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之现代文拓展阅读部分一(18篇)附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341653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之现代文拓展阅读部分一(18篇)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之现代文拓展阅读部分一(18篇)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之现代文拓展阅读部分一(18篇)附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之现代文拓展阅读部分(18篇)附答案 一、  母亲   (1)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2)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于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3)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4)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  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对母亲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第(2)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第(3)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最后说“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诗《               》,这首诗也是表现伟大的母爱的,请把诗的题目填在横线上,你能写出其中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参考答案母亲     1.为了乞讨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2.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3.震惊、难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竟是自己的母亲。    4.对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而感到难过、惭愧、自责。    5.受到母亲无私的、伟大的爱的激励,良知有所发现。    6.《游子吟》  略 二、烛     (1)停了一整天电,月亮升起来时,还没送电来。饭菜虽然端上了桌,屋子里却黑蒙蒙的不能举著。     (2)我在桌斗里翻着,居然找到了一截蜡烛,。心想:“先吃饭吧,有这点烛,可以应付到来电啦。”     (3)火柴“嗤”的一声擦燃了,淡蓝色的火焰在烛芯上浮动了几下,橘黄色的火苗渐次升高。烛光是温馨的,晚饭吃得也很和谐。长久习惯于电灯的我,偶尔来到烛光下,感到别有一番情致,尽管没有电灯那么洋派阔气,那么炫人眼目,但它却是安详而温柔,沉着而自信的。     (4)饭很快吃完了,电仍然没有送来。珍惜着烛的馈赠,挽留着将逝的光明,我一边喝茶,一边借着烛光读书,翻翻新买来的散文选,文章大都是名家的旧作,语句的隼永是不必说的,其中许多揭示人生妙趣和总结生活哲理的地方也颇耐人寻味。叶圣陶先生说,体味生活中的甜味和苦味,“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什么是味呢?像眼前这截烛,本是无生命的,人们却偏偏从它身上品尝出“烛泪惜别”         的,“烛影摇红”的         ,“西窗共剪”的         ,“烛炬成灰”的         。物象的偶然,感情的骤发便是生活的味。生活的味总是百尝总鲜,韵味无穷啊!     (5)烛快灭了,一刚才还有几厘米的烛,此时已熔成一个火山口形的圆圈,烛芯危危,烛影幢幢,幽蓝的光迟迟不肯退去,反更鲜亮,它在生命的终点上奋搏着,是在留恋自己的生活。     (6)……     (7)烛光灭了,就有一缕细细的青烟在夜的空气中冉冉飘升,烛的躯体灭了,它留下了什么呢?“蜡炬成灰泪始干”,它为自己的不幸哭了吗?不曾。我想起一句名言:“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以个体的牺牲,去换取众生的存在,如果说有泪,那是业未竟、身先逝的遗憾之泪,是英雄泪。也许,它从来不曾想过要留下什么。正如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士兵、教师、服务员一样,只是平凡、辛勤地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留下什么。创造甚多,要求甚少。烛如此,人更应该如此啊!     (8)不欲留者留.欲留者失。这大概也是辩证法吧!其实,是非的衡量不在于留与不留,而在于留什么,不留什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样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硬骨;共产党人陈然烈士有“留得子胥豪气在”的壮怀;革命老人何香凝在给她丈夫廖仲/先生的诗中有“劝君莫惜头颅骨,留得中华史上名”的豪情。这些都重在一个“留”字。留者,与天地同在啊!我们的许多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们,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呕心沥血地创造,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战场、刑场、案头、试验室。舞台、画室等等,往往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之地。在他们失去生命时,精神却永存着,他们不就是人民中一支支光焰夺目的烛吗?     (9)夜渐渐深了,我缓步走上阳台,凭栏眺望,明月悬在天上,天地问,月光是无处不到的;山野田畴,城郭村舍,都沐浴在一片皎洁的月明中,更有那一点点、一团团、闪闪烁烁的灯光,那是使人无限眷恋的人寰,充满着勃勃生气。假如把一支微明的烛摆进这光的世界中,也许显得太渺小。     (10)烛是渺小的,然而,渺小并不可怜,可怜的是自卑;渺小也不可悲,可悲的是不懂得自己的价值。正因为烛懂得自己,才将自己的一点一滴都奉献给光明,从一开始就不假思索地工作,即使肝脑涂地仍燃烧不止。     (11)这天夜里,我睡得很香甜,做了一个光明温暖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支光焰熠熠的蜡烛。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隽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呕心沥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假思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第4段加横线的地方,选择恰当的词语,只写序号。     A.温柔    B.离情  C.至诚  D.意趣 3.仔细阅读第(4)段,扼要写作者的思路。 4.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结尾一段与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十分相似,请写出这篇文章的作者         ,题目《                           》 5.下列文章立意和作者意图不相符的一项(    )     A.渺小而不自卑,完全发挥自己的价值     B.为自己生命的短暂而惋惜流泪 C.燃烧自己,照亮别人D.奉献一切,精神永存  E.贡献甚多,要求甚少 二、参考答案烛     1. (1)指文中的语言意味深长。    (2)为了有所创造而费尽心思。    (3)形容做事迅速,为了奉献,不用多考虑    2.B、D、A、C    3.饭后借烛光读书——体会叶老在书中所说的人生之味——联系烛抒发自己对“生活的味”的感受    4.托物抒情杨朔 (荔枝蜜)    5.B  三、生命、生命! ①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②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③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④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⑤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主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     ⑦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塔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将着翅膀。每捞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⑧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大了解了。     ⑨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             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把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⑩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了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持翅和扑翅。       (11)你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12)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 内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徒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8)段写到:“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考答案生命。生命!  1.(1)几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觉惭愧不安。    (2)捋翅、拍打翅,都是无益地耗费劳力。    2.它打扰了我闲暇的心情,影响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赶走,它又飞回来,使我失去了耐心。    3.表现蜜蜂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4.小东西、生灵。    5.作者开始对蜜蜂是厌烦、憎恶,非把它置于死地不可;后来是可怜、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动。    6.从侧面写出蜜蜂伤势的严重,更突出蜜蜂顽强的生命力和我的内疚心情。    7.(1)作者被蜜蜂不屈不挠追求生存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震撼而生敬意。    (2)被蜜蜂的精神所感动而陷入沉思。    (3)为自己对蜜蜂的扼杀举动而深感内疚。8.不屈不挠求生存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9.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为自己几乎扼杀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 四、父亲的难题     (1)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2)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一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克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3)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效益吗?”     (4)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5)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6)“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与兔子较量。D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7)“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     (8)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它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E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 (9)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津津乐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重心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以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浪线画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呆望”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阵”能否改成“一眼”,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不得超过8个字)。 5.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认真阅读(6)、(7)、(8)段,理解D句、E句能否对调,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表现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联系你的生活用70字左右谈一谈。 四、参考答案父亲的难题 1.(1)指父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2)爸爸对保罗不注意听话而不满,又话语诚恳而有分量,情意深长地提醒他 (3)指爸爸当时脸上的表情没办法说出和描述出来 2.第(1)段的“父亲喜欢……和别的故事<I>&#</I>8226;。第(2)段小保罗记得……叫人腻味。    3.认真思考的意思。不能,因为“一阵<I>&#</I>8226;表明小保罗思考时间较长,与“呆望”吻合,而“一眼”时间短与<I>&#</I>8226;呆望”矛盾。    4.乌龟踏实有韧性 乌龟靠的是运气    5.我没有说你会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赛跑中会像兔于那样躺下睡觉。    6.不能,从(6)(7)(8)父子对话的要点看D句是证明(6)段中<I>&#</I>8226;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这句话的理由,而E句是用来反驳(7)段中“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这句话的。    7.JL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样。    8.文章通过父子两代人对故事“龟兔赛跑”中乌龟取胜的原因的不同理解而展开的辩论,说明当代社会两代人的思维方法的不同。    9.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想必同学们会有很多话要说,只要联系自己,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五、渡工与老师 ①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到: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在此献身。 ⑤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字。第二天,他又出了一道作文题,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文,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远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作过。” ⑧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了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通电。 ⑨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交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札,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处有厚厚的老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⑾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了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隔的时间是多少年?文中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   从这组句子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7)段中“这篇文章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8)段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了一箱蜡烛”这里蕴涵了老师的什么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10)段“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了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第(1)段文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渡工与老师参考答案     1.学生写作文与老师批作文;举行大桥奠基仪式。 时间相隔十多年 老师2.排比 拟人(1)渡工的职业是辛苦的 (2)为了渡口的需要,渡工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表现渡工的敬业与献身精神。    3.学生心目中已把老师的形象寄寓在渡工的形象之中了,他们的敬业与献身精神是一致的。    4.(1)老师理解了学生文中那句话的含义;(2)为自己的工作被学生理解而欣慰并受到鼓舞,决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5.渡工 老师自觉地以渡工为榜样,学习他的敬业精神与献身精神,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6.表示自己对老师的感谢与尊敬。7.老师说<I>&#</I>8226;自己像技工”,是因为老师已自觉地以富有敬业与献身精神的渡工为榜样战斗在教育战线上,渡工说<I>&#</I>8226;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是因为渡工也在向老师学习他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渡口摆渡,不擅离职守,他所以说他不如老师是渡工自谦的说法。同时社会上人们认为老师的职业是传授知识、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是树人的职业,所以更伟大。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  六、相逢      我挺着胸,昂着头,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过。      不时有人向我投过羡慕的目光。我知道,这是我的校徽吸引着他们——要知道是全国名牌大学哩。      天真热,口渴了,买根冰棍。     “同志,买根冰棍。”我走到一个冰棍箱前,递上钱。     “是你,刘建!”卖冰棍的女青年居然喊出我的名字。     啊,原来是她,我中学时的同学王敏。     几年未见,今日相逢,很有感慨。     “怎么,你考上大学了?”这句话,既惊喜,又羡慕。 “七七年考上的。”我并不掩饰内心的得意。记得在中学时,在班级,她总是考第一名,我怎么用功也只是第二名,一直不服气。可如今——我感到了两人间的距离。  “你现在做什么?”好像是明知故问,话一出口,我自己也觉得不妥。  “待业青年,卖冰棍。”她不卑不亢,却微笑着。  “呢,为啥没考大学?”   “准备考了,偏赶上那几天,病倒了。”  不幸。一件偶然的小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沉吟了一下,说。  “机会还是有的,你基础很好,自学也可以成材嘛。”  是安慰,是怜悯,还是鼓励?我也说不清。  “你学什么专业?”她一面给人拿冰棍,一面漫不经心地问。是满不在乎,还是故作镇静,真猜不透。  “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  “哎呀,太巧了!有个杨天民教授,他在校吗?”她突然兴奋地问。  “怎么,你认识杨天民教授?”杨天民是全校师生敬仰的老教授,她居然打听起他来,真让我惊惑不解。 “我考上了他的研究生,今天才接到的通知。”她平静地说。  我愕然了,霎时间,看到了我同她之间真正的距离……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成语。 (1) 川流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卑不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虽然短小,但情节曲折,请用六个简短的语句概括它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两个人物,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________                                                                        5.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两个人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对“我”(刘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她”(王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相逢参考答案     1.(1)形容路上行人、车马等来往不断。    (2)王敏当时既不自卑也不高傲。 2.(1)我戴着名牌大学的校徽走在路上招来人们羡慕的眼光。    (2)与卖冰棍的中学同学相逢。   (3)从对话中感觉她如今和我的差距。    (4)得知她没考大学的原因深有感触。    (5)她打听杨天民教授让我惊惑不解。    (6)我看到我与她真正的差距。    3.通过写我与中学女同学相逢后的对话,发现自己与她之间真正的距离。 4.我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5.指思想上的差距和学历上的差距。    6.A.批评我的浅薄和自傲的缺点。B.赞扬她的谦逊与自强的品质。七、我的房东 (1)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2)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3)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4)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他做过鱼、肉。鸡、鸭等荤菜。 (5)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种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6)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住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7)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来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8)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 (9)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的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10)这是我在留学期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11)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12)于是,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日:“出门散步”。 (13)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桶,我懂得了                                                                                                 2.文中第(1)段写到“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的“独特”体现在哪? (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2)段和(3)(4)(5)段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8)段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其中“惊讶、犹豫、脸红”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理解第(9)段的内容,结合加点词义的理解,分析房东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