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必修二1课.ppt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0305013 上传时间:2025-05-2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1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必修二1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五谷:,黍,稷,粟,麦,豆,麻,稻,六畜:,猪,马,牛,羊,鸡,狗,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刀砍草木,纵火烧荒,犁土播种,经常迁徙,海南的刀耕火种,工具:耒耜,骨,耜,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3,、商周时期,(,1,)工具: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制虫灭害,(,3,)作物种类:粟 稻 黍 稷 麦 桑 麻,(,4,)影响: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础,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改进和进一步推广,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完善阶段,战国铁农具,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三)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耕作方法,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耕作技术,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5,、宋朝以后,江南的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作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汉代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关中:,井渠法,翻,车,复,原,图,人力和水力,筒车,翻车的模型,风力水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耧车,一年一熟,(完善),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个体耕作,2.,形成的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分散性。,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旱、涝等自然灾害,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A.B.C.D.,B,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青铜耕作,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C,A,5,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通:“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封闭性 完善性 保守性 稳定性,A,B,C,D,8,、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