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本课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形成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第一课,主要反映1840年—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本课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后来中华民族的反封建、反侵略和反帝的抗争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本课不仅是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基础,同时也为专题三交代了背景,作了铺垫,在整个高中历史体系中地位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单元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
①要知道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及战争影响,也就是五次侵华战争及相应的条约。
②通过对列强侵华史实的分析,能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即哪些主权遭到了破坏。
③要能分析出列强的侵华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④要会总结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得出它的危害:使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过程和方法】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推进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在列强入侵的危害中感受民族危机的严重,体会“落后挨打”的教训,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强国之志。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危害;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确定依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可以展示出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同时也可以展示出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屈辱的,是一条基本线索。
突破策略:
1、让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五分钟时间,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多媒体上给出的简表;
2、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教学难点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的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确定依据: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理解。而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缺乏完整的分析和理解,难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突破策略:
1、概念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走进历史,感同身受。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初中阶段虽已经对侵华战争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对侵略危害没有作系统分析,再加上开卷考试所带来的弊端,因此本课着重对事件的危害、影响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新课标中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启发法和讨论法”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落实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3)比较教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二)学法指导
我决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具体的学法是:分析、讨论、评价、总结。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与板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我给出一段材料: 1984年,出访中国前,撒切尔的私人秘书致信英国外交部,称不愿意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英国外交部指出,这是其他西方领导人的普遍做法,但撒切尔拒绝。
思考:撒切尔夫人为什么不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老师指导分析: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曾发动了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然后结合时间轴,找出两条线,一条是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引入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我把本课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门洞开;第二部分是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两个子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勾画出列强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华民族陷于严重民族危机的轮廓。)
一、国门洞开
1、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以及多媒体给出的背景材料,对比中西方在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状况,找出列强侵华的原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图示法、史料研习法、比较教学法)
2、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国门洞开”部分,自主梳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1840年—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并分析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然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逐个分析每一个条约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图表,有利于让学生整体把握历次侵华战争,整体掌握列强侵华脉络及其危害。其中将中法战争及其《中法新约》做一个简单讲解。(初中历史没有涉及到中法战争,学生不太了解,需要老师的讲解)(图示法、讨论法、讲述法)
3、老师引导学生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慨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
4、列强侵华的危害。老师出示体现战争危害的典型图片资料,结合《日军旅顺大屠杀》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从而归纳出列强在人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危害。(史料研习法、图示法、讨论法)
5、老师利用史料,以鸦片战争为例,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分析: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史料研习法、讨论法)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结合“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危害以及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分析得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讲述法、讨论法)
2、老师在简要指出瓜分狂潮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时局图》和《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形象直观地介绍瓜分狂潮的具体概况,感受空前严重的中华民族危机。(图示法、讲解法)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找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内容、实质、结果和影响,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门户开放”政策。(讨论法、讲解法)
4、读史感悟:
最后,我希望可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严重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不断的变化和努力,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富强起来!
(三)自我检测(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本课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些列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门户开放”政策等 ,严重的践踏了中国的主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六、板书设计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 国门的洞开
1、 背景
2、 过程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危害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总结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
2、开始:三国干涉还辽
3、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过程与危害?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