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五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区域差异显著,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有效实施区域管理,根据区域分异和地域分工等理论,结合历史、自然和经济国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国土进行区域划分,凝炼各区基本地理特征,找出不同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展望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划分的方案,通常包括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区划图(含区划级序),3,个核心部分,它们既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成果表达,也是认识区域地理格局、指导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区域分异理论,(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ory),三维地带性,(three dimension,zonality,),行政区划,(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综合自然区划,(integrated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农业区划,(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城镇区划,(urban regionalization),经济区划,(economic regionalization),地理区划,(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关键词,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境,内,行,政,区,划,自然综合体,经济综合体,地理综合体,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城镇区划,经济区划,地理分区,区,域,划,分,理论基础,历史沿革,主要方案,区划应用,相关问题,区划视角,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1,区域,区划图,3,2,区 划,地域分异,原则,标志,指标,划区方法,划 区,区,划,理,论,体,系,区划与划区图解,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维地带性,三维地带性是发生在高原区域的特殊水热组合地带规律,典型代表区域是青藏高原。,从三维地带性观点出发,高原边缘的垂直带与毗邻的水平地带有联系,在内部其基带或优势垂直带在高原面上联结、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垂直自然带的特点。,受大气环流和高原地势格局的制约,形成了高原温度、水分条件地域组合的不同,呈现从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的变化,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山地森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的带状更迭,与中国温带相应的自然地带比较,它们在水分状况特点上相似,而以温度偏低表现出高原自身的特色。,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这里既强调区域历史演化上的共同性,又关注区划单元未来发展演变特点的共同性。因为区划最终要落实在现代自然综合体上,所以可理解为区域单元的自然特征是历史和现代发生形成的综合反映。,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元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元的分离部分。,应把“区划区域”与“类型区域”加以区分,即区划区域是个性的,类型区域却可在空间上重复出现。,应用性原则,也称服务性原则或目的性原则,指自然区划应有明确的应用方向,或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人类有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应用性原则有丰富的内涵,因自然区划服务的方向不同或区划的目的不一样,区划采取的原则、方法、指标以及区域体系就有所区别,区划结果也不相同。,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地理相关法,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聚类分析法,遥感分析法,基于区域基本单元数据库,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区划方法,是借助于数学分析的区划方法。,基于区域遥感图像,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进行解译和分区、分类的区划方法。,主导标志法,从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由宏观到微观的区域划分,由微观到宏观的区域合并,自然区划途径,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1,4,3,2,a b c d e f,4 2 3,I II III,东部区 西部区,区域案例,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中国最早的区划是战国时,尚书,禹贡,中划分的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分别阐述其山川、湖泽、土壤、矿物等。,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九州”区划,公元前,5,世纪禹贡,世界最早的区划,禹贡一开头就说“禹别九州,随山睿川,任土作贡”,是说,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将全国的土地划分为九州,再根据九州土壤,的肥力等级制定赋税。这说明当时对各州土壤的了解,是在制,定赋税的要求下产生的。,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代表者,区域划分体系,年代,特色与意义,林超,冯绳武,10,大气候区,,31,个地貌区和,10,个亚地区,1954,初步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罗开富,按季风影响分为东西,2,大区,,7,个基本区,,23,个副区,1954,黄秉维,3,大自然区,,6,个温度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1959,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区划方法 论,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经 典方法论的标志,任美锷,杨纫章,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1961,侯学煜,6,带,1,区,,29,个自然区,1963,突出景观地带,全国农业自然区划委员会,3,大区域,,13,个温度带,,37,个区,1980,建立了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与行政县域相衔接的区划方法论,赵松乔,3,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1983,提出由土地类型向上组合自然小区的研究方向,席承藩,3,大区,,14,个自然带,,49,个自然区,1984,为农业服务,中国自然地理,教材,3,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5,个自然地理副区,1999,为中国自然地理教学服务,郑度等,3,大区,,11,个温度带,,48,个生态自然区,1999,明确提出区划的目的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傅伯杰等,3,个,生态大区,,13,个生态地区,,57,个生态区,2001,中国主要自然区划,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在部门地理区划工作基础上,由黄秉维主持编制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表物质的分异,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区划体系,:,多级序,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 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 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区划图,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区域体系,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指标体系,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修改,1965,年修改:将东部温度带细划,亚热带分为,3,个,热带分为,3,个,1986,年修改:将高原地带的思想体现,青藏高原热量带分为,3,个,基础雄厚而扎实,理论与内容体系完整,目的明确为农业生产服务,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基本评价,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四、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与海域划分,(一)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相对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由南而北随温度差异,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由于人类活动广泛而长期,的深刻影响,天然森林大多不复存在,几乎可垦的土地都被辟,为农田,区内城镇密度大,农村居住点遍布。这里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东部季风区,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西北干旱区,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青藏高原区,世界最高大的高原,平均高度在,4 000 m,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气温低,在高山之上,有较多的冰川存在。由于生存环境严酷,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少,植被主要为高寒荒漠与高寒草原。,高原的东南部,峡谷深切,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区内人口稀少或为无人区,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局限于部分河谷地区。,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海域划分,暖温带海区,包括北部的黄、渤海,鱼类组成区系属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是小黄鱼的主要产区。,亚热带海区,包括东海西部、东北部和南海北部近岸水域,鱼类组成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中日亚区,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区。,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南部、东海东南部和台湾省东岸水域,鱼类组成属西,太平洋印度,-,马来亚区系,盛产鲱鲤、鲷、金枪鱼和旗鱼等,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根据地形和水文特征,通常将中国海划分为五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之间连线,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台湾以东海区,:,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两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素称“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野”。中国自然区划中,把此线作为亚热带的北界。它是全国最为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在气候上此线以南,最冷月均温高于,0,,土壤与河流基本上不冻 结,作物全年可以生长,有常绿阔叶树。此线以北则相反,最冷月均温低于,0,,土壤与河流有冻结现象,作物不能全年生长,基本上没有常绿阔叶树。,秦岭,淮河一线,400 mm,等降水线,现在用以划分全国东南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此线是沿东北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经燕山、太行山、吕梁山、黄土高原北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东南部。此线是中国主要农区与主要牧 区、森林与草原的分野。此线以西,反映水分状况的干燥度大于,1.25,,大部为内流区,除部分山地降水较多外,其他地区都比较干 旱,为主要牧业区。此线以东,干燥度小于,1.25,,大部为外流区,降水丰富,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划分原则,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组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在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历史原则、自然原则,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早在,4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行政区划的萌芽,历经了各朝代的政区划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配合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政权,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1949,年中国行政区划,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1954,年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行政区划的现状,(一)行政区划级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法律、法则的规定,中国基本上实行,省,-,县,-,乡,三级制的行政区划体制,省与县之间的“地区”,县与乡之间的“区”属上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作为一级政权机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自治州或盟的自治区或省则为,自治区(省),-,自治州(盟),-,自治县(县),-,民族乡(乡、镇),四级,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二)行政区划方案,截至,2005,年底,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 862,个县级行政区;,43 275,个乡级行政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一、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的联系与区别,农业区划是农村经济区划的重要基础,是对发展农业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的分析评价,也是对各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关键问 题、发展方向与建设途径的研究,它是农村经济区划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农村经济区划是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区域研究,是农业区划的发展和拓宽,联系,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区域发展条,件、结构和布局;农村经济区划则主要研究农村经济(重点,是第一、二、三产业)区域发展条件、结构和布局,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有关问题,农村经济区,划则研究农村产业的投入产出,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方向,,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区划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区域,农村经济区划则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个区域的经济联系,农村经济区划是综合性的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实际上是一,种部门经济区划,也可以说农业区划是一种自然,-,经济区划,区别,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区划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果最丰富的代表性区划是,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这一研究成果,有力推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区划工作的蓬勃开展。,(一)区划理论与方法,基础理论,农业区划具有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双重性。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包括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理论等。,区划原则与方法,原则,:明确的市场经济观点;鲜明的生产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长期的观点,方法,:,定性分析分区法和定量分区法,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综合农业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农业气候区划,农业自然区划,地貌区划,土壤与植被区划,水文与潜水区划,农业部门区划,种植业区划,粮食区划,经济作物区划,林业区划,牧业区划,渔业区划,农业技术区划,农业水利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农业化肥区划,农业能源区划,(二)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区划体系,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根据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 性;农业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保持一定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区。,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一级区,二级区,一级区,二级区,.,东北区,1.,兴安岭林农区,.,西南区,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2.,四川盆地林农区,3.,长白山地林农区,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区,4.,辽宁平原丘陵林农区,4.,黔桂高原山地农林牧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1.,内蒙古北部牧区,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华南区,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3.,长城沿线农林牧区,2.,粤西湘南农林区,.,黄淮海区,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3.,滇南农林区,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3.,黄淮平原农业区,5.,台湾农林区,4.,山东丘陵农林区,.,甘新区,1.,蒙宁甘农牧区,.,黄土高原区,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2.,北疆农牧林区,2.,汾渭谷地农业区,3.,南疆农牧区,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青藏区,1.,藏南农牧区,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2.,川藏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区,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林水产区,3.,青甘牧农区,2.,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4.,青藏高寒牧区,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海洋水产区,4.,江南丘陵山地林农区,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中国综合农业分区系统,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农村经济区划,(一)区划目的与原则,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达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促进农村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农村经济网络,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资源潜力与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区位相关性与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分类指标与分区方法,结构类指标: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社会文化结构,趋势类指标:发展速度、资源潜力,市场化程度指标:商品率、市场建设情况,经济联系与开放程度类指标:设施建设、产值比重,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分类指标,分区方法,通过聚类分析,结合区位、自然条件、社会联系等不可定量因,子,把全国农村经济区划分为九大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农村经济区划分方案,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农村经济带,农村经济区,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东部农村经济带,东北农村经济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3,省),华北农村经济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河南省(,5,省、市),长江中下游农村经济区,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7,省、市),华南农村经济区,福建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和台湾省(资料暂缺)(,5,省、区),中部农村经济带,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区,内蒙古自治区(,1,区),黄河中游农村经济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4,省、区),西南农村经济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3,省),西部农村经济带,新疆农村牧区经济区,新疆自治区(,1,区),青藏农村牧区经济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2,省、区),全国农村经济带与农村经济区划体系,第三节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村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一、基于图论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基于图论原理,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应用多个指标,对全国的,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评价,借鉴经济区划的,d,系理论和,R,d,链方法,提出了,全国城市经济区区划方案,:,两大经济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线,九大城市经济区,33,个二级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一)区划理论与方法,结节区域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从纯几何学的角度说,一个平面图形(区域)最彻底的划分是三角形(三点三条连接线),它是编制一个紧致网的最小单元。要形成具有节点的结节区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组成连接图。,R,d,链城市经济区组建方法,根据图论原理,城市经济区的组建可运用,Rd,链方法。有一定实力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和交通线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城 市,称为一个,d,系,三个,d,系组成一个三角形的基本经济单元,称之为,d,系。按照不同层次的,d,系,进一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d,系联接起来,即为,Rd,链。一个,Rd,链的范围就是组建城市经济区的范围。,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心城市实力指数评价方法,在现代交通运输状况下,每个城市与其周围的城市一般都,有,3,条以上的连接通道。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各城市的节点层,次,运用主因子,R,分析方法进行城市实力指数的多指标定量评,价分析。,中国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包括经济实力和物质实力指标;,第二层次将上述两方面的实力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三个指标集;,第三层次为,33,个具体统计指标。,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的,d,系和,R,d,链,以北方京津、中部上海、南方广州为顶点组成了中国,级,d,系,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地带。广大的西部地区为西部经济发展地带。,级,d,系城市,38,座,它们在通道网的组合下构成了中国的,级,d,系和,R,d,链,从而形成了中国,级城市经济区的基础。,R,d,链,d,系,沈阳,大连、沈阳、鞍山,d,系,鞍山、沈阳、抚顺,d,系,长春、沈阳、吉林,d,系,长春、吉 林、哈尔滨,d,系,京津,太原、北京、天津、石家庄,d,系,石家庄、北京、天津、济南,d,系,郑州、石家庄、太原,d,系,济南、石家庄、郑州,d,系,淄博、济南、青岛,d,系,济南、郑州、徐州,d,系,上海,南京、上海、杭州,d,系,合肥、南京、南昌,d,系,武汉,郑州、武汉、长沙,d,系,南京、武汉、重庆,d,系,广州,深圳、广州、香港,d,系,武汉、广州、上海,d,系,重庆,贵阳、重庆、成都,d,系,成都、昆明、贵阳,d,系,西安,西安,兰州轴系,乌鲁木齐,乌鲁木齐,d,系,中国,级,d,系和,R,d,链组合表(,1989,年),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d,系和,R,d,链示意图,中国现有,级,d,系城市,102,座,通道网形成中国,级城市经济区基础,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依据中国,d,系和,R,d,链的现状,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为:,两大经济发展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带、九大城市经济区。,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城市经济区区划方案,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基于实证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一)区划原则,中心城市原则,联系方向原则,腹地原则,可达性原则,过渡界线原则,用实证的方法,兼顾对内对外两种经济联系,提出了开放条件下中国跨省区的城市经济区区划。,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实证分析方法,城市中心性的确定,人流、物流、信息流联系及腹地分析,核心区腹地范围研究,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中国城市经济区区划方案,一级城市经济区,根据核心区与腹地之间联系强度的高低,把中国的城市经济地域划分为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分别命名为北方 区、东中区和南方区。,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一级城市经济区分布,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级城市经济区,依据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原 则,综合各因 素,划分出,11,个二级 区:华北、华东、华 南、东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山东、福建、湖北,。,第四节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二级城市经济区分布,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一、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一,),经济原则,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3,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4,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5,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三,),社会原则,(,二,),生态原则,为保证区域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 道。,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经济区划中要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起来,注意增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基于政府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1949,年以来,由政府公布、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中国经济区划主要有,3,种,:,经济协作区、三大经济地带、七大经济区。,(一)经济协作区,中国在,1949,年以后实行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划分了,6,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区,(,包括黑、吉、辽,),;,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华东区,(,包括鲁、苏、皖、沪、浙、赣、闽、台,),;,中南区,(,包括豫、鄂、湘、粤、桂,),;,西南区,(,包括川、贵、滇、藏,),。,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三大经济地带,老三分法,东部地带: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暂不包括港、澳、台);,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九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四川(含重庆市)、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九省、自治区。,中国在“七五”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内陆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新三分法,东部地带: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有所变化,广西和内蒙古被划入西部。,(二)三大经济地带,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七大经济区,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七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为核心,坐落于东北亚的中心,是国家,政策引导发展的重点区域,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南沿海经济区:目前包括广东、福建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今后可将港、澳、台划入,大西南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肇庆,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盟、市,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基于学者的中国经济区划方案,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地理学者与经济学者也对中国经济区划提出过许多方案。,(一)“六分法”综合经济区,刘再兴的六大经济区方案是:东北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下游环渤海区的京、津、冀、鲁和中游的晋、豫、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鄂、湘、赣)、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港、澳、台)、西南区(川、黔、滇、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二)“七分法”综合经济区,徐逢贤等人提出将全国划分为七大流域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 区、西北五省经济联合开发区、黄河流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澜沧江流域经济区、西南区、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区。,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八分法”综合经济区,李善同等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 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四)“九分法”综合经济区,王建等人出于对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考虑,参照日本的都市圈模型,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九大都市圈的划分是:京津冀都市圈,沈大都市圈,吉黑都市圈,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济青都市圈,湘鄂赣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中下游都市圈,上海都市圈。,(五)“十分法”综合经济区,杨吾扬等的十大经济区方案是,:,东北区、京津区、晋陕区、山东 区、上海区、中南区、四川区、东南区、西南区、大西区。,第五节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地理分区是在对地球表层系统时空分异格局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融自然与社会指标体系为一体的地域划分。,地理分区,一、地理分区的理论认识,(一)地域分异规律与地理分区原则,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地理分区的指标体系,土地退化程度,人均受灾损失,温度水分条件,气候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GDP,,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GDP,增长速度,投资 率,投资效果,交通设施,通讯设 施,能源供应,供水保障,自然环境,自然资源,退化环境,自然灾害,自然区划,农业自然,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综合地理分区指标体系,自然因素,区域经济活力,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医疗教育条件,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 量,环境质量,社会发展,人文因素,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三)地理分区单位与方法,地理分区的单位,地理分区,首先要确定与不同层次相对应的地域单位,不同层次的地域单位与相应的地域单元如何对应,这是地理分区单位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必须解决自然与行政界线的统一问题。,地理分区的方法,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聚类分析方法、,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四)对地理分区的理论认识,黄秉维晚年指出:时代变了,(区划)工作的客体对象没有改变,然而应用和服务的对象却有了不同,主要由为农业社会服务转向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应当有一个适当的顾及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全国综合区划。,郑度、刘燕华等认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并指出了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二、中国地理分区初步方案,理论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一级分区体现东、中、西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即体现自然东西差异(海陆、地势、景观地带等)和三大经济地带差异,二级分区体现南北的区域差异。,即体现气候南北差异和资源结构、农业布局、工业结构等的南北差异,二级分区体现区域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即体现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差异,二级分区保持面积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大地貌单元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分区界线保持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一方面行政区界线较稳定,,另一方面各项经济统计和政策法规均以行政区为单位予以实施,体现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国地理教学服务,分区原则,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地理分区,东部地带,含辽吉黑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粤桂闽港澳地区。,中部地带,含内蒙古地区、晋陕甘宁地区、川渝地区、云贵地区。,西部地带,含新疆地区、青藏地区。,海洋地带,含渤海区、黄海区、台湾岛与东海区、海南岛与南海区。,第六节 中国地理分区,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本章思考题,1.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3.中国农业区划对生产布局有何应用价值?,4.中国城镇区划有哪些基本原则?,5.中国地理分区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6.,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主要参考文献,1.,陈栋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布局与国土规划,,1986,,(,4,):,3-14.,2.,樊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59,(增刊):,33-40.,3.,封志明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25-333.,4.,傅伯杰,刘国华,陈立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01,,,21,(,1,):,1-6.,5.,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等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J,地理学报,,2002,,,57,(,5,):,515-522.,6.,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郭焕成,刘盛和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区划研究的主要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4,):,38-41.,8.,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9.,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65.,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2.,韩渊丰中国区域地理,M,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