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部分: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 科学技术,第一单元第6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六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三部分:文学、艺术、教育,第二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六单元第29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考纲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5.魏晋南北朝,:出现危机,“三教合一”,6.,宋明,:理学,7.,明清,:思想批判,1.,春秋,:孔子创立儒学,2.,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4.,西汉,:确立为统治思想,3.秦朝,:受到沉重打击,春秋:孔子创立儒学(圣人),主要思想:,政治,哲学,教育,仁:,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礼:,克己复礼,“正名”(保守),政治理念:,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核心,“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有一次孔子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表明 (),A.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B.他尚未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C.孔子对没落的奴隶制社会感到大势已去,对“礼坏乐崩”应该忍一忍,D.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不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2)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亚圣),思想:,政治学说:,仁政(核心),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道德观:,性本善,浩然之气,(3)荀子: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思想:,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道德观:,性本恶,政治观念:,礼教为主,王法并师,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墨子 荀子 老子 苏格拉底,A.B.C.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西汉:新儒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1)汉初:黄老之学和儒家学派的斗争,(2)汉武帝时确立为统治统治思想,原因:,黄老之学不能满足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学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体系,大一统思想,正名分的政治观,“天人感应”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有利于君主专制,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动摇(,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唐宋,),(,表现:三教在反复辨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概念,什么是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程朱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理、天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阅读以下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程朱理学,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将,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历程,陆王心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发明本心”、“致良知”的含义是什么?,“发明本心”以求理,(方法论),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南宋,),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宇宙观),“阳明心学”,(,明朝,),“致良知”,(方法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同“理”是世界本原,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异,:,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不同。,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P17:,A、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登记,B、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拓展训练,一、单项选择,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A,、统治者反对儒学,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C,、佛教占统治地位,D,、理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A,、禅宗,B,、理学,C,、心学,D,、道学,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B,B,A,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A,、朱熹,B,、程颢,C,、周敦颐,D,、王守仁,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宋明理学,D,、佛教,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A,C,C,二、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回答:,“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程、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背景:,政治: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的打击,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科举考试制约人的思想;,近代科学开始传入,(2)明晚期:李贽,思想:,否认孔孟学说,世界源于阴阳二气,鞭挞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发展,(3)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工商皆本,思想上:“为学应求务实”,经世致用,影响:P22,“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道家思想,春秋: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一定条件,互相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战国:庄子,哲学观:,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生观:,逍遥(旁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西汉初: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政治的指导思想,(1)原因:,接受秦亡教训,适应修养生息政策需要,(2)内容:,治身、治国,(3)本质:,积极无为,(4)结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汉武帝时,被新儒学所取代,墨子与墨家思想,兼爱 非攻 尚力 节用 节葬,韩非与法家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孙膑与兵家思想,强调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诸子百家的历史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战国,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动仪,地球是圆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唐朝,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元,郭守敬,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 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时 间,发明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决、度量衡、筹算计算法,东汉,九章算术,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数学体系形成,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比世界领先1000 多年,时 间,作 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元朝,王祯,农书,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西汉,黄帝内经,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 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时 间,发 明 者,成 就,世 界 地 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记载的印刷品,北宋,毕升,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唐宋,火药,在14世纪经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北宋,指南针,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