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除法
一、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 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 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二、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3、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 教学的难点。
三、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3、填一填,说一说。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
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竖式计算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18÷6=3(盘)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
五、作业
教学反思: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第二课时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3.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
教学重点: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二、操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
2.认一认,想一想。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操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13÷4=3(个)……1(根)
答:13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五、作业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第三课时 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五、作业
教学反思: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课时 分草莓(试商方法)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清错在哪里,错误原因。
三、完成练一练
第1题.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第2题.体会试商过程
第4题。改错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五、作业
教学反思:困惑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要一一回答吗?如果回答了,就影响了课程的继续进行;如果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是否又影响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怎能样处理较好?
第五课时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交流时围绕:你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或花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
(3)列式: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3、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 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租船
22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五、作业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我都表扬了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六课时 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教学重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先圈一圈,再在算式填空、计算。
2. 第2题,填表格,体会被除数与商的变化。
3. 第3题,竖式计算,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4. 第4题,鼓励直接写出得数,再连线。
5.第5、6题解决实际问题。
先提问: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 第7题,启发学生寻找规律,5颗珠子为一组。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2、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18÷□=□……□ 18÷□=□……□
18÷□=□……□ 18÷□=□……□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20÷6 34÷4 30÷7 27÷3
五、作业
第二单元 方 向 与 位置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 “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二、新授
1) 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2) 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北
东
操场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练一练
完成p16的练一练1~5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五、作业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对本节课的时间控制的不好,关于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没有讲解。课堂评价在本节课体现的还不够充分,课堂评价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在教学本节课中“猜方向”游戏可每组喊一个,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再对各组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即时的评价,这样则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17-18 “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3) 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1)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2)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1、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2、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3、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4、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5、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1、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辟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2、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叙万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教学难点: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并能识别各数位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P19-21数一数(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法学法:迁移类推,演示交流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
⑵教具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
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时 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提高“拨一拨”、“数一数”等具体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观察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互补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挂图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填一填
教学反思:这节课存在的差异,第一,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第二,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比大小
出示表格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 )<( )<(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 练一练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1) 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 独立思考
(2)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p28~29练一练1~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第五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