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310185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有些教师不会板书,学生记录起来很麻烦。我用表格形式整理一番,大家看看有没有好效果。老师和同学们研究研究吧。课堂板书、学生笔记。老师和学生的完美记录。 第一编 高中物理的 科学思想方法 表1、位移与路程 物理量 定义 意义 性质 对应量 图示 关系 位移 物体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表示位置的变化 矢量 平均速度 A B 只有在同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路程 物体运动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实际路径 标量 速率 表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速度 定义 定义式 特例 对应量 瞬时速度 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匀变速运动 时刻 平均速度 质点在一段时间的运动速度 时间,位移 表3、加速度的几个公式对比 加速度 式子 物理意义 定义式 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即速度的变化率 决定式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即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特例 匀变速运动 常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sn、sm为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 圆周 运动 是变量;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对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简谐 运动 单摆 弹簧振子 是变量,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表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物理量 意义 公式 性质 说明 位移 表示位置的变化 Δs=s2-s1 都是 矢量 三个物理量没有必然的关系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速度 表示位置变化的快慢,即运动快慢 加速度 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变化率 表5、物体的运动状态 状态 特点 种类 运用规律 平衡状态 静止 匀速运动 a=0 共点力平衡 ∑F=0 力矩平衡 ∑M=0 加速状态 匀变速运动 a= 常量 即a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 非匀变速运动 a= 变量 变加速直线运动 动能定理 变加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W合=△EK 表6、运动学的两类图线 运动情况 图线 物理意义 匀速直线 t s t v 速度v一定,s∝t,s-t图线的斜率k表示速度;k>0表示沿正方向运动,k<0表示沿反方向运动 v-t图图线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匀变速直线 t v 加速度a一定,v∝t,v-t图线的斜率k表示加速度;k>0表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k<0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表7、匀变速运动的重要考点 条件 实验考点 位置中点的速度 位置中点速度大于中间时刻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的速度 初速为零 vt∝t 初速为零 相邻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s1:s2:s3=1:3:5 s∝t2 相邻等位移内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1:(): 表8、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 摩擦力 状态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特点 静摩擦力方向判定 滑动摩擦力 相对运动 粗糙 接触 有弹力 有相对运动 沿着接触面 与两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F=μFN 系统可以产生内能 Q=f动S相 可做动力阻力正功负功零功 定义判定;平衡方程判定;牛顿第二定律判定; 牛顿第三定律判定; F合=ma 静摩擦力 相对静止 有相对运动趋势 与两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合=0 有最大值 不能产生内能 F合=ma 表9、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两种力 研究对象 定义 不同点 相同点 作用力 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 两物体间相互作 用的一对力 ①同性质 ②同产生③同消失 ③作用于不同物体 等大 反向 同直线 一对平衡力 一个物体 同物体所受的相互平衡的一对力 ①不一定同性质 ②不一定同生同灭 ③作用于同一物体 表10、物体的平衡条件 平衡 研究对象 特点 状态 平衡条件 不同点 关健 方法 共点力平衡 小物块 质点 各力交于 —点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F=0 某个力必定跟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 分析受力画受力图 合成法 正交分解法 力矩平衡 杆、棒 (有轴) 各力不都交于点 静止 匀速转动 ∑M=0 顺时针的合力矩必等于逆时针的合力矩 定转轴 找力臂 求力矩 求力矩的代数和 表11、牛顿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 内容含义 说明 牛顿第—定律 ①指明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原因 ②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指出了力和加速度的定量关系即:∑ F=ma 定量说明了加速度的决定因素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牛顿第三定律 指出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同生同灭,同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表12、超重与失重 状态 定义 两种情况 关系 特点 生物效应 超重 弹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向上 加速向上运动 F弹=mg+ma 重力mg 不变 飞机飞船上 血液下流,头晕眼花 视物不清 减速向下运动 失重 弹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向下 加速向下运动 F弹=mg-ma 当a=g时 完全失重 F弹=0 血液上流下肢麻木脑受压迫 减速向上运动 表13、质量与重量 物理量 性质 称量工具 关系 不同点 共同点 质量 标量 天平 G=mg 由物体本身定 在卫星和牢宙飞船上因完全失重天平和测力计都不能测对应量 重量 矢量 测力计 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表14、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 说明 遵循规律 研究方法 要求 注意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 图示法 大小,方向,单位,作用点,标度 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某一分力 |F1-F2|≤F合≤F1+F2 作图法 作平行四边形,计算 公式法 力的分解 作图法 根据效果分解 正交分解法 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 表1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研究方法 运用规律 范例分析 说明 运动的合成 ①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③每个分运动遵循各自的运动规律 船匀速渡河是两个匀速直线运 动的合成 ①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②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③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④一个匀速运动和一个加速运动合运动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 竖直上抛运动是向上匀速运动 和向下自由落运动的合成 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运动的分解 表16、各种抛体运动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抛体运动 特点 条件 研究方法 运用规律 自由落体 只受重力作用 加速度为g,方向向下 都是匀变速运动 v0=0 建立直角坐标系,进行运动的正交分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动能定理) 竖直上抛 v0与mg反向 平抛 v0垂直于mg 斜上抛 v0与mg成钝角 斜下抛 v0与mg成锐角 表17、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定义 定义式 转化式 关系及说明 线速度 v m/s 质点在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 ω rad/s 质点在单位时间转过的圆心角 向心加速度 a m/s2 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 周期 T s 质点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转速n与频率相当 频率 f Hz 质点在1s内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表18、万有引力在天体中的运用 运动规律 应用 重要规律 特点 地球表面上: 天体质量计算 与卫星的质量无关;注意列方程分析 人造卫星 都是r的函数; r↑→T↑,v↓a↓f↓ω↓ 注意: 任何卫星的圆心都是地心; 卫星运行速度 v≤7.9km/s 运行周期 T≥85min 同步卫星 在赤道正上方; 高度,速率一定 与地球自转T同 三种宇宙速度 环绕速度 7.9km/s 都是卫星在地面发射的最小速度 脱离速度 11.2km/s 逃逸速度 16.7km/s 两星发现 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发现 方法 公式 说明 注意 定义式 W=FScosθ ①公式只能求恒力做的功.或判定物体是否做功 ②θ=900不做功,θ<900,做正功.θ>900做负功 功的定义式中的位移是物体相对地球的位移 动能定理中的速度也是物体相对地球的速度. 转化式 W=Pt 常用来求牵引力功 电场力功 W=qU 此式说明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用于求解电场力做功 动能定理 W=△Ek 可求恒力做的功,可求变力做的功 可求直线运动物体做的功,可求曲线运动物体做的功 表19、求功的方法对比 表20、功与冲量 物理量 对象 定义式 意义 性质 单位 说明 功 一个 物体 W=FScosθ 功是力与物体对地移动的位移的乘积 标量 J 都是物体运动的过程量 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 冲量 I=F·t 冲量是力与物体运动的时间的乘积 矢量 N·S 冲量是动量改变的量度 表21、动能、动量与速度 状态量 研究对象 定义式 单位 方向性 注意 换算关系 动能 一个物体 J 标量 都是物体运动的状态量 动量 P=mv Kgm/s 矢量 速度 m/s 矢量 表22、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与功能关系 三定理 对象 表达式 意义 说明 注意 动量定理 一个物体 I=△P 合力的冲量=物体动量的变化 冲量≠动量 状态量都是 末减初 I>0 P↑ 式中的位移、速度都以地球为参照系 矢量式 动能定理 W=△Ek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物体动能的变化 功≠ 能量 W>0,EK↑ W<0,EK↓ 标量式 功能关系 W/=△E 除重力和弹力做的总功=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W/>0,E↑ W/<0,E↓ 表23、守恒定律 守恒定律 条件 关系式 对象 含义 注意 动量守恒 ∑F=0 F内>>F外 mlvl+m2v2=mlv1/+m2v2/ 系统 所有守恒定律都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守恒; 时时刻刻都守恒 为矢量式 机械能守 恒 只有重力 或弹簧的 弹力做功 El=E2 为标量 式 能量守恒 无条件 E=常量, E为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和 *表24、保守力做功与非保守力做功 两种功 特例 做功与相应势能关系 意义 特点 定义式 转化式 非保守力做功 拉力做功 无直接关系 不引起势能的变化 都是能量改变的量度 做功与路径有关 都能用功的定义式求功W =FS 都能用动能定理解题 W合 =△Ek 保守力做功 重力做功 W12=mgh1—mgh2 保守力做功势能减少; 克服保守力做功,势能增加 做功与路径无关;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有关 弹簧的弹力做功 电场力做功 W12=qUl2 分子力做功 不要求定量计算 *表25、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碰撞 研究对象 特点 定量关系 说明 弹性碰撞 相互碰撞的两个物体 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p=p/ Ek=Ek/ ①P、p/、Ek、Ek/分别为 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与总动能②碰撞后两物体粘合在一起时能量损失最大③列守恒方程是解题关键 非弹性碰 撞 动能不守恒 能量损失Q=Ek2-Ek1 表26、动力机车的运行问题 运用公式 研究对象 两种情况 运动规律 重要特征 汽车、摩托车等动力机车 由静止起动 变加速→匀速 加速度先减小后为零 当a=0时速度有最大值vt=vm 匀加速起动 匀加速→变加速→匀速 加速度先一定,后减小,最后为零, 表27、单摆与弹簧振子 两类振动 回复力 加速度 周期公式 特点 单摆 都做简 谐运动 是变 加速 运动 机械能守 恒 a=0时 即平衡位置速度最大 弹簧振子 ※ 表28、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 图象 意义 特点 机械振动 t x 表示一个质点在 不同时刻相对于 平衡位置的位移 相邻最 大值间 距为T 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都是正弦曲线 质点做变加速运动 机械波 x y 表示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相邻最大值间距为λ 波形在匀速运动 波的传播是形式传播 波的传播是能量的传播 波的转播是信息的传递 表29、分子间力比较 范围 关系 实际表现 分子势能 相同点 10-9m>r>r0 r0=10-10m f引>f斥 引力 随r增大,分子势能增大 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①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② 实际表现为合力. ③ 随r增大,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少,但斥力减的更快. r<r0 f引<f斥 斥力 随r的增大,分子势能减少 表30、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 现象 特点 布朗运动 只研究液态中的现象 都反映了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温度越高越明显 它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 颗粒越小越明显 扩散现象 固、液、气都能发生 能彼此进入对方 表31、固体、液体分子直径与气体分子间距的估算 思想 模型 方法 运用公式 结论 固液分子直径 看做小球,球体密排 只要知道总体积与分子总数则可求出每个分子占据体积 气体分子间距 看做质点,均匀分布 · · · · · · · · · · · · · · · · · 表32、温度、内能和机械能 物理量 定义 对象 符号 单位 关系 温度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分子 T K 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U=U(T) 是大量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内能 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U J 对宏观的物质 U=U(N,T,V) 机械能 是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物体 E E=Ek+Ep 表3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方式 方式 意义 独立关系 含义 能量守恒 符号规定 做功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W=△U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热力学第 一定律) W+Q=△U 外界对物体做功 W>0 物体对外做功 W<0 热传递 Q=△U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吸热Q>O 放热Q<0 内能增加△U>0 内能减少△U<0 *表34、气体实验三定律 三定律 条件 状态变化 P V 0 状态方程 图线对比 斜率含义 玻意耳定律 —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 等温变化 P 1/V T1 T2 0 K=nRT (T1>T2) 查理定 律 等容变化 P t℃ V1 V2 0 -273 P T V1 V2 0 (V1<V2) 盖·吕萨克定律 等压变化 V T P1 P2 0 V t℃ P1 P2 -273 0 (P1<P2) 表3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克拉珀龙方程 方程 适用条件 方程 变形式 说明 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 定质量 可以逆推三个实验定律 克氏方程 变质量 PV=nRT n为气体摩尔数 表36、热力学两大定律 定律 内容 本质 两类永动机的含义 热力学第一 定律 W十Q=△U 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 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机器是不可能的.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热力学第二 定律 ①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自然界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表37、电场强度三个公式 特例 电场三公式 适用范围 场源 规定 含义 定义式 任何电场 电荷 & 变化的磁场 正电荷的受力方向为电场方向 比值定义量,与q及F无关 点电荷场 真空中,点电荷 由场源电荷Q及位置r决定 匀强场 匀强电场 与极板电势差U及间距d无关 d为沿场线方向AB两点间的距离 表38、电场强度与电势差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性质 意义 定义式 含义 转化式 电场强度 E N/C 矢量 表示电场 力的性质 都由比值定义 都由场源电荷 决定,与移动 电荷无关.两者无必然联系 F=qE 电势差 U V/m 标量 表示电场 能的性质 W12=qU12 =q△ε12 表39、电场、电势、电势能的判定方法 物理量 电场强度E 电势ф 电势能EP 判定方法 电场线密处场强大 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 由电场力做功判定 W<0,增加 W>0,减少 等势线密处场强大 由U12=W12/q判定 距点电荷近处场强大 ※由ф=KQ/r(点电荷)判定 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等 处于静电平衡态下的 导体,是等势体 由△ε12=W12=qUl2判定 静电平衡导体内部场强为零 表40、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 状态 条件 公式 结论 意义 匀速 金属筒中 S=vt 静电屏蔽 不受电场力作用F=qE=0 加速 v0∥B 电场一定时 动量 动能Ek∝q 偏转 v0⊥B v0一定 动量一定y∝qm 动能一定y∝q 表41、安培力与洛仑兹力 磁场力 对象 公式 方向 特点 安培力 通电导线 ☆I∥B F=0 左手定则 F⊥B F⊥I 能够做功,可产生内能 转动时有磁力矩的作用 ☆I⊥B F=BIL 任意角θ F=BILsinθ 通电线圈 力矩 m=NBISsinθ(S为线圈平面面积,从B⊥S计时) 与转轴位置及线圈形状无关 洛仑兹力 运动电荷 ☆v∥B F=0 F⊥B F⊥v 不做功,只受洛仑兹力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v⊥B时) ☆v⊥B F=qvB 任意角θ F=qvBsinθ 只受f洛时,做螺旋运动 表42、电容器的两种情况 两种情况 电路结构 常用公式 特点 方法 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连 定义式 决定式 匀强场 电压U 不变 d↑→C↓→Q↓→E ↓ 搞清正反比用函数思想解题 s↑→C↑→Q↑→E不变 电容器充电后断电 ++++ ---- 电荷量Q不变 d↑→C↓→U↑→E不变 s↑→C↑→U↓→E↓ 表43、直流电与交流电 电流 定义 i t 图象 说明 直流电 稳恒 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i t 通常所说的直流电 即稳恒直流电 变化 大小可变,方向不随时间变化 i t 交流电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个周期其方向变两次 表44、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材料 特性 重要应用 导体 导电性强 随着温度升高电阻率增大,导电性减弱 架设通电线路 制作线圈 半导体 导电性中 随着温度升高电阻率减小,导电性增强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 二极管、三极管 绝缘体 导电性弱 绝缘材料 超导体 导电性最强 温度降低到某值时,电阻率为零. 磁悬浮列车 表45、金属与电解液的电流强度计算 电流强度 定义 定义式 特例 自由电荷 推广 说明 注意 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横截面的电量 与横截面大小无关 金属 自由电子 I=nesv n为单位体积的电荷数,v为电子定向移动的速度 电场的传播速度(光速c)远大于电子定向移动速度(10-5m/s) 电解液 正离子 负离子 q为正离子的电荷量或负离子电荷量的绝对值 表46、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路 电流、电压 功率 特点 电阻及特点 串联 I=I1=I2=I3 P= P1+P2+P3 U∝R P∝R R=R1+R2+R3 比大的还大看大的 不管串联、并联、混联,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一定增大 U=U1+U2+U3 并联 I=I1+I2+I3 比小的还小看小的 U=U1=U2=U3 混联 当某电阻R变化时,与它并联的定电阻(I.U.P)变化情况与R变化情况相同 当某电阻R变化时,与它串联的定电阻(I.U.P)变化情况与R变化情况相反 并同串反 表47、欧姆定律两形式 欧姆定律 对象 公式 适用条件 特点 注意 部分电路 单个电阻 纯电阻电路如 金属 电解液 定电阻 I U 对金属 I U 电源内阻不为零时 Ri↑→ R↑→ U↑→ I↓ U.I为R上的电压和电流 闭合电路 含电源 电路 断路 I=0 短 路 I为总电流 U为总电压也叫路端电压或输出电压 U=E-Ir U=E U=O 表48、电路中的功率 功率 定义式 对纯电阻 关系 注意 电源总功率 P=IE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IE=UI+I2r 对纯电阻 IE=I2R+I2r 即: U为路端电压 I为总电流 R为外电路的总电阻 当外电阻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外电路功率 P外=IU 内电路功率 P内=I2r P内=I2r 表49、电功与焦耳热 物理量 定义 定义式 纯电阻 非纯电阻 电功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的功 W=UIt W=Q UIt=I2R总t 能量守恒 UIt=I2Rt+E机 U>IR 电热 (焦耳热) 电流通过电阻所做的功 Q=I2R总t 表50、电阻的测量 测量方法 电路 误差原因 适用条件 关系 电源电路 注意 内接法 V A Rx 电流表分压 大电阻 Rx>>RA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用分压电路较好 本实验还可测量功率 外接法 G R Rx V A 电压表分流 小电阻 RV>>Rx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用分压限流电路均可 欧姆表 测量步骤 机械调零→粗测→选档→电阻调零→测量→开关搬off档 欧姆表测电阻 相对误差较大 表51、电表的改装 电表 改装 电路图 电表的 重要参量 扩大倍数 所需电阻 等效内阻 结论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G Rx 满偏电流Ig 内电阻Rg 满偏电压 Ug=IgRg 分压电阻 RV=nRg 电压表内阻很大 可看成理想表 电流表扩大量程 G Rx 分流电阻 电流表内阻很小 表52、测定电源电动势与内电阻的三种方法 三种方法 原理 思想 电路 方法 启迪 U—I法 U=E-Ir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思想 V A E U I 用U—I法测E、r常常运用图线法.其斜率表示r,纵截距表示E 任何物理实验都可由原理,定仪器列方程,求 末知。 I—R法 A U—R法 V 表53、限流电路与分压电路 接法 电路 特点 适用条件 注意 能损 限流电路 A B P R R0 E R与Ro串联 R与Ro相差不大 闭合K时P应从大到小调节即从B—A 能损小 UR范围[ER/(R+R0),E] IR不能超过R的额定值 IR范围[E/(R+Ro),E/R] 分压电路 A P R R0 E B R与Ro并联 R>2Ro,UR测量范围大 闭合K时P应从小到大调节即从B—A 能损大 UR范围(0,E) UR要求从零调节 IR范围[0,E(R+Ro)/RR0] UR不能超过R的额定值 表54、电池的串联与并联※ n个相同电池 电动势 内电阻 特点 串联 E=E1+E2+E3+…=nE r总=r1+r2+r3+…=nr 类似于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并联 E=E1=E2=E3=… r总=r/n 表55、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 两种 场 符 号 单位 意义 定义式 场源 性质 规定 转化式 形象 表示 特点 电场 强度 E V/m 电场与磁场都是特殊的物质形态真实存在 表示电场的强弱与方向 电荷 变化磁场 矢量 正电荷的受力方向 F=qE 电场 线 对静止、运动电荷都有力的作用 N/C 磁感应强度 B T 表示磁场的强弱与方向 (B⊥I) 永磁体 电流 运动电荷变化电场 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F=BIL·sinθ θ为B I夹角 磁感 线 I∥B时F=0 I⊥B时F=BIL 表56、电场线与磁感线 两种线 相同点 不同点 注意 电场线 理想化模型; 形象描绘 不相交 密度大,场强大 场强方向在切线方向 非闭合线 源于正电荷(或∞) 止于负电荷(或∞) 顺着电场线电势逐渐降低 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非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磁感线 闭合线 外部由N极指向S极 内部由S极指向N极 无势的概念 表57、各种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对象 适用条件 公式 说明 导线 切割磁感线 平动 E=BLv 导线与磁场垂直V⊥B 瞬时值 E=BLv 转动 线圈 e=NBωSsinθ Em=NBωS 从中性面计时 平均值 闭合 回路 磁通量变化 普适 常用来求平均值 表58、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规律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因果关系 特点 特例 左手 定则 通电导线 判定受力方向 I→F F⊥B,F⊥I 电动机 右手 定则 运动导体 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v→I感 F⊥B,F⊥v 发电机 表59、椤次定律与右手定则 作用 对象 条件 内容 判定方法 含义 椤次定律 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闭合电路 普适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B原方向→ф原变化→B感方向→I感方向 阻碍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电流的变化;阻碍导体的相对运动 减弱同向增强反向 跟着走 右手定则 运动导体 导体切割磁感线 拇指指向运动方向,四指指向感应电流方向 v⊥B, I⊥v,I⊥B 发电机的原理;由机械能转变成电能,能量守恒. 表60、电偏转、磁偏转和速度选择器 偏转场 对象 条件 图象特征 规律 注意 电偏转 运动的电荷; 不计重力 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v0⊥E 审题是关键 作电荷受力图是重点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磁偏转 v0⊥B ×××× ×××× ×××× 速度选择器 v0⊥E v0⊥B ×××× ×××× 当时,匀速直线通过电磁场 v>v0向磁场方向偏转 v<v0向电场方向偏转 表61、单相交流电与三相交流电 交流电 结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对三相交流电 单相 一个线圈 一个周期交流电方向改变二次 都是正弦交流电 交流电有最大值和有效值 Y接法 三相 三个线圈 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依次相差T/3 △接法 U相=U线 表62、交流电的四大值 四大值 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流 应用 注意 有效值 可求电功、电 热、功率等 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 规定的 最大值 EM=NBωS IM=I 瞬时值 e=EMsinωt I=IMsinωt 可求瞬时值 该瞬时值是从中性面 计时的 平均值 可求感应电量 表63、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到器 仪器 原理 作用 电路 特点 注意 电压互感器 利用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相互感应 测量高电压 V n1 n2 线圈匝数 原线圈接在相线之间 必须接地 电流互感器 测量大电流 A n1 n2 原线圈接在相线之上 表64、变压器与分压器 两仪器 结构 原理 特点 关系 变压器 U1 U2 互感现象 不改变稳恒直流电压 与电流 P1=P2 可逆 不计能量损耗 分压器 U2 U1 分压原理 对交流电、交变直流电都适用 分压范围 (0,U1) 不可逆 有能量损耗 表65、电容与电感 物理量 符号 元件 决定因素 作用 电容 C 电容器 与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插入介质电容增大 由 结构决定 通交流,隔直流 通高频,阻低频 电感 L 线圈 由线圈长度、粗细、匝数及铁芯共同决定 通直流,阻交流 通低频,阻高频 表66、电阻、感抗和容抗 物理量 特点 定义 决定式 说明 电阻 都由结构决定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对直流电与交流电都有阻碍 感抗 线圈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①感抗与容抗都由结构和频率共同决定; ②都只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 容抗 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表67、远距离送电的两措施 措施 特点 高压输电 实用 线损很小 输送功率 线电压降 线损功率 P—定 U损∝1/U线线电阻定 线电阻定 减少输电 线的电阻 不经济不实用 需要电阻率小或截面积很大的导线,架设困难,且输电线能损减少不大。不实用 表68、LC振荡电路各量比较 振荡电路 振荡电流 带电量 周期 能量 特点 t i t q 电场能与磁场能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 在一个周期内 为高频交流电 电容器充放电各两次 电场能与磁场能各改变两次 电场方向改变两次 若t=0时电容器开始放电 呈正弦规律变化 呈余弦规律变化. 由结构决定叫固有周期 表69、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 麦氏电磁波理论 理论要点 电磁场 特点 电流能产生磁场 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稳恒的电场不产生磁场 变化电场→变化磁场→变化电场→变化磁场…→电磁场 不能形成电磁波 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才能形成电磁波 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恒磁场 振荡电场产生同频率振荡磁场 能形成电磁波 电荷能产生电场 变化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 稳恒的磁场不产生电场 不能形成电磁波 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恒电场 振荡磁场产生同频率振荡电场 能形成电磁波 表70、波的四种物理现象 现象 定义 规律与现象 条件 共性 异性 反射 波经过两介质交界面后,有一部分返回到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共面,异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凡波都有这些属性 都改变了波的传播方向 同一介质中的现象 折射 波经过两介质界面后有一部分进入到另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共面,异侧 光全 反射 光线由密入疏;入射角不小于临界角 不同介质中现象 干涉 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的现象 干涉条纹等宽红光条纹宽度最大 两列波频率必须相同 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是波的特有现象;波长越长越明显 两列波的叠加 衍射 波能绕过障碍物或小孔,在其背后传播的现象 衍射条纹不等宽 中央宽两边窄 波长与障碍物或小孔相差不大 一列波的行为 表71、机械波与电磁波 两种波 共性 异性 机械波 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都具有能量 都满足λ=vT 需介质 横波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 速 v<<c 电磁波 不需 介质 横波 纵波 能在真空中传播 v=c 表72、实像与虚像 像性质 定义 共性 异性 实像 物点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 直接相交于一点,则成实像 都能引起人的视觉 可接收于 屏 虚像 物点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 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则成虚像 不可接收于屏 表73、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规律对比 透镜 像大小 物距 像距 像性质 公式 凸透镜 放大 f<p<2f P/>2f 实像 倒立 物像异侧 共轭 能成像于屏 都 能 引 起 视 觉 等大 P=2f P/=2f 缩小 p>2f f<p/<2f 不成像 P= f P/→0 放大 0<p<f P/>f 虚像 正立 物像同侧 不共轭 不能成像于屏 凹透镜 缩小 0<p<∞ p/<f 表74、透镜成像规律(附表61) 随着 物距 减小 成实像时,像逐渐增大 m>l 成放大像 物像一一对应 折射光路可逆 物像移动速度方向永远相同 m>1时物速小于像速 m<1时物速大于像速 物像间距L ① 关键是作图 ② 看物追像,还是像追物 ③ 看物像速度大小 成虚像时,像逐渐减小 m<1 成缩小像 表75、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性质对比 光本性 特有现象 特点 光具有波粒二像性 波动 性 光的干涉 大量光子的行为 (概率大) 波长长的光子波动性明显 光子本身的属性 非光子间相互作用引起 光的衍射 粒子 性 光电效应 碰 撞 个别光子的行为 (概率小) 波长短的光子粒子性明显 它与物质间的作用是一份一份的 康普顿效应 贯穿本领 表76、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分类对比 代表人物 光本性 重要例证 分类 实验现象 条件 牛顿 粒子性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 光照金属打出电子 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惠更斯 波动性 干涉 (托马斯·杨) 双孔、双缝 薄膜干涉 条纹等间隔 频率必须相同的相干光源 衍射 (泊松衍射) 小孔、双缝 泊松亮斑 条纹中央宽 两边窄 光的波长接近或大于障碍物 光的电磁说 (麦克斯韦) 电磁波谱 表77、电磁波谱比较 波谱 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γ射线 产生 机制 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 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 原于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 原子核受激发产生 作用 电子技术 ☆热作用 引起视觉 ☆荧光效应 ☆穿透作用 遥感 合成VD,促钙吸收 强 最强 杀菌消毒 遥控 辩别伪钞 人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