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新学生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语文成绩也参差不齐。因此,初一学年上班学期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多阅读多积累,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备课组目标
1、结合学校课程统整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力争使每位老师上的每节课成为高效课堂,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切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赏析。加强学生辅导工作,加大培优力度。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力争人人成为研究性、学术性老师。
4、创建和谐备课组,虚心学习,无私互助,群策群力,共同提升每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备课组内的互相听课和评课,坚持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听课后及时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加强“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要求师徒互相听课,定期研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统整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检查。
认真做好备课、听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七认真”工作的常规检查。进度统一,作业统一。
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上出自己的特色。
切实地听好每一堂课,取长补短。
第八、加强备课组的建设。
备课组活动以加强教法、学法和专题的研究为主,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备课组按“四定”开展活动(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及时做好签到和活动记录(活动记录要详细)。备课组要加强学习,及时了解教改信息,使教师们评价课堂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为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实践,组织教师人人上好专题研究课 。
五、分月工作安排:
9月份:
1.教师超前备好一周的课并检查。
2.制订好教学计划和学期进度表;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积极探讨学案的设计,切实引导学生预习;
5. 开设亮相课或研讨课,虚心求教。
10月份:
1.做好期中考试的复习与总结工作;
2、组织硬笔书法竞赛。
3、检查作业量以及作业批改情况。
11月份:
1.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开好质量分析会;
2.组内每人开设研讨课,并组织好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
12月份:
1.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
2.做好提优辅差工作,尤其是后进生的辅差工作;
3.举办“走进图书馆”的手抄报竞赛;
1月份:
1.做好期末复习工作;做好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2.做好学期总结工作;
3.安排好学生的寒假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