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编号:__________
课件六上语文17《盼》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课件六上语文17《盼》
目录
一、教学内容
1.1 课文内容概述
1.2 文本分析
1.3 教学内容分解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
3.2 教学重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
4.2 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5.2 自主学习
5.3 课堂讲解
5.4 互动交流
5.5 巩固练习
5.6 小结与反思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内容设计
6.2 板书结构设计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设计
7.2 作业布置与批改
八、课后反思
8.1 教学效果评价
8.2 教学方法调整
8.3 学生学习反馈
九、拓展及延伸
9.1 课文相关知识拓展
9.2 课堂活动延伸
9.3 家庭作业拓展
教案如下:
一、教学内容
1.1 课文内容概述:《盼》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小女孩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愿望,以及她在等待下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1.2 文本分析: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1.3 教学内容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分析、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4.2 学具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回忆起下雨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5 巩固练习: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内容设计:课文、生字词、主人公心理变化;
6.2 板书结构设计:居中,生字词和心理变化分两边。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设计:抄写生字词,回答问题,进行课文情感体验;
7.2 作业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
8.1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
8.2 教学方法调整: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8.3 学生学习反馈: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
九、拓展及延伸
9.1 课文相关知识拓展: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9.2 课堂活动延伸:组织类似的课文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9.3 家庭作业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
1.1 课文内容概述:《盼》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展现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的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并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课文中,小女孩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愿望以及她在等待下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
3.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课文。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需要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雨声,让学生回忆起下雨的情景,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5.4 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内容设计:课文、生字词、主人公心理变化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设计: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回答问题,进行课文情感体验等,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
8.2 教学方法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及延伸
9.1 课文相关知识拓展: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9.2 课堂活动延伸:教师可以组织类似的课文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9.3 家庭作业拓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在讲解课文时,使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提问时,语调要温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要给学生压力。
二、时间分配
2. 在课堂讲解环节,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三、课堂提问
1.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
四、情景导入
1. 通过播放雨声,让学生回忆起下雨的情景,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案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板书设计上,简洁明了地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在课堂活动延伸上,组织类似的课文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附件及其他补充说明
一、附件列表:
1. 多媒体课件
2. 黑板
3. 粉笔
4. 课本
5. 练习本
6. 文具
7. 课文剧表演剧本
二、违约行为及认定:
1. 未能按照合同规定时间提供教学工具和材料。
2. 未能按照合同规定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3. 未能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课堂活动延伸和作业设计。
4. 未能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课后反思和教学方法调整。
三、法律名词及解释:
1. 违约行为:指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行为。
2. 教学内容: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点和教学任务。
3. 教学目标: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和目标。
4. 教学难点与重点:指教学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的内容。
四、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遇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 遇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来帮助学生理解。
3. 遇到教学工具和材料不齐全的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并检查教学工具和材料。
4. 遇到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问题,可以尝试调整教学方法并寻求其他教师的建议和帮助。
五、所有应用场景:
1. 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 适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适用于教师对教学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和运用。
4. 适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的调整和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