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ppt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10295491 上传时间:2025-05-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本文档共61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与传统文化,-,-,-,-Supply Chain,文化,背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医,学体系的三大板块,儒、释、道、易,(物种要多样化,象花一样有各种颜色。,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京剧、烤鸭、书法、矛盾、太极拳),2,中医与传统文化,文化三个层次,表层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最易感知、易变的文化。,围绕衣食住行,表现在,“,去取好恶,”,物质本身不是文化。但是,“,去取好恶,”,赋予上面就是文化。例,:,流行风尚等。,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包括风俗、利益、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文化。例,:,抢婚、娶媳妇要有盖头。,底层文化,(,哲学文化,),是人类最稳定、最具内涵的文化。,是个人或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例:金钱观。,3,中医与传统文化,-,-,-,-Supply Chain,临床实践,文化三个层级间的关系,中层,表层,底层,内涵渗透,变化影响,4,中医与传统文化,儒、释(佛)、道,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和,三大精神渊源,(文化只能交流,不能整合),儒,家兼济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家普度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家独善其身:,用今生修今世,易,是中,华文化源头活水:,贯通儒、道、禅,5,中医与传统文化,医本道家,医儒相通,医易同源,医佛关连,6,中医与传统文化,一、医本道家,(一)五大宗教,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多种宗教,目前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余均为外来宗教。,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道学对人体科学指导作用,点明道与中医的关系。,7,中医与传统文化,(二)道教信仰,1,、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2,、著有:,老子,即,道德经,、,庄子,。,3,、汉代开国,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中国历史两次,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盛世)。,至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策略,儒家统治。,4,、道教信仰庞杂,天上,人间,地狱,包括,天神、地祗、人鬼,等复杂的,神灵系统。,8,中医与传统文化,(三)道教教义,1,、,“,道”,核心,宇宙有一个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守的法则,这种法则就叫,“道”。,道生万物,道统万物,“,道,(天地万物之母),生一,(元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和合),,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德”,是这个法则人性、人伦、人情等体现,符合“道”的才叫“德”,。,老子,道德经,9,中医与传统文化,2,、道教与其他宗教,“以今生修来世”,的情结不同,讲究,把,人生在世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追求,长生不老,以生为乐,贵生恶死。,医学及养生学,就是道家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中医学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即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10,中医与传统文化,3,、道教认为:,道法自然,:,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尽终其天年,”,上善若水,:,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柔曲顺势,贴近自然,包容广大,近于道。,淡泊名利:,老子,“为吾有身,及吾无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美其食,),虚无忘我,为名利,则多急;为天下,则无怠。无身,是超越有限的生命,心寂不染,处动而不乱,。,11,中医与传统文化,逍遥达观,:,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 功,圣人无名。”,摆脱名利束缚,超越自我的境界。,修身治国,:,老子,“涤除玄览,爱民治国。”,不被声色犬马缠绕,心明如镜,严于律己,道德哲学原则。爱民为本,不私为,不妄为,政治哲学原则,。,(吉无不利,自天佑之,自己要努力,老天才会帮你,尽人事而听天命),12,中医与传统文化,(四)道家根本理念,无为而治,1,、对国家来说:非不做,要宽松,不扰民,不折腾。,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不要老去翻它,老翻就碎。,13,中医与传统文化,2,、对统治者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官正,其民化。,3,、对平民百姓来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14,中医与传统文化,(五)、道教对中医学贡献,道德的宗教活动:仪典、练功、炼丹、药食。,1,、,医著,:,道藏,大型丛书,收录了,1467,种道教书籍,,70%,以上与医学有关。,2,、,医家,:修道之士,大多精通医理。道士本身即是医学家。如孙思邈、葛洪、陶弘景等。,15,中医与传统文化,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孙思邈:,“,药王,”之称,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后世颇有影响。,16,中医与传统文化,葛洪:,抱朴子,记载了许多药物的性能,他也是,我国第一个记录天花、,并提出治疗,狂犬病,可用免疫方法的人。,如,麻黄,可以治疗,咳喘;松节油,可以治疗,关节炎;,世界上,第一部,治疗肺结核的专著,十药神书,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17,中医与传统文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残卷与陶弘景,名医别录,合编而成,所载药物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18,中医与传统文化,3,、,医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药物。,发明,七星丹、红升丹,至 今仍被世界称为神奇的中药。,药食,古代道士多远离尘世,医食无着,生活清苦,道士就有了“辟谷食气”,“,食气,”,并非不食,而是不食谷粮。,具有药物作用食品,如,茯苓、白术、菊花、灵芝等,药食同源。,(中国人的医、药、食),养生,重在调三气: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19,中医与传统文化,二、医儒相通,(一)医儒相通出处,元代戴良,就灵山房集,提出,“,医儒同道,”,人们习惯于把,“,医,”,与,“,儒,”,相提并论,儒医,20,中医与传统文化,(二)儒医由来,始于宋代,宋会要辑稿崇儒:“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儒学在封建社会各学派中至尊至高,儒医,也是医家的最高的称誉。,宋代,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21,中医与传统文化,范仲淹,年轻时尚未得志,去,佛寺,求签,范问道,后日能成为宰相吗?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签,。,如果不能实现的话,就作良医吧。良相固然可恩泽天下,但神灵不允,,而,能实现救人利物心愿的,就莫如良医了,因为只有良医才能“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22,中医与传统文化,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里,已经开始设立专篇讨论,儒医,文中说:,“,儒识礼仪,医知损益。礼仪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23,中医与传统文化,(三)儒家学说,1,、思想核心,仁,(,1,),仁是儒家学说思想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从人从二,。先爱自己亲人,孝悌,继之忠恕,把血缘关系推广至社会所有人,,就是“爱人”。,24,中医与传统文化,2,、重要内容,中庸、中和,中庸:“中”不偏不倚。“庸”:“用,”“常”两意,中庸即用中,以中为常道。,孔子:事物对立两端客观存在,宜调和,防止转(激)化,孔子:中庸是最高道德标准与境界。,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筷子、蛇、中医),孔子生孤子孔鲤,字伯鱼,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第二代,故称二世祖。,孔鲤也生孤子孔伋,字子思。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第三代,故称三世祖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沂国述圣公。,相传,中庸,是孔伋写的,25,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和,“中”: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价值标准。,“和”:天下共行的大道。,中和:手段是调和,状态是和谐,目的是同道。,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和中,是世界万物存在一种理想状态,(yes no),26,中医与传统文化,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十一日,为孔子七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氏而题写的。,27,中医与传统文化,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和中,的手段和方法,即三句真言:第一“以治平为本”;,(,三条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内圣”;后四“外王”,),第二“以仁为核”;,第三“以和为贵”。,儒家学说代表人:孔子,28,中医与传统文化,例如:,汤头歌括,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29,中医与传统文化,30,中医与传统文化,(四)儒家学说的地位,1,、,封建社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占一统,,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深远。,2,、儒家学说就,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31,中医与传统文化,(五)中医与“仁”,“仁术,”,1,、,治病、救人、济世,功能,视为仁术。,2,、,清代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仁术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视医术为儒家“仁”学的具体实践,将医术提高到与“仁”学同等的地位。,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32,中医与传统文化,3,、儒家,“仁”,包含了义、礼、孝诸方面 医者 修养,道德,“仁”,对医者指导作用:,援物比类的行人之方,大小宇宙,月经、君主,。,重视生命的人本思想,病人、旁人、医者之情,。,遵守礼教的端正品行,非礼勿视、非礼勿为。,重视医德的忠恕之道,仁爱、慈悲、忠恕。,33,中医与传统文化,(六)中医与中庸之道,阴阳平衡,(太过不及都为病),1,、,阴阳平衡是健康标志,:,生命运动理想状态。,素问,:“阴阳均平,命曰平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阴阳失衡是疾病开端,:,阴阳平衡关键在于适中、适度。,素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34,中医与传统文化,3,、,阴阳平衡是治病的原则,:,恢复阴阳平衡理想状态,总原则:,以平为期,。,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国语,郑语,:“以它平它谓之和”在思想方法上完全一致。,4,、,阴阳平衡是中医特点,:,(中西不同),儒学“执两用中”,即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医讲阴阳双方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各阶段有所不同,35,中医与传统文化,(,1,),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数量变化,未打破阴阳平衡。,(,2,),阴阳平衡是相互制约,:,素问,:“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3,),阴阳平衡是顺其自然,:,与老子“清净无为”,一味强调顺应自然不同。积极入世,主观参与,动中有静。,36,中医与传统文化,(七)著名儒医,1,、,朱丹溪,:,滋阴学派的开创者。,学医前,东南大儒,。,从医后,著,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37,中医与传统文化,2,、,王肯堂,:,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参政。,因母亲和妹妹患病亡故,,而学医,终成名医,。,编著,证治准绳,。,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38,中医与传统文化,三、医易同源,(一),周易,构成,1,、上古三代有三易,夏,连山易,、商,归藏易,、周,周易,。,2,、,周易,经文,文字系统:爻辞、卦辞统称筮,(shi),辞。,符号系统:二十四卦的卦爻符号。,即,“,-,”,阴爻和,“,”,阳爻(两仪),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少),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39,中医与传统文化,八卦: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二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n),代表山,巽,(x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附:,40,中医与传统文化,火,水,41,中医与传统文化,3,、,思维方式,象思维方式,整体性:,包容、全息、和谐、感应(大小宇宙)。,功能性:,系统(五行)、易测(火日电,离)、,意象(左肝右肺)、实用(心为火,肾为,水、生克制化)。,形象性:,可见、联想、引申。,易变性:,交互(周环易变)、平衡、变化(变易)。,42,中医与传统文化,4,、,周易,三才论,天、地、人,(,1,)人与自然界:天人相应。,(,2,)人与社会:医学模式,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人身小宇宙:人体三部相关,三部九候。,43,中医与传统文化,(三)医易始祖与成书,1,、同出始祖古圣,(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易学鼻祖及中医学开山祖,他先创八卦,为易的先引,又创九针,是针灸的起源。,神农,上古医药创始人,尝百草,,神农本草经,黄帝,中医经典的创始人,与岐伯等人问答,黄帝内经,。,45,中医与传统文化,2,、成书先后看医易关系,易经,成书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世纪,约战国前秦至西汉医学总汇。,易经,早于,黄帝内经,影响。,46,中医与传统文化,(四)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1,、早期实践,医巫同源,医,医疗活动,易,占卜活动,二者都源于宗教巫术,即医术和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八卦图,47,中医与传统文化,2,、史籍记载,医巫,同源,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解字,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而且巫彭、巫抵、巫相皆为神医。,古代常用的两种占卜用具,龟甲、蓍草(,shco,),48,中医与传统文化,(五)医易同源哲学思想基础,1,、天人合一,易,天人规律尽在易道之中。,医,中医观察人体、诊断疾病、用药治疗、辅助协调等,始终体现“,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整体观念。,49,中医与传统文化,2,、医易同道阴阳,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中医和,易经,都是通过研,究,阴阳,变化来揭示客观规律,预测生命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转归的。,50,中医与传统文化,3,、医易互为表里,医与易研究范围,表里关系,医,主内生、长、壮、老无所不纳,易,主外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容。,“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51,中医与传统文化,(六),各朝学者,,无不读易者,无不悉医者,1,、隋唐:,王冰,素问注,尤以易理作为研究,内经,的理论指导。,2,、宋元:,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莫不渊源于,易经,和,素问,、,灵枢,。,52,中医与传统文化,(七)易与中医组方用药,交泰丸,(黄连、肉桂)命名含义,“交泰”来自,周易,之泰卦,,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天阳上升,地阴下降,天地相通,万物乃成。,周易,泰卦,载:“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周易,否卦,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交泰丸治疗的原理,周易,“天地交”,中医“阴阳相交”、“心肾相交”。,53,中医与传统文化,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组成,:,天门冬(天)补肺(上)以生水,取天与上焦对应之义;,熟地黄(地)补肾(下)以滋阴,取地与下焦对应之义;,人参(人)补脾(中)以益气,取人与中焦相对应之义。,功用,:,阴虚火旺,脾胃虚弱之梦遗失精,头晕心悸,精神疲惫,纳谷不香,四肢乏力等症。,54,中医与传统文化,四、医佛关连,(一)有关,佛教,1,、创建地点:,古印度,2,、创建时间:,创建于公元前,65,世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浙江的天台山、青海的塔尔寺,(放下),55,中医与传统文化,千佛洞,莫高窟,56,中医与传统文化,(二)佛教最高信仰,佛祖释迦摩尼,和,西天诸佛,。,1,、,佛法的主要思想认为,人生为苦,活着是要伴随苦难的,。,因此,要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化解,以积德行善,求得因缘。,因缘和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和合者,死后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否则,就要跌入痛苦的地狱深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57,中医与传统文化,2,、,就此佛法,派生出了许多修行的轨迹和戒律,,例如,:,“,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_,追求意念纯化,本体超度,精神和肉体上双重解脱,,而,自我修行方法,达到,看破红尘,及,“,循入空门,”,的最高境界。,【,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人见雪,智人见白。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万法(万事万物)唯心,心外无法,】,58,中医与传统文化,(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已深入中国,被中国固有文化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东方神韵与魅力。,空灵、恬淡、虚无。,释迦摩尼像,(,唐卡,),59,中医与传统文化,(四),沙门医学,佛家医学称沙门医学,。,“,沙门,”,一名,是出家人之统称(印度)。,与,秦朝方士之术,、,婆罗门瑜伽术等,有沟通因缘,。,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解救众生痛苦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促进了药物学的研究,”,。,60,中医与传统文化,(五)僧医,1,、,出家的佛教徒兼事医疗工作的,称为,“,僧医,”,僧家隐迹山林,挑灯读禅,逸居素食,远离红尘,医药难寻,学习,“,医方明,”,。,61,中医与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