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密………………………………封………………………………线…………………………………………………
学校________ 姓名______ 分数____
小学数学新课标试题
一、填空: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四大方面。
3、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 生成 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的关系、合情推理与 演绎推理 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 教学手段多样化 的关系。
4、课标实验教材中“时间单位”与“质量单位”属于 数与代数 学习领域的内容;“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属于 统计与概率 学习领域的内容;“正比例反比例”属于 数与代数 学习领域的内容;“比例尺”属于 图形与几何 学习领域的内容。
5、新《课程标准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7、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8、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9、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10、《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一学段结束时,对“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的速度要求是:每分8~10题;对“百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口算” 的速度要求是:每分3~4 题。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1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 生长点 与 延伸点 。
二、选择题:
(一)单选
1、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5、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6、“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7、 《标准》安排了( ② )个学习领域。①三个②四个③五个
8、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②)个阶段。①两个②三个③四个④五个
9、下面对“数学思考”的要求,( ② )是第二学段的目标。
①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③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 C 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A B C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 B C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 A B C D )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BC )。
A 组织者 B 引导者 C 合作者
7、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AB )
A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B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C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
9、课程资源包括( ABCDE )。
A、文本资源 B、信息技术资源 C、社会教育资源
D、环境与工具 E、生成性资源
10、教学中,呈现内容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现实,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ABD )。
A、生活现实 B、 数学现实 C、社会现实 D、其他学科现实
三、判断:
1. 《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
2.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 )
3.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
4.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 )
5.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 )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 )
7.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 )
8. 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 )
9. 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 )
10.学生学习不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
三、简答题
1、李老师在讲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教学理念?答:①算法多样化;②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2、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答: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数学课程标准的十大核心词是什么?
答: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为了小学数学的发展,课标(修改稿)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四基”分别是什么?
答:“四基”包括 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思想 、 基本活动经验 。
5、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那四方面的能力(简称“四能”)?
答:“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