFN) 干扰素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可分为Ⅰ型(包括INF-α,INF-β等)和Ⅱ型(INF-γ)。
10. CD分子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
11. cell adhension molecules(CAM) 细胞黏附分子 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识别,细胞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和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12.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结构十分复杂,显示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传统上分为Ⅰ、Ⅱ、Ⅲ类。Ⅰ、Ⅱ类主要参与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Ⅲ类主要参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
13. linkage disequilibrium 连锁不平衡 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14. haplotype 单体型 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检测单体型有助于从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搜寻HLA相匹配的器官移植供者。
第九章 ~ 第十四章
1.BCR 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模型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特征性标记,与Igα和Igβ形成复合物,B细胞通过其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免疫应答。
2.TCR T细胞抗原受体,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其作用是识别抗原,具有自身MHC限制性。
3.Th细胞 即辅助性T细胞,其表型为CD3+CD4+CD8-。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又可分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4.CTL 即细胞毒性T细胞,其表型为CD3+CD4-CD8+,能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发挥免疫应答作用。它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使靶细胞坏死或调亡。
5.TDTH细胞 即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属于Th1细胞,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应T细胞。它主要介导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渗出性炎症反应,因此,此类细胞又被称为炎性细胞。它的效应机制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6.APC 抗原提呈细胞 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包括专职的单核巨噬细胞、DC、B细胞等,和非专职的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7.专职APC 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提呈功能包括单核巨噬细胞、DC、B细胞等。
8.固有免疫应答 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9.等位基因排斥 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10.同种型排斥 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λ轻链基因的表达。
11.抗体亲和力成熟 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中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高亲和力的BCR ,仅仅使相应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此为~。
12.类别转换 抗体的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或同种型转换。其在抗原诱导下发生,并由Th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直接调节;其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区基因的重排。
13.记忆性T细胞 是指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当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第十五章 ~ 第十七章
1.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
2.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3.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其主要特征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5.Ⅲ型超敏反应 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6.Ⅳ型超敏反应 即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由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活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7.计划免疫 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