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总课时数
制
定
教
学
目
标
的
依
据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内容多取材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现象其意图在于拉近化学与学生生的距离。同时考虑到作为科学探究的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探究的区别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关注的问题和角度。本单元各课题的安排在如何帮助学生由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和提升做一些新的探究。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
学
情
分
析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的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本质特征没有深刻认识。一些学生不易区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经常将两者混淆。通过两个简单的探究学生对化学学习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急切盼望自己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安全、规范、顺利得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还缺乏整体的认识和必要的训练。但学生有着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化学。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4.能初步区分物质描述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物质。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6.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7.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8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难点: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多媒体课件、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文字描述,到插图,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什么是化学和化学有什么用展开自主阅读,然后讨论,之后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绪言的教学。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导入
同学们,我在新学期送给大家一件礼物,那就是化学。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它能给你健康、快乐、平安、睿智,你相信这些吗?现在我们一起聊聊化学,看它究竟是什么?
你们已经学了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想象一下你心中的化学用来解决哪些问题呢?你希望化学研究什么问题呢?
二、什么是化学
课件展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演示魅力实验:
1. 向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2. 烧不坏的手帕
3. 用碘鉴别指纹
三、化学和人类的关系
讲述:任何学科,从人类认识它到运用它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化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开始无意识地运用化学,到近代人们认识化学,再到现在人们充分地利用化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
中化学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问:想一想,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
陈述: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大大改善了生存条件。在认识了火的基础上,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然后逐渐制造出了铜器、铁器、纸、火药等,于是在以后很漫长的一段时期里,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所以火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认识化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引导:从认识火以后,在很长时间里,
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经过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样人类与化学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经过研究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元素只有一百多种。那么,这一百多种元素是怎样构成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设问: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学们结合身边的现实想想,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件展示: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关注老师的话题
四人小组讨论3分钟
安排好组长、记录人,每人最少说一个,互相不要重复。
学生按小组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阅读课本,
参与教师的归纳讨论,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认真倾听
阅读教材第3—4页
思考,回答:
(1)人类发现和利用火。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思考,回答:
在英语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但是这些字母却能够组成许许多多的单词,同样这100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也可以构成许多种类的物质也就形成了丰富的世界。
积极讨论,列举化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具体表现。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练习作业设计
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请根据你对化学的了解,在课后写小短文《我与化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提醒学生可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进行网上自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学会归纳整理,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性质与变化的区分.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讲解、练习提高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利用教材的几组实验和生活相关的小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透过实验现象(色味态光热等),抓住变化的特征,从而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由于课程改革,化学与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可能会同步进行,有必要在化学课程学习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一些化学课中用的物理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演示实验
讲解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小结讲解:
第二课时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当堂检测(课件展示)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3、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评价及鼓励
四、 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的收获或认识?
倾听、思考、
阅读课本
【观察记录】实验1——4(教材第6页),并填写实验现象记录。
【讨论交流】这四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之处?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是否生成新物质
Ý补充设计Ý
阅读教材第7页“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内容,自学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
【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质,你能说说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思考,做题,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练习作业设计
1、 课堂作业:教材第10页第2、4题
2、 家庭作业:教材第11页第5题;预习课题2,用铅笔划出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具体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型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的报告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探讨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并初步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演示实验,共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本给出了两个探究活动,通过学习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其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第二探究活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可制成动画,并配以说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惊讶,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炼丹术士幻想通过炼丹发明长生不老药;炼金术士幻想通过点石成金,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黄金。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虽然都是脱离实际的,但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分离和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做出了贡献。
2、课前热身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为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
(3)化学实验有哪些用途呢?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呢?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从本课的实验入手,探究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讨论一个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师先演示蜡烛燃烧实验,提示有关注意点。
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谁的更合理
明确:
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以及加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的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发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第二课时
互动2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互动3——
通过上述2个实验的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当堂检测
写出蜡烛燃烧过程的现象。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①从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②探究活动完成后,应认真写出报告。
(2)方法归纳
实验前必须事先设计好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综合各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倾听
边听变看书
学生动手做并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下表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看谁做得快?)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分析
点燃前
颜色_________、状态________、形状_________、硬度_________、气味________,是否溶于水?沉浮?__________
燃着时
火焰分为________层,______层最明亮,________层最暗
一根火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1、说明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2、说明蜡烛含有哪些成分?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
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是否重新燃烧?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各自说明理由
阅读书本的实验内容后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册。
思考、交流、
思考归纳所学知识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
1、点燃前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2、燃着时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3、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1、实验方案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三、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练习作业设计
P16、 3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展示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2、初步学习和练习药品的取用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并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操作的规范性训练。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为主线,与纠正相结合。辅以多媒体课件。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自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
出示化学实验室全景图片。介绍化学实验室的情况,指出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着你探究化学奥秘。
2、课前热身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药品的取用原则、操作方法及注意点。训练学生的固体药品的取用技能
(2)四边互动
互动1——固体药品的取用
互动2——固体药品是如何存放
的?
演示【实验1-3】
把大理石装入试管中
把碳酸纳粉末装入试管中
互动3——液体药品的取用
老师:演示液体的倾倒
强调:
1、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上,防止药液沾污桌面。
2、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并要缓慢地倒,停止药液洒出。
3、拿细口瓶倒液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盖错瓶盖和药液跟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示范液体的量取
若仰视则读数将比实验值小,若俯视则读数将比实际值大。
演示滴管的使用
互动3——
老师:演示【实验1-4】
4、巩固练习
1、实验室里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不能用手 ,不要把鼻孔 , 不要品尝 。
2、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取用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说明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即液体用 毫升,固体只须 。
3、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4、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可用 夹取,取药品时,应先将瓶塞取下, 放在实验桌上。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5、将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将容器 ,将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物放入 后,再把容器漫漫地竖起来,是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落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6、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液体药品时,应先将瓶塞取下, 放在实验桌上。将瓶上贴标签的一面 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试管中。
7、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 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 ,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 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方法归纳:从实验操作中不断探索,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6拓展延伸
1、链接生活
链接一:烧菜时油瓶的瓶盖应怎样放?
链接二:观察家中的食盐、味精、醋等存放在什么容器中。
2、实践探索
实践活动:走进实验室,了解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
倾听,观看,明确学习内容
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和药品取用规则
通过对大理石的取用的观察,总结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明确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粒放入容器中,再把容器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通过对碳酸钠粉末的取用的观察,总结粉末药品的取用方法。明确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Ý补充设计Ý
讨论倾倒液体有哪些要点?
练习液体的倾倒
思考并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由两位同学到前面实际操练,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评价。
学生:看书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取用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把滴管放在________或__________.用过的滴管要立刻______________,注意滴瓶上的滴管不要___________.严禁用未____________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练习液体的滴加,可用水代替。
Ý补充设计Ý
观察实验现象
回忆,做题,回答
你本节的收获与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点
2、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点
3、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4、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练习作业设计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教学反思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对此进行了认真,严谨的示范,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在教学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习酒类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初步学会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的操作。
3、 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 点:掌握“物质加热”的主要基本操作。
难 点: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方法:亲历体验法、探究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归纳总结法。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
人们常用来加热的工具有哪些?
2、课前热身
实验时,用剩的药品应如何处理?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学习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通过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四边互动
互动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明确:
酒精灯的火焰的外焰部分最先碳化,说明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加热时应该用外焰部分加热。
互动2——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并用外焰加热。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讨论下列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明确: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
①试管中的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②试管外的水要擦干。
③用试管夹夹持,离试管口三分之一,手握试管夹的长柄。
④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要先预热,再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⑤热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老师:演示21页【实验1-6】
互动3——连接仪器装置?
演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互动4——如何洗涤仪器?
明确:
①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连洗几次。
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③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
老师:示范仪器洗涤方法。
4、 课堂练习
1)、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体积 ;夹持试管的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 处。加热时,先 ,然后用 。 试管口 。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2)方法归纳: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并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回忆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交流
学生:看书20页及图1-28,讨论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④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后,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⑤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学生:实验1-5用一根火柴放入火焰中,观察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Ý补充设计Ý
学生:按照课本21页图1-30的方法加热
①加热试管中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或自己?为什么?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③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刻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④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并记录。
学生阅读课本22页的文字及图片学习仪器装置的连接
Ý补充设计Ý
观察,操作方法,思考原理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如何直接用水洗?
②如何用试管刷刷洗?
③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呢?
学生:练习试管的洗涤
做题,回答
交流收获与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及注意点
四、连接仪器装置
五、仪器的洗涤
1、仪器的洗涤方法
2、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第23页1、2、3
教学反思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养5-6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助老师指导,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成功。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日
课题
绪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的研究内容2.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初步学习体会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难点: 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如何对单元知识进行科学的梳理。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与讲练结合
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