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合测试卷(三),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白露未晞。,(诗经蒹葭),(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3)萧关逢候骑,。,(王维使至塞上),(4),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散入珠帘湿罗幕,。,(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9),是离愁。,(李煜相见欢),(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恒亡”的原因是:,。,综合测试卷(三),一、积累与运用,(20分),答案,(1)蒹葭萋萋(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都护在燕然(4)杨花落尽子规啼,(5)浅草才能没马蹄(6)狐裘不暖锦衾薄,(7)何日遣冯唐(8)断肠人在天涯,(9)剪不断理还乱,(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夫妻或好朋友之间也可称“卿”。,B.凡在科举考试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称为“连中三元”。,C.老舍,原名舒庆春,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D.海伦凯勒,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呼啸山庄等。,答案,D海伦凯勒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春节文化在世界jn,(A.竟B.竞)相绽放,为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生活烟火与文化,甲,(A.意趣,B.兴趣)。穿一身红衣,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逛一场庙会,感受中国春节热闹的,氛,(A.fn B.fn),围。,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对中华文化更加认同,这其中既有文明交往的需求,也不乏经济的联系、市场的,乙,(A.驱赶B.驱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1)根据文中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2分),(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乙,(3)文中画横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原句: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修改句:,答案,(1)BA(2)AB,(3)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的风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1)“,竟”与“竞”容易混淆,前者是终了、居然的意思,;,后者是比赛、互相争胜的意思。“竞相开放”是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一朵朵、一簇簇的样子,抢着绽放自己的姿彩。“氛”这个字的读音是,fn,。,(2),意趣,:,意味和兴趣。这里应取“意味”的含义,所以甲处应该选“意趣”。驱赶,:,驾驭,;,驱逐。驱动,:,驱使,推动。根据文意,乙处应该选“驱动”。,(3),成分残缺。“带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加上“的风景”等,。,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45题。(5分),春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诗人在春天里望见的国都破败、城内草木深深的景象。,B.颔联抒发诗人在感时恨别的愁苦心境之下见到景色所生的特殊感受。,C.颈联写出战乱时期渴盼家书的焦急心理,表达对家人无比牵挂之情。,D.尾联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而致白发掉光、难以戴簪的爱国诗人形象。,答案,D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故选项中“白发掉光、难以戴簪”说法不,恰当,且此处主要是将忧虑的心情化抽象为形象,重在表达诗人心忧国家、思念家人的情感。,5.,这首诗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直接描写春景,国都破败与草木茂盛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间接描写,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泰山的秀美和高,大。,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直接描写春景,国都破败与草木茂盛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间接描写,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泰山的秀美和高大。,解析,“国破”和“城春”同时存在,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城中花草树木繁盛茂密,可是由于,“国破”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说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采用间接描写的同时,还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行县:出行属县。系:绑。伏诛:服刑。,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3)不,私,其父私:,(4)上,惠,也惠:,答案,(1)侍奉(2)停止(3)偏爱(4)恩惠,解析,(1)(2)两小题来自课内,考生根据识记的知识点回答即可。(3)(4)两题虽是课外的句子,但是加点词在,课内都有涉及,这两个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私”和曹刿论战中,“小惠未遍”的“惠”用法相同。,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B.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C.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D.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答案,C这几句的意思: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绑起来。“之”是“追”的宾语,不宜分开,但可在“之”后面停顿,由此排除A项和D项;“有”是谓语动,词,“杀人者”是宾语,可在“杀人者”后停顿,由此排除B 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2)遂不受令,自刎而死。(2分),答案,(1)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于是(石奢)不听从楚昭王的命令,刎颈而死。,9.,甲文中的“是亦不可以已乎”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甲文内容,简要评价乙文中石奢,的这一行为。(5分),答案,第一问:这一问句传达出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坚持道义的情感。,第二问:石奢的行为是舍生取义的表现,面对忠孝难两全的处境,石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道义,是甲文,中提倡的坚持道义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第一问考查对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甲文通过正反结合论证了,“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作者最后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传达出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第二问考查对乙文内容的理解,面对忠孝难两全的处境,石奢选择了坚守道义,他的行为,正是甲文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具体表现。,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一次出行属县,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绑起来。(他)派人告诉楚昭王说:“杀人凶犯,是臣的父亲。(如果)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如果)废弃法度纵容犯罪,这是不忠:我该当死罪。”楚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爱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是臣子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昭王的命令,刎颈而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船家,蔡 楠,在白洋淀,陈福友绝对是捕鱼的老手,到九十岁了还在捕鱼。,早年间,白洋淀是水泽之国,淀水汪洋浩渺,滋养得鱼肥蟹壮。水势大的时候,不适合撒网捕鱼,陈福友就下,卡捕鱼。他跟着父亲将船划过纵横交错的港汊沟壕,来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然后开始下卡。下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浸过猪血的长长的线上,拴上类似于牙签的小竹片,把它弯成U形,在口上套上用芦苇秆,做成的套,中间塞上饵食。鱼是一种贪吃的东西,把饵吞下的同时,竹签紧紧地撑住了鱼的嘴,想再吐出来已经不可能了。父亲摇船,福友下卡,卡线在他的小手中一抖一抖地跳跃着,他就看到了今后的抖动的美好生活。,可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白洋淀。陈福友就不下卡了,改用鱼钩捕鱼。福友小小年纪不用小钩,却喜大钩。大钩治鱼,多在有水溜的宽阔水面。鱼常喜在水中逆流游动,当触到鱼钩时,便被挂住,挂住的鱼越挣扎越深,直到动不了为止。那年夏天,有一艘日军的快艇载着五个鬼子,开到陈福友下钩的地方来洗澡。他偷偷地潜水过去,将一串大钩,围绕着洗澡的鬼子们悄悄下好,然后爬上汽艇,将枪支和衣物敛到自己的船上,开到了抗日队伍雁翎队的驻地。等到雁翎队员赶来的时候,五个鬼子已经血肉模糊了。,水浅鱼多的季节,陈福友就用花罩捕鱼。1963年白洋淀发大水,水都淹了村子,有的房子也被泡塌了。全村人都被安置在村子里最高的采蒲台上,等待救援的直升机来扔大饼。有时候,直升机扔不准,将大饼和饼干扔到了水里,都泡成了面糊糊。陈福友觉得这面糊糊真不如他逮的鱼好吃,他就拽着自制的大罩,腰间系着鱼篓,凫水来到未被淹没的苇地里罩鱼。苇地里水浅,他光着膀子在苇地里蹚水,还一边叫喊着。鱼受了惊吓向水底躲避,触及河底,浑水上翻,陈福友用力将大罩按了下去,鱼就成了“罩中之鳖”了。鱼送到了一,村灾民的手上,就等于把村民的性命从龙王的手上夺了回来。陈福友用大罩捕鱼就一直持续到大水退去。,后来,有专家说地球变暖,天旱少雨,白洋淀上游九条河的水位像花一样枯萎了。白洋淀没了本,干了。甭说鱼了,就连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袅袅婷婷的莲花都无影无踪了。陈福友将船反扣在千里堤上,裸了背坐在船上晒太阳。老伴儿胡小仙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说,你看你,背上都晒得起鱼鳞了,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一条鱼呢!,陈福友说,我是鱼,可我是条行走在岸上的鱼。,胡小仙笑了,这种鱼我可是头次见到。,可咱不在岸上晒成鱼干行吗?胡小仙又说,咱走,咱去渤海湾捕鱼行吗?村里置办了几条轮船,嚷嚷着让人报名呢!去不?,不去。,为啥?,我要在大淀里掘坑寻水,我不离开白洋淀。,陈福友开始了在白洋淀挖抗寻水的漫长之旅。,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在陈福友掘淀寻水的日子里,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水乡修了桥,水乡修了柏油路,水乡建了工厂,水乡建,了高层建筑,人们逐渐淡忘了捕鱼的事情。,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已有了儿子的儿子对陈福友说,你这把年纪了,就别去捕鱼了,歇了吧!,陈福友说,我不能歇,歇了会死的!,那我给你买个机器船吧,省力气。,不用,机器船有污染,老船家还是使老船好!,陈福友告别了儿子,告别了岸。把那条千里堤上的木船修补好,刷了漆,船顶上支起了塑料布,船上准备好,了小米灶、锅碗盆、柴米油盐等,然后带着胡小仙,披上蓑衣,振臂摇桨,小船像一条梭子鱼一样蹦进了大淀。,老头子,你这劲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九十岁的船家呀!胡小仙说。,你这豪气也不像八十四岁的船家婆呀!陈福友说。,这样说着,船就飞过了一片苇地。苇尖上独立的一只红嘴水鸥就飞离芦苇,鸣叫着,逐船而来。,(摘编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12期),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本人占领白洋淀之后,陈福友改用鱼钩捕鱼,是为了借机袭击白洋淀的侵占者。,B.文章第段用了“拽”“系”“罩”一连串动词,以此表现陈福友是捕鱼能手。,C.文章末尾胡小仙对陈福友说的话包含着她对老伴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的赞美之情。,D.文章按时间顺序清晰地叙写了陈福友在白洋淀以捕鱼为生的经历,故事完整,主旨鲜明。,答案,A改用鱼钩是因为大鱼钩治鱼。,11.,小说主要叙述了陈福友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早年间下卡捕鱼;用鱼钩捕鱼,下大,钩偷袭日本兵;水灾时,捕鱼救助村民;白洋淀干涸时,挖坑寻水;重回淀上,继续捕鱼。,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可根据时间提示词“早年间”“可是后来”“1963年”“后,来”等,找到相应段落的具体内容,概括出事件。,12.,阅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问题。(5分),(1)“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2)“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答案,(1)强调陈福友劳动量之大,寻找水源之艰难,赞扬陈福友的坚定信念和执着毅力。,(2)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陈福友眷恋故土、热爱捕鱼、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赏析词语。(1)“用烂”“掘了个,遍”“终于”强调陈福友的劳动量之大,寻找水源之难,结合文章内容,还赞扬了陈福友身上具有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毅力。(2)重复使用“回到”,起到强调的作用,表达了陈福友对故土的眷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13.,第段中,为什么陈福友说自己是“行走在岸上的鱼”?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他在白洋淀里如鱼得水。面对干涸的白洋淀,他深感无奈、失落和怅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的情感进行分析。,14.,第,段以芦苇、红嘴水鸥和船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一片苇地”与第段枯萎、荒芜的环境构成对比,表现白洋淀生态的可喜变化;衬托陈福友恢复,捕鱼生活的喜悦;呼应开头“九十岁了还在捕鱼”,巧妙地点题“船家”,余韵无穷。,解析,结构上,呼应开头,也巧妙点题,;,内容上,写一片芦苇地与第段枯萎、荒芜的环境构成对比,表现白洋淀的可喜变化,表达对陈福友的赞美。,(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桂从路,在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习近平书记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有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日,有删改),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中“用典”,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B.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能感动人,是因为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C.文章由历史文化类节目走红的现象说起,既引出后文的论述又贴近生活热点。,D.文章的标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然后大量引用名言作为论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案,D文章并没有“大量引用名言”,而主要是以事例作为论据。,16.,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6分),公众感受到历史中有魅力,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答案,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魅力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各个段落的具体内容,抓住段落中心句梳理概括即可。,17.,公众如何才能走进“历史的场景”,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翻看史记汉书等史书典籍;去实地探索体验,看看长征路上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的,发射基地;了解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第段在阐述如何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时,共分三个方面,分别概括出大意即可。,(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10分),材料一人民日报社论用劳动书写我们的新时代(节选):“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来说,劳动不仅筑牢了成功的坚实底座,也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材料二2018年,有270多万骑手在美团外卖获得收入,比2017年增加近50万。45%的骑手每天接单数量,超过20单,40%的骑手每天行驶距离大于50千米,接近北京四环路的总长。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35%的美,团骑手有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工厂工人、企事业单位、自己做小生意或创业等。,他们一边不断学习,一边磨炼意志。2018年属于骑手的关键词是坚持和奋斗。通过坚持和奋斗,54%的骑手,在2018年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中24%有了钱,20%买了房。,(摘编自美团研究院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材料三2018年美团外卖骑手个人成长调查表,占比,成长形式,72%,对城市更加熟悉,48%,对人、对顾客的看法有很大改善,45%,学习到很多配送知识,41%,加强自己的专业服务素养,38%,个人能力有很大提升,29%,对互联网模式更加了解,11%,没有成长,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劳动,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条件,体现个人价值。,B.真正的劳动者会心怀梦想,但不会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也不会坐享其成。,C.努力奋斗、肯学肯干、不懈坚持,既是成功的坚实底座,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D.大部分骑手都是专职人员,他们每天行驶的距离加起来约有北京四环路的总长。,答案D,D项中的“他们每天行驶的距离加起来约有北京四环路的总长”,“他们”指受调查的专职骑,手,而原文的意思是所有接受调查的骑手当中有“40%的骑手每天行驶距离大于50千米,接近北京四环路的,总长”,故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19.,阅读材料二,“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是如何具体体现在美团外卖骑手身上的?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不仅越来越多的骑手在美团外卖中获得收入,而且还有一部分骑手有其他收入来源;2018年超,过一半的美团外卖骑手要么有了钱,要么有了房。,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具体内容,结合相关数据,即可得,出相应的答案。,20.,阅读材料三,由“2018年美团外卖骑手个人成长调查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2018年,美团外卖骑手或多或少都获得了不同形式的成长;只有11%的骑手没有获得成长。,解析,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先要对表中的数字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比分析,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1)祥子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凑足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新车,有一次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骆驼祥子),(),(2)简爱因被洛伍德学校校长诋毁并罚站在高凳上示众而深感耻辱懊丧,谭波儿小姐以其智慧化解了她的,担心,并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简爱),(),(3)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至火焰山受阻,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前两次遭到拒绝,第三次时悟空变成小虫子钻,进公主肚子,终于借出扇子。(西游记),(),(六)名著阅读。(5分),答案,(1)(2),(3),解析,(2)化解简爱的担心并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的是海伦。(3)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第二次时变成了,小虫子,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子。,2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2分),宋江也不回话,一径奔上楼来。那婆娘听得是宋江回来,慌忙把銮带、刀子、招文袋一发卷做一块,藏在被,里,紧紧地靠了床里壁,只做齁齁假睡着。宋江撞到房里,径去床头栏干上取时,却不见了。宋江心内自,慌,(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为什么宋江会“心内自慌”?请简述。,答案,因为宋江找不到晁盖写给他的信件及酬谢的黄金,此信件一旦被官府发现,宋江就要吃官司。,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片段的识记能力。故事出自水浒传中“宋江怒杀阎婆惜”一节。晃盖派刘唐,带上书信、黄金百两去答谢宋江。宋江仅取黄金一条,留下书信。之后宋江将装有书信的招文袋落在阎婆,惜处,被其发现,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以报官相要挟。宋江苦苦哀求无效,一气之下,杀了阎婆惜。此,处文段是写阎婆惜藏起招文袋,宋江回来发现已不见,所以“心内自慌”。,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一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呢。,(摘自刘慈欣三体),“知道在哪儿”就是定位。定位必须以世界为参照,定位也影响观察世界的视野。请以“定位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三、写作(60分),写作指导,材料揭示了明确个人位置与认识周围世界的关系:前一个分句指出明确了个人位置就意味着认识和把握了,周围的世界;后一个分句指出不明确个人位置就意味着还没有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结合作文题目“定位自己”和材料揭示的明确位置与认识世界的关系,可供参考的写作立意有:明确自己,的定位,更好地确立或展开个人的人生舞台、个人的成长规划等;理智地看待自己,更好地拥抱世界;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