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及典型例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16907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及典型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及典型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 实数 ★重点★ 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 B.1/a中,a≠0; C.0<a<1时1/a>1;a>1时,1/a<1; 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 实数的运算 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第二章 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0;②a<0时, >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二、 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 = (m≠0)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 · = ;② ÷ = ;③ = ;④ = ;⑤ 技巧: 5.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a+b)(a-b)= (a±b) = 7.除法法则:⑴单÷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 ; ; (a≥0,b≥0); (a≥0,b>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 ;B. ;C. . 11.科学记数法: (1≤a<10,n是整数= 数与式典型例题 一、 数与式 1、 已知a-b=1,b+c=2,则2a+2c+1= 。 2、 当x 时,。 3、 若,则= 。 4、 9.30万精确到 位,有效数字有 个。 5、 已知A、B、C是数轴上的三点,点B表示1,点C表示-3,AB=2,则AC的长度是 。 6、 P点表示2,那么在数轴上到P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7、 的平方根是 。若(-3)2=a2,则a= 。 8、 某人以a千米/小时的速度由甲地到乙地,然后又以b千米/时的速度从乙地返回甲地,则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 。 9、 完成某项工作,甲独做需a小时,乙独做需b小时,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的80%需要的时间是 。 10、 洗衣机每台原价为a元,在第一次降价20%的基础上再降价15%,则洗衣机现价是 元。 11、 若表示一个整数,则整数x可取的值的个数是 。 1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k,3,化简= 。 13、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是( ) A.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有0 B.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0 C.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1和0 D.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 14、化简可得( ) A. B. C. D.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 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 ;⑵若 , ,…, ,则 (a—常数, , ,…, 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 ;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⑵若 , ,…, ,则 (a—接近 、 、…、 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 、…、 较“小”较“整”,则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统计初步典型例题 1、某校三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树如下:10,x,8,已知这组数据只有一个众数且大小等于中位数,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第四章 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 内容提要☆ 一、 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 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 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直线形典型例题 1、 如图,在由24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三角形的网格中,点P是正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4题图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和点B(0,),点C在坐标平面内。若以A、B、C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底角为30°,则满足条件的点C有 个。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 。 4、如图,线段OD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a上,以OD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在直线a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 个。 5、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长为 。 6、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24cm,斜边上的中线长为5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 7、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3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为 。 8、在等边三角形ABC外有一点D,满足AD=AC,则∠BDC的度数为 。 9、已知两数4和8,试写出第三个数,使这三个数中,其中一个数是其余两个数的比例中项,则第三个数是 。 10、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区域面积为5cm2的地方代表实际面积是 。 11、在△ABC中,AB=8,AC=6,点D在AB上,AD=2,点E在AC上,且△ADE与原三角形相似,则AE= 。 12、如图,DE∥AB,DF∥AC,若S△DEC=4,S△BDF=9,则S△ABC= 。 13、Rt△ABC中,∠C=90°,AC=6,BC=8,在Rt△ABC中作一个内接正方形,则该正方形的边长是 。 第12题 第14题 14,将三角形张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那么BF的长度是 . 15、 若P为△ABC所在平面上一点,且∠APB=∠BPC=∠CPA=120°,则点P叫做△ABC的费马点。 (1) 若点P为锐角△ABC的费马点,且∠ABC=60°,PA=3,PC=4,则PB的值为 。 (2) 如图,在锐角ABC外侧作等边△ACB',连结BB'。 求证:BB'过△ABC的费马点P,且BB'=PA+PB+PC. 16、 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两边长是方程x2-6x+8=0的根,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 17、 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后得到△P'AB,则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为 。∠APB= 。 三、 四边形 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有关定理: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四边形典型例题 1、A'、B'、C'、D'是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若ABCD是一般的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是 ;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是 ;若ABCD是等腰梯形,则四边形A'B'C'D'是 。若ABCD是矩形,则则四边形A'B'C'D'是 。若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则四边形A'B'C'D'是 。 2、如图,在梯形ABCD中,AB∥BC,AD=2,BC=4,点M是AD的中点,△MBC是等边三角形。动点P、Q分别在线段BC和MC上运动,且∠MPQ=60°,当动点P、Q运动到 时,以点P、M和点A、B、C、D中的两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且平行四边形有 个。 3、 如果平行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平分线能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 。 4、 P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的边DC上任一点,且PE⊥DB于E,PF⊥CA于F,则PE+PF的长是 。 5、下列命题中:①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②如果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它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③在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6、 如图5所示,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和EF,点M,N,E,F分别在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EF,则MN⊥EF;小亮认为若MN⊥EF,则MN=EF。你认为谁说得对? 7、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B=90°,AD=3,BC=5,AB=1,把线段CD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到DE位置,连结AE,则AE的长为 。 第五章 方程(组) ★重点★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的有关应用题(特别是行程、工程问题) ☆ 内容提要☆ 一、 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2. 分类: 二、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 1.a=b←→a+c=b+c 2.a=b←→ac=bc (c≠0) 三、 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成1→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⑴基本思想:“消元”⑵方法:①代入法 ②加减法 四、 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平方法(注意特征) 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 ⑶公式法: 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 3.根的判别式: 4.根与系数顶的关系: 逆定理:若 ,则以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5.常用等式: 五、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 1.分式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 ) ⑷验根及方法 2.无理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 )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 六、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⑸解方程及检验。 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二常用的相等关系 1. 行程问题(匀速运动) 基本关系:s=vt ⑴相遇问题(同时出发): ⑵追及问题(同时出发): 若甲出发t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处追上甲,则 ⑶水中航行: ; 2. 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溶液=溶质+溶剂 3.增长率问题: 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5.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三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 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而不是abc。 四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又如,x与y的差为3,则x-y=3。五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方程典型例题 1、,则x= 。 2、若关于x的方程(m2-1)x2-2(m+2)x+1=0有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3、某商场的服装按原价的九折出售,要使销售总收入不变,那么销售量应增加 。 4、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无解,则a= 。 第六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 内容提要☆ 1. 定义:a>b、a<b、a≥b、a≤b、a≠b。 2.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x<b、ax≥b、ax≤b、ax≠b(a≠0)。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 不等式的性质:⑴a>b←→a+c>b+c ⑵a>b←→ac>bc(c>0) ⑶a>b←→ac<bc(c<0) ⑷(传递性)a>b,b>c→a>c ⑸a>b,c>d→a+c>b+d.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不等式典型例题 1、 如果不等式(a-1)x>a-1的解集是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2、 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 3、一辆公共汽车上有5a-4名乘客,到某一车站有9-2a名乘客下车,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 4、用锤子以相同的力将铁钉垂直钉入木块,随着铁钉的深入,铁钉所受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当未进入木块的钉子长度足够时,每次钉入木块的钉子长度是前一次的。已知某铁钉被敲击3次后全部进入木块(木块足够厚),且第一次敲击后铁钉进入木块的长度是2cm,若铁钉的总长度为a cm,则a的取值范围是 . 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只有4个整数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第七章 相似形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内容提要☆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第二套: 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2.对应周长…;3.对应面积…。 三、相关作图 ①作第四比例项;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⑴ ⑵ ⑶ 3.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第八章 函数及其图象 ★重点★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内容提要☆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4.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二、函数 1.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三、几种特殊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 1. 正比例函数 ⑴定义:y=kx(k≠0) 或y/x=k。 ⑵图象:直线(过原点) ⑶性质:①k>0,…②k<0,… 2. 一次函数 ⑴定义:y=kx+b(k≠0) ⑵图象:直线过点(0,b)—与y轴的交点和(-b/k,0)—与x轴的交点。 ⑶性质:①k>0,…②k<0,… ⑷图象的四种情况: 3. 二次函数 ⑴定义: 特殊地, 都是二次函数。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 用配方法变为 ,则顶点为(h,k);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 ⑶性质: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 4.反比例函数 ⑴定义: 或xy=k(k≠0)。 ⑵图象:双曲线(两支)—用描点法画出。 ⑶性质:①k>0时,图象位于…,y随x…;②k<0时,图象位于…,y随x…;③两支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但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 四、重要解题方法 1.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列方程[组]求解)。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要合理选用一般式或顶点式,并应充分运用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特点,寻找新的点的坐标。如下图: 2.利用图象一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的k、b;a、b、c的符号。 1、 函数典型例题 1、如图是一个由正方形ABCD和半圆O组成的封闭图形,点O是圆心。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弧BC和线段CD匀速运动,到达终点D 。运动过程中OP扫过的面积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2、 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3≤x≤6,相应的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 -5≤y≤-2,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 3、 函数y=ax2-ax+3x+1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则a= 。 4、 已知,则y的取值范围是 。 5、 若直线y=3x+k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4,则常数k的值是 。 6、 的最大值是 。 7、 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抛物线顶点为D,当△ABD是Rt△时,则k= 。当△ABD是等边三角形时,k= 。 8、 已知点A(x1,y1)与点B(x2,y2)在双曲线上,且k<0,若x1>x2,则y1与y2的关系是( ) A. y1>y2 B.y1<y2 C.y1=y2 D.y1与y2的大小不确定。 9、 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 。 10、 已知A(-3,4)、B(n,-3)是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则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是 。 第九章 解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 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 30° 45° 60° 90° sinα cosα tgα / ctgα / 3.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 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 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 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 俯、仰角: 2.方位角、象限角: 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解三角形典型例题 1、 锐角α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终边上有一点P(2,y),若 sinα=,则y= 。 2、 若,则锐角α的范围为 。 3、 若坡比,则坡角为 度。 4、 两根宽为1cm的带子相交成锐角α,则重叠部分面积为 。 5、 如图,∠AOB是放置在正方形网格中的一个角,则cos∠AOB的值是 。 第十章 圆 ★重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 (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 等) 六、 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 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 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平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 基本图形 十、 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圆典型例题 1、 在半径为1的⊙O中,弦AB、AC的长分别是、,则∠BAC的度数是 。 2、 在Rt△ABC中,∠C=90°,AC=3,BC=4。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斜边只有一个公共点,则R的值为 。 3、 半径为R的两个等圆外切,则半径为2R且和这两个圆都相切的圆有 个。 4、 若⊙O是△ABC的外接圆,OD⊥BC,∠BOD=48°,则∠BAC= 。 5、 半径为5cm的⊙O中,弦AB∥CD,AB=6cm,CD=8cm,则AB和CD两弦的距离为 。 6、 内切两圆的半径分别是9cm和R,它们的圆心距是4cm,则R= 。 7、 已知点O到直线上一点P的距离为3cm,圆O的半径为3cm,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 8、 在⊙O中, ,则弦AB和弦CD的关系是( ) A、 AB=2CD B、AB>2CD C、AB<2CD D、AB与CD不可能相等 9、 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弦AD、BC交于点P,若CD=3,AB=4,则tan∠BPD= 。 10、 P(x,y)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若x,y都是整数,则这样的点共有 。 下列命题中:①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②平分一弦的直径垂直于该弦;③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④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其中直命题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1、 如图1所示,AB是⊙O的直径,AD=DE,AE与BD交于点C,则图中与∠BCE相等的角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 如图2所示,半径为1,圆心角为60°的扇形纸片OAB在直线L上向右做无滑动的滚动,且滚动至扇形O′A′B′处,则顶点O经过的路线总长为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