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假如你是一位家境不太宽裕的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以下几个时期,你能成为“小小读书郎”吗?为什么?,讨论,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能。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不一定。虽已“有教无类”,但不一定上得起学。,2,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2005年,她大学毕业,进入安徽一家银行工作。,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3,宏观把握,4,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5,奠基篇,6,一、背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壮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7,二、教育方针,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工农大众,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人民大众,服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方向?,8,三、措施,现 状,指导思想,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实践,措 施,扫盲识字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9,四、成果,1.中国公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文盲半文盲大大减少,10,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被定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11,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12,(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49年,1964年,60%以上,38.1%,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扫盲604.3万人,13,四、成果,2.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205所,11.7万,5219,127万,34万多所,2400万人,1965,434所,67.4万人,81274所,1141万,168万多所,11620万人,14,四、成果,2.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205所,11.7万,5219,127万,34万多所,2400万人,1965,434所,67.4万人,81274所,1141万,168万多所,11620万人,15,四、成果,3、为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16,挫折篇,17,一、背景,“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称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18,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红卫兵”大串联,停课闹革命,高等学校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批斗“臭老九”,19,三、“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七二一工人大学”(1968),工农兵大学生(1970),20,四、“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危害,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阻滞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21,发展篇,22,一、背景,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拨乱反正。,1976年10月首都军民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文化大革命”至此此束。,23,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24,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25,二、新时期教育方针,“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立法,26,三、成果,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质量提高。,成人教育成绩显著;,27,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指导方针,主要了解内容,认识影响,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扫盲,教育,为教育和,国家发展,的奠基,严重阻碍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革命”,28,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A,B,29,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B,C,30,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向科学进军,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A,B,31,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措施不包括,(),A创建人民教育制度 B收回教育主权,C改革学制 D实行义务教育,D,8.为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失学儿童问题,国家实施了(),A希望工程 B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C西部工程 D“五个一工程”,B,32,阅读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1957,1960,1965,1971,1997,学校,229所,1289所,434所,328所,2170所,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回答:,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原因是什么?,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原因何在?,“教育大跃进”造成。,“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3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1/10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34,35,36,为了完成“斗批改”任务,决定由“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1968年7月,工宣队,进驻各学校。,37,3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39,希望工程,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40,加强教育立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4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