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 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 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变化并绘图如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3.下列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②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③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④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输入下一个营养级是伴随着有机物的转移进行的 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可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①
②
③
④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5.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
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6.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食肉的“黑鱼”,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7.若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发展,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人类决定种养生物的种类 B.由人类进行播种、施肥
C.经常进行锄草、松土、治虫等田间管理 D.延长食物链,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8.一般地说,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的个体数量将依次( )
A.递增 B.递减 C.不能确定 D.不变
虫
9.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
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草
鸟
C.y=20ax+5x D.y=100ax+10x
10.如果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能量传递效
率为10%,那么请分析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28千克 B、10千克 C、110千克 D、280千克
1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未发生变化
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
别为M1、M2,则下列4项正确的是( )
A.Nl·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
13.如图5—6,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两条食物链是:如果大量捕食青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蛇的数量大大增加
B.虫害严重,水稻减产
C.老鼠大量增加,危害粮食
D.青蛙减少,维持了生态系统平衡
14.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在中上层,乌鱼在底层。这反映了
A、种群密度 B、种群空间特征 C、生态系统的成分 D、群落结构
15.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o.25kg要吃2kg昆虫,
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 0.025%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就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就越多
1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利用
18.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鱼 水鸟。假设水鸟只依靠吃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每增加体重1千克,至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浮游植物量为( )
A.50千克 B.125千克 C.625千克 D.1000千克
19、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门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0kJ B、106 kJ C、2×106kJ D、106-2×106kJ
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1.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
家畜
食用菌
蚯蚓
太阳辐射
排泄物、杂屑(肥料)
产品输出
产品输出
产品输出
籽实
秸杆
(饲料)
粪屑
杂屑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B.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每一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生产环节的增多,最终也增加了废物和污染
2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24.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 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25、“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诗经·小雅·小宛》),这句话含有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
26、图中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B.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D.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27、右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是( )
A.d>b时,M与N的中间竞争激烈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D.当M呈“S”型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
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2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29.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 B.400只
C.200只 D.300只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 )
31.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则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的方框面积表示能量 的大小)
32.自然种群中,种群增长到一定时间后,数量趋于稳定状态,此时
A.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难以估计
33、下图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34、实行计划生育的最终目的是降低()
A、出生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种群密度
35、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KG)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KG)
①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0
2
1 000
②
淡水湖泊
鲫鱼
10 000
35
3 600
③
山地
甘草
1 000
20
300
④
滩涂
沙蚕
10 000
30
500
A.② B. ① C. ④ D.③
36、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行政班 教学班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下图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
(2)能量流动特点是 、 。
3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利用图中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图中 为分解者。理由是 。
(3)图中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 。
(4)⑿的能量最多时只有④的能量的几分之几?
(5)B属于 动物,它的粪便中的能量会被 利用,通过过程 表示。
39.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 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 阳辐射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 。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 利用。
40.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的全面丰收。下图是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还必须有 等生物作为 。
4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常用 。某同学采用此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下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结果是 。
(2)动物---常用 法。某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捕鸟30只,其中灰雀5只,标记后放回,再捕获30只鸟,其中有两只被标记的灰雀和6只没标记的灰雀,该区灰雀种群总个数为 ,和实际相比会偏 (大、小)。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 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每分裂一代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
42.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 结构。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B
B
C
C
D
B
C
D
D
A
B
D
C
C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A
C
B
B
C
B
C
D
A
C
B
A
C
C
A
D
D
B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 (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 ⑥
39、(1)A(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 未被利用 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 (2)稻、桑 (3)细菌、真菌 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法 20只 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B
B
C
C
D
B
C
D
D
A
B
D
C
C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A
C
B
B
C
B
C
D
A
C
B
A
C
C
A
D
D
B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 (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 ⑥
39、(1)A(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 未被利用 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 (2)稻、桑 (3)细菌、真菌 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法 20只 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B
B
C
C
D
B
C
D
D
A
B
D
C
C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A
C
B
B
C
B
C
D
A
C
B
A
C
C
A
D
D
B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 (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 ⑥
39、(1)A(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 未被利用 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 (2)稻、桑 (3)细菌、真菌 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法 20只 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高一生物周练习(5.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B
B
C
C
D
B
C
D
D
A
B
D
C
C
B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A
C
B
B
C
B
C
D
A
C
B
A
C
C
A
D
D
B
37、(1)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散失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8、(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3)⑦ (4)1/25 (5)植食性 E(分解者) ⑥
39、(1)A(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散失 未被利用 分解者
40、(1)稻、桑固定的太阳能 (2)稻、桑 (3)细菌、真菌 分解者
41、(1)样方法 8株 (2)标志重捕法 20只 大(3)1
42、(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