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化学研究复习考点研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0295986 上传时间:2025-05-18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5.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研究复习考点研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考化学研究复习考点研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部分 考点研究,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第1页,命题点1碳和碳氧化物(6年4考),1.(,江西13题3分,)以下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是(),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D.活性炭用于净水_,A,吸附性,玩转江西6年中考真题,(,),第2页,【,解析,】金刚石用于裁玻璃是利用其硬度大性质;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其还原性;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其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性质;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其吸附性,可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第3页,3.,江西18(2)题1分,江西不但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特色美食更是遍布各地,令各路“吃货”流连忘返。,(2)赣州“斋婆柚”汁多叶美,齿颊生津。柚子皮还能够吸附室内异味,写出一个含有一样性质化学物质名称_。,活性炭,第4页,命题点,2,二氧化碳试验室制取(,6年4考,),5.(,江西21题8分,)请你依据下列图回答相关问题:,第5页,(1)图一中仪器B名称是_。,(2)试验室欲制备并搜集二氧化碳,需在图一中选取A、B与_(填序号)组合,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3)图二是两套干燥气体装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是_(填“甲”或“乙”),不能选择另一套原因是_。,试管,D、F,甲,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被吸收,第6页,【,解析,】(1)依据试验室常见仪器可知该仪器是试管。(2)试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不宜用排水法搜集,故制备并搜集二氧化碳应选取A、B与D、F进行组合;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3)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而被吸收,故不能用碱石灰进行干燥。二氧化碳不与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进行干燥。,第7页,6.(,江西25题6分,)如图是试验室惯用装置。请据图回答:,(1)写出仪器名称:_。搜集某气体只能采取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含有性质是_,;,长颈漏斗,能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第8页,(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组合是_(填序号),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BC(或BD),第9页,(3)试验室制得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CO,2,气体,除杂装置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次序是_(填选项)。,A.abcd,B.bacd,C.cdab,D.dcba,C,第10页,【,解析,】(2)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装置,即B装置;气体搜集可选C装置,用排水法搜集,也可选D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3)除杂装置中,应将气体干燥装置放在最终,所以连接次序应选C。,第11页,命题点3二氧化碳循环(,6年1考,),7.(,江西18题6分,)工业上惯用“碳捕捉”技术将CO和CO,2,混合气体中CO,2,捕捉并回收CO,其基本过程如图所表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第12页,(1)反应分离出CO,2,可制成干冰,干冰惯用,于_。,(2)反应在“反应分离室”内进行。将NaOH溶液与CaCO,3,分离操作是_。,(3)“捕捉室”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人工降雨,过滤,第13页,(4)以下相关该捕捉过程叙述正确有_。,A.捕捉到CO,2,可制备其它化工产品,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B.“反应分离室”中反应要吸收大量热,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物质可循环利用,D.能耗大是该捕捉技术一大缺点,AD,第14页,【,解析,】(1)干冰可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效果、用于人工降雨或用作制冷剂等。(2)将液体与液体中没有溶解固体分离开操作是过滤。(3)从氢氧化钠溶液循环可知,捕捉室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4)该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和氧化钙能够循环利用,“反应分离室”中进行反应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前者放出大量热,后者在常温下进行,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该过程耗能较大。,第15页,化学方程式梳理,第16页,_;,_;,_;,_;,_;,_;,_;,_;,(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CaCO,3,CaO+CO,2,第17页,_;,_;,_;,_;,_;,_;,_;,_。,第18页,考点梳理,碳单质(高频),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学性质及用途,金刚石,石墨,C,60,木炭、活性炭,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第19页,金刚石,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刚石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固体,天然存在最_物质,用途:用于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金属、作钻探机钻头、装饰品等,石墨,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和良好_性,用途:可用于制造铅笔芯、石墨电极、电刷等,硬,导电,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_,_,_,碳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样,第20页,C,60,物理性质:以单质形式存在碳,分子组成形似足球,用途: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木炭、活性炭,疏松多孔,含有很强吸附性,用途:可用于吸附色素、异味及有毒气体等,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_,碳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样,第21页,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用墨 汁书写字画能保留很长时间而不褪色,氧气充分_(化学方程式,下同),氧气不足_,与二氧化碳反应_,与氧化铜反应_,与氧化铁反应_可用于冶炼金属,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化学性质相同原因: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第22页,碳氧化物,CO,CO与CO,2,区分与联络,CO,2,(高频),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气体 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化学性质及用途,【温馨提醒】,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取,难,小,第23页,化学性质及用途,可燃性,还原性,化学方程式:_,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作气体燃料,与CuO反应 _,与Fe,2,O,3,反应 _,11,12,13,用于冶金工业,毒性:CO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第24页,【,温馨提醒,】,CO有毒,在试验室中应尤其注意尾气处理,用煤等含碳燃料取暖时,一定要保持室内通,风,预防CO中毒,物理性质:_色无味气体、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_,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_,14,无,能,大,干冰,15,16,17,第25页,化学性质,a.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b.与水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_(H,2,CO,3,能使石蕊溶液变红),c.与碱反应,d.与碳反应:CO,2,+C 2CO,e.参加光合作用,18,第26页,与澄清石灰水,与氢氧化钠,与碱反应,化学方程式:_,现象:澄清石灰水 _,应用:试验室惯用该反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_,应用:试验室惯用该反应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19,20,21,变浑浊,试验视频二氧,化碳性质探究,第27页,用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作灭火剂、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作气体肥料、化工产品原料等,制取,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化学方程式,下同,),_,试验室制法,(,详见试验突破栏目,):_,22,23,第28页,CO与CO,2,区分与联络,CO与CO,2,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CO,2,与CO化学性质不一样原因:_,24,分子组成不一样,第29页,CO,2,对生活和环,境影响,自然界中,CO,2,循环:,对人体健康影响: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超出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气闷、头昏等,温室效应,低碳生活,【,尤其提醒,】,原因,危害,缓解办法,概念,做法,第30页,原因:一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二是森林资源不停降低,危害: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引发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物种降低等,第31页,缓解办法:降低对 _、_和,_等化石燃料使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深入开发和普及;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森林;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使用一次性筷,25,26,27,煤,石油,天然气,第32页,概念:日常生活中所耗用能量要尽可能降低,,以降低碳排放量,尤其是CO,2,排放量,做法: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提倡纸张双面使用、教科书循环使用、降低私家车使用等,【尤其提醒】,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但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重难点突破,第33页,重难点突破,一,碳单质,例 1,(,云南,)金刚石、石墨和C,60,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A.组成它们原子大小不一样,B.组成它们原子数目不一样,C.金刚石、石墨和C,60,由不一样种原子组成,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样,D,第34页,【,解析】,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直接组成,C,60,由C,60,分子组成,三种物质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样,造成三者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D正确。,第35页,针对训练,1.(,江西样卷二,)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单层片状结构新材料(如图所表示),它是一个透明良好导体和最薄、最硬纳米材料。以下关于石墨烯说法不正确是(),A.白色固体,B.硬度较大,C.含有良好导电性,D.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A,第36页,【,解析,】依据石墨烯是透明材料,A错误;石墨烯是最硬纳米材料,硬度较大,B正确;石墨烯是良好导体,即石墨烯含有良好导电性,C正确;石墨烯由碳原子组成,所以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D正确。,第37页,2.(永州)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是,(),A.石墨做电池电极导电性,B.焦炭冶炼金属可燃性,C.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D.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B,第38页,【,解析,】石墨含有导电性,能够做电池电极,A合理;焦炭含有还原性,能够冶炼金属,B不合理;金刚石硬度大,能够切割玻璃,C合理;活性炭疏松多孔,含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异味,D合理。,第39页,3.(,成都节选,)(1)C60发觉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碳世界,依据图文回答以下问题:,C,60,属于_(填“单质”或“化合物”)。,C,60,这种物质是由_(填“分子”或“原子”)组成。,C,60,与金刚石、石墨含有相同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足球可由橡胶制成,橡胶属于_(填“无机”或“有机”)物。,单质,分子,化学,有机,第40页,二,二氧化碳性质,例,2以下是验证CO,2,相关性质试验,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A试验说明CO,2,含有性质是,_。,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_,第41页,(2)B试验中现象为_,能观察到该现象原因是_,_。该过程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3)C试验说明CO,2,含有_性质,该性质在生活中应用是_。,(4)D试验目标是 _,该试验验证是CO,2,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小气球逐步膨胀起来,CO,2,与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使得小气球膨胀起来,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制作碳酸饮料,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第42页,【,解析,】(1)A试验中可观察到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得锥形瓶内部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观察到小气球膨胀起来。(3)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会与溶液中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该原理在生活中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或汽水等。(4)D试验验证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第43页,针对训练,1.(,江西样卷二,)如图所表示试验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干燥棉球。试验现象是:比先变红,、不变红。由此可得出CO,2,相关性质有(),A.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能与水反应,C.能与氢氧化钙反应,D._,B,密度大于空气,第44页,三,CO与CO,2,判别和除杂,考向1CO与CO,2,判别,依据:两种气体性质不一样。,判别方法,现象,通入澄清石灰水,无现象是CO,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无现象是CO,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CO2,判别方法及现象,第45页,判别方法,现象,经过灼热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是CO,无现象是CO2,点燃,能燃烧是CO,不能燃烧是CO2,第46页,例,3,以下方法中能区分CO和CO,2,是(),经过灼热氧化铜观察颜色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伸入燃着木条闻气味通入澄清石灰水,A.B.,C.D.,C,第47页,【,解析,】经过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含有还原性,能够和氧化铜发生反应,可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二氧化碳不能和氧化铜反应,可区分;二者均为无色气体,观察颜色并不能区分;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无现象,可区分;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伸入燃着木条会燃烧,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木条会熄灭,可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为无味气体,闻气味无法区分;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没有现象,可区分。故选C。,第48页,考向2CO与CO,2,除杂,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方法,CO,2,(CO),经过足量灼热氧化铜,CO(CO,2,),先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然后经过浓H2SO4,经过足量灼热炭粉,第49页,例,4,(,株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许一氧化碳,最合理方法是(),A.使混合气体经过氢氧化钠溶液,B.将混合气体点燃,C.使混合气体经过灼热氧化铜,D.使混合气体经过灼热焦炭,C,第50页,【,解析,】除杂时应遵照三个标准,即不增、不减、易分离。混合气体经过氢氧化钠溶液时,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与一氧化碳不反应,A错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混在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极难被点燃,B错误;CO和灼热CuO反应生成CO,2,气体,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C正确;混合气体经过灼热焦炭时,CO,2,与C反应生成CO,D错误。,第51页,针对训练,1.现有CO和CO,2,混合气体。采取如图试验装置能够:检验CO,2,气体,分离CO和CO,2,混合气体,干燥CO和CO,2,气体。试验所需试剂有:稀盐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第52页,以下说法不正确是(),A.甲中盛放澄清石灰水,B.乙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C.丁中盛放稀盐酸,D.分离时,先得到CO,2,,后得到CO,D,第53页,2.以下方法能用来判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是(),A.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倒入无色酚酞溶液,B.闻气味,C.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倒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D._,C,将气体分别经过灼热氧化铜,第54页,试验突破,试验,二氧化碳试验室制取,.21,,.15B,.20(2),.25(3),试验用具,:锥形瓶(或试管)、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橡胶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15B,),试验视频,二氧化碳试验室制取,第55页,解读,:,药品选择:,(1)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含有挥发性,使制得气体不纯,生成CO,2,中混有氯化氢气体。,(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妨碍反应进行。,(3)不能用碳酸钠(或碳酸钾)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碳酸钠(或碳酸钾)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猛烈,不利于控制反应速率及气体搜集。,第56页,2.,反应原理,:_。,.21(2)第2空,3.,发生装置选择,(1)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2)发生装置,.21(2)第1空,.20(2)第1空,第57页,A装置便于添加药品且产生气体量大,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B、C装置便于添加药品并能控制反应速率,还有利于节约药品;D装置能够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顿。,解读:,组装仪器时若使用长颈漏斗,则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_,形成“液封”,预防气体从_逸出。,以下,长颈漏斗口,第58页,4,.搜集装置选择,(1)选择依据:气体密度和溶解性。,(2)搜集装置,.21(2)第1空,.20(2)第1空,因为二氧化碳能_,且密度比空气_,所以采取_法搜集,搜集装置如图E所表示。还可选取如图F装置搜集,气体由“a”端进入,在“b”端验满。,解读,:搜集满二氧化碳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溶于水,大,向上排空气,第59页,5.,操作步骤,(1)连:连接仪器。,(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3)装:往锥形瓶(或试管)中装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向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中滴加稀盐酸。,解读:,装药品时依据制取二氧化碳多少决定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量,稀盐酸可先加入少许,不足时再补充。,(4)收:搜集二氧化碳。,(5)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搜集满。,第60页,6,检验和验满,(1)检验(,如图G,):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_,则证实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61页,解读,:不能用燃着木条检验搜集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因为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气体不一定是CO,2,,还有可能是N,2,等气体。,(2)验满(,如图H,):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_,不能伸入集气瓶_,假如木条熄灭,证实气体已搜集满。,.20(2)第2空,瓶口,内,第62页,7.,试验拓展:,CO,2,干燥与净化,.21(3),.25(3),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CO,2,时,因为反应过程放出热量,会挥发出少许HCl气体,应该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该气体,然后用AgNO,3,溶液检验HCl是否除尽,最终再用浓H,2,SO,4,干燥,得到干燥、纯净CO,2,气体。其常见装置以下:,第63页,8.,CO,2,体积测量,将反应生成CO,2,气体通入上图装置a端,量筒内水体积即为生成CO,2,体积。其中在水上面放一层植物油目标是植物油可防止CO,2,与水接触部分溶解,降低测量误差。植物油上方原有空气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温馨提醒,】,相关其它制气知识详见,P90。,第64页,例,(,吉安六校联考改编,)已知二氧化碳既不溶于NaHCO,3,溶液,也不与NaHCO,3,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某同学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干燥纯净二氧化碳气体,试验室提供了以下装置和药品。请回答相关问题,:,第65页,(1)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原理是_ 。,(2)装置A、B都可作发生装置,其中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终止是_(填装置序号)。,(3)C、D、E都是气体搜集装置,其中适合搜集二氧化碳装置是_(填装置序号)。,(4)F装置中浓硫酸作用是_。,A,D,除去H,2,O(或干燥CO,2,),第66页,(5)制得气体中常含有少许氯化氢和水蒸气,欲使用F、G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F、G装置正确连接次序是:混合气体_(用端口字母表示)。,(6)H装置中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现象是_,溶液变色原因是 _。,(7)I装置惯用来检验CO,2,,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方程式为_。,cdab,溶液变红色,第67页,补,充,设,问,(8)若用D装置搜集CO,2,,验满方法是_,该方法利用了二氧化碳_性质。,(9)试验室惯用氢氧化钠吸收CO,2,,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10)A、B装置中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马上熄灭说明已搜集满,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形成液封,预防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_,将燃着,第68页,(11)若用A装置制取CO,2,,组装好仪器,在加入药品前应进行操作是_,详细操作方法是_,_。,检验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继续注水,一段时间后,若水不能向下流,且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水柱,则证实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补,充,设,问,第69页,(12)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原因是_,_。,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会妨碍反应进行,补,充,设,问,第70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