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 2022 级
9
月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刘志国
审题人:闫哲锋
考试时间:2024 年 9 月 25 日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 陶寺文化早期墓葬发现了 1000 多处,下表格中三种类型墓葬各方面差异说明了陶寺文化
(
)
占墓葬总数
比例
类型
墓坑尺寸
随葬品数量和种类
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
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
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
大型墓 长 3 米上下、宽 2 米多
不及 1%
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
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
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
个至数十个。
中型墓 长宽尺寸相对大型墓略小
约占 10%
小型墓 长约 2 米,宽约 0.5 米
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约占 90%
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B.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C.手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D.已出现普遍遵奉的王权
2
.西周前期,通过对反叛势力的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周朝国家实力迅速发展,
影响波及山东、辽河、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为外缘的广大地区。这客观上促进了(ꢀꢀ)
A.周朝疆域的扩大
C.华夏文明的认同
B.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D.宗法分封制的全面推行
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
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由此可见(ꢀꢀ)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4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
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
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5
.《汉书》记载,有两兄弟因田产争讼,当地太守韩延寿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能宣明教化,遂闭
门思过,(县)令、丞、啬夫、三老亦自缚请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
悔,……终死不敢复争。”这反映了当时
A.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
B.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
C.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
D.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
6
.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将汉族地主武装与鲜卑部落兵融合,并
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主动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
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据
B.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C.导致了门阀世族兴起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7
.右图《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
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8
. 宋孝宗在位 27 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 17 人,参知政事达到 34 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
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
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9
.元朝一改以往王朝仅对云南象征性征收土产的做法,在云南征收秋税和夏税,主要是粮税
与矿课、酒课等实物税。另据《元史·食货二》记载,天历元年,云南行省纳金课 184 锭、
纳银课 735 锭,所纳数量居全国之冠。由此可知(
)
A.云南的赋税征收逐渐制度化
B.元朝彻底消除云南地区地方割据的隐患
D.元朝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云南成为元朝主要赋税基地
1
0.明朝学者王畿(1498—1583)说,“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
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便是真为性命”,即德性的自我培养(“真
为性命”)是由灵明自作主宰的而不是对外在之“境”的迫服。这一言论(ꢀꢀ)
A.体现了对意志自主的内在追求
B.彰显了格物致知的理论价值
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受到了士人阶层的广泛推崇
1
1. 如表所示是北京故宫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用来说明清代前中期
(
)
时期
名称
所记录事件
康熙
时期
北征督运图册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西路大军向前线运送军粮
雍正
时期
丕翁先生巡视台
阳图卷
雍正十三年(1735 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乾隆
时期
清代乾隆年间潞河及通州的漕运实况
潞河督运图卷
A.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绘画艺术形式出现了创新
1
2.1852 年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撰写调查报告: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
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
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
成的衣服。据此可知(ꢀꢀ)
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
B.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
C.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英国尚未打开中国大门
1
3.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 19 世纪末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
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1
4.从 1840 年开始,中国政府先是被迫开放东南等沿海城市,继而被迫开放沿长江两岸的重
要城市和内陆铁路沿线城市,但到 19 世纪末,清政府却开始在东北自开商埠。这一变化
可以看出(ꢀ ꢀ)
A.西方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北地区
C.西学东渐逐渐影响政府决策
D.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控
1
5.1898 年 7 月 16 日,李鸿章致其子李经方的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近日明
诏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
敷衍门面而已。此番言论反映了变法(
)
A. 触及守旧势力的利益
B. 没有反帝反封建勇气
C. 违背循序渐进的规律
D.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55 分)
1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形成于西周,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
着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
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
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
僚制国家的嬗变。中国的官僚制国家孕生于春秋,成长于战国,定型于秦汉,完善于隋唐,
至明清达到极致。
—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
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
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
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
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
涉。
—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简析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嬗变的原因。
(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6 分)
(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
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
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
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
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
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 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 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
约 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
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 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
同时进行。
—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并简要评价。(8 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租界见闻
1
886年 8月 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
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
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
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
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
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
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
(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6 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 分)
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近代以来,传统观点认为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实,在
中国人抵御外辱的同时,各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脚步。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
屈辱史与抗争史,还是一部既要独立又要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后西学渐入中国时起,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开始启蒙。
—
—改编自建红英《“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史某一个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三年级 9 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13
A
14
C
15
C
A
C
B
D
A
D
C
C
D
A
B
二.非选择题(四小题,共 55 分)
6.(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
1
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提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诸侯国变法
运动的推动。(8 分)
(
2)清政府为了应对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
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
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6 分)
1
7.(1)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江南地区
经济的发展;理学兴盛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7 分)
2)特点:官方对文化的控制加强。 评价:官方的支持使清代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
大部头著作的编纂对于总结、传承民族文化有深远意义。但清代官方教育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
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为职责,不能适应社会变化,更不能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
时代潮流,给整个民族带来巨大灾难。(8 分)
1
8.(1)水平 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6 分)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 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 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8 分)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
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
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
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
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
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 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 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1
9.示例:论题: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救国之路(12 分)
论述: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
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其指导思想。
所谓“中体西用”是企图在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的经济技术。“中
体西用”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洋务派选择向西方学习,先后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设同文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
技著作,开展了洋务运动的实践。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在客观实际上却为中国现代
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结论:洋务运动企图在“中体西用”的前提下,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只能是一
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它再次激发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